书城经济市场秩序:从人伦信用到契约信用
18671900000063

第63章 大事记(1)

1985年

浙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命名活动,对合同签订好、履行好、管理好、效益好的企业,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称号。

1987年

8月8日,杭州武林门燃起一把大火将5000多双“温州皮鞋”付之一炬。

1990年

5月,国务院办公厅为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事件单独“发文”,并成立了一个由国家7部委联合牵头、地方政府配合、共有200人参加的工作组进驻柳市,展开了全国少有的打假行动。

原轻工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了通知,将温州产皮鞋列为重点整治对象。

1993年

温州在全国率先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发展战略。

1994年

5月10日,温州市政府召开万人动员大会,正式提出“质量兴市”战略,制定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质量立市的地方性法规《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实施了“358质量系统工程”(指经三年、五年、八年努力,使温州主要产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6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在市机关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意见》,决定在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全面推行以“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结果、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政务公开制度。

1996年

6月,结合在公用事业部门和服务行业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金华市在政府机关中实行了公开承诺自律制度。

11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作出依法治省的决议。

1997年

8月,金华市在市级机关各个部门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

1998年

浙江嵊州市雅璜乡的干部们通过“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将群众的需求记录在《民情日记》之中,进而将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列为乡镇干部的工作任务,加以落实解决。

1999年

金华市进一步拓宽政务公开领域,推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示制,从而把政务公开引向深入。金华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

6月,杭州市“12345”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成立,负责受理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并设法予以解决,对一些暂时解决不了或办不到的问题,向市民作出解释与说明。

9月,上虞市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便民服务中心。中心成立时集中了该市21个部门的审批、审核、办证、办照职能,实行“进一家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收规定费办完,按承诺日办结”的一条龙服务。

11月,浙江省政府全面推进省级政府部门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到2000年年底,50个省级政府部门(含具有审批事项的非政府部门)共减少审批、审核、核准等总事项1277项,其中审批事项减少869项,分别减少50.6%和58.0%。

12月16日,温州市政府组织数十家温州皮鞋企业到火烧温州鞋的旧地--杭州,举办“中国鞋都温州名优鞋(杭州)展销会”。

2000-2001年

为解决合同当事人之间互不信任以及合同履行率较低,合同欺诈比较普遍的问题,浙江工商部门开展了以合同公示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合同信用工程。

2001年

12月19日,时任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在一次会议上针对浙江苍南的假冒伪劣事件而提出建设“信用浙江”的口号。

2002年

年初的浙江两会上,浙江省政协会议的一号提案为“把浙江建设成诚信社会的典范”,建议切实实施“信用浙江”工程,把“诚实守信”的内容充实到浙江精神之中,经过努力,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最有信用的地区,使“诚实守信”

成为浙江形象的重要内容。

1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的柴松岳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信用浙江’,进一步发展健全有序的市场体系”,明确提出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任务。

5月8日,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成立浙江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浙江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当时的常务副省长吕祖善为组长,两位副省长任副组长,各有关厅局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计委。

6月10日,作为“信用浙江”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的“浙江省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暨“信用浙江”网开通。该系统企业数据容量超过50万家,覆盖全省11市和各县(市、区),成为全国率先开通、数据容量最大的省域企业信用数据库。

6月12日,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正式提出:“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必须把建设‘信用浙江’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善发展环境的重点来抓。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互促共进,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的相辅相成,使‘诚实、守信’成为浙江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7月3日,省政府召开全省“信用浙江”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信用浙江”建设进行专题动员和全面部署。

7月12日,为切实推进全省信用建设,省政府专门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信用浙江”的若干意见》。按照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互促共进,法规、道德、监管三大体系建设的相辅相成,使“诚实、守信”成为浙江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省政府确定了信用浙江建设近期要抓的十项工作,并确定了牵头责任部门。

10月初,浙江省经贸委出台的《关于推进企业信用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在浙江打造信用企业的具体举措。

温州进入全国24个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城市行列。

2003年

全省各级政府机关又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在大力加大机构改革力度,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手续、建立审批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效能建设,打造“信用政府”,实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规范轨道上“阳光运行”。

3月15日,在浙江举行的“百城万店无假货”先进表彰会暨企业信用自愿公示启动仪式上,我省108家非公有制企业发出倡议,自愿将本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于众,接受全社会监督。

5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全国第一个企业信用评级规范性文件《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办法》。

5月,浙江省信用评价系统初步建成。浙江企业信用信息发布查询中心完成了《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并选择部分省“五个一批”企业开展了评价实验,在获取评价实验结果的基础上,9月份评价研究成果通过专家组论证,专家对成果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认为“在全国同类评价方法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

8月2日,为了使信用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8月8日为温州“诚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