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18672000000025

第25章 农业环境污染治理(5)

问题198:如何利用沼液和沼渣?

答:沼液的成分相当复杂,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作物的营养物;二是一些金属或微量元素的离子,三是对生物生长有调控作用、对某些病还有杀灭作用的物质。因此,沼液不仅能用作有机肥和饲料(喂猪和喂鱼),还有其他一些利用方式。以蔬菜生产为例,沼液应用有:①沼液浸种。

沼液中除含有氮、磷、钾外,还含有种子萌发和发育所需要的大量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生长素和对病虫害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因子。因此,沼液浸种可提高幼苗抗病、抗虫和抗逆能力。②沼液根部追施。沼液作为一种速效液态肥,追施于果菜类蔬菜后可促进增产。③沼液叶面施肥。沼液中离子状营养成分富集,是一种速效水肥,用于蔬菜叶面施肥,收效快,利用率高,能够及时补给蔬菜生长对养分的需求。④沼液防治蔬菜病虫害。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主要原料是粪便、青草和作物秸秆,这些原料经发酵剩下的固形物就是沼渣,由未分解的原料固形物、新产生的微生物菌体组成。沼渣的农用模式有:沼渣配制营养土;沼渣作基肥;沼渣作追肥;沼渣养鱼等。

问题199:如何综合利用菌渣?

答:食用菌生产后剩下的栽培废料菌渣的综合利用方式有:①开发菌渣生物饲料。栽培食用菌的主要基质棉籽壳、稻麦棉油秸秆、玉米芯等,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多糖,在栽培过程中被食用菌分泌的各种酶降解。菌渣中含有丰富的各种易吸收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再经过生物发酵,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比原来的基质高二倍以上,可以做成饲料、饵料或其添加剂,用于猪、牛、羊、鸡、鸭、兔、鱼等动物饲料,替代部分粮食,降低饲养成本。②菌渣循环利用。利用自然界中的无害微生物,对食用菌栽培中的污染物进行堆制和沤制处理,使物料熟化,富集营养,成为供食用菌循环利用的优质基料。即食用菌种植后的菌渣废料,可直接用作另一种食用菌栽培的部分原料,前茬菇的菌丝生长分泌各种酶,对基质起熟化作用,为后茬菇提供速效营养物质。③菌渣生产绿色肥料。食用菌栽培废弃物加入无害化的添加剂,生产绿色有机肥料。④菌渣基质栽培。利用菌渣作为无土栽培基质生产蔬菜,降低成本,简化操作规程,又便于推广,使蔬菜产量显着提高,达到优质、安全、无公害。

问题200:什么是清洁生产?

答:清洁生产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的一种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全新生产方式。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服务三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第4节 化肥和农药的合理施用

问题201:化肥施用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答:不少农户在给农作物施肥时,由于用肥不当、技术欠妥,导致肥料利用率不高、用肥成本增加,甚至使农作物遭受肥害而减产减收。化肥施用中常见的误区有:①尿素、碳铵等氮素化肥浅施、撒施或施用浓度过高。尿素是酰胺态氮肥,含氮量较高,施入土壤后除少量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外,大部分须经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转化为铵态氮后方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碳铵最容易分解为氨气而挥发。这类化肥若浅施、撒施,会大大降低氮素利用率。同时浅施追肥量大,挥发出的氨气会熏伤作物茎叶,造成肥害。

因此,氮肥作追肥应开沟条施或穴施,施后盖土。②施用尿素后立即浇水。尿素施入土壤后,很快转为酰胺,极易随水流失,因而施用后不宜马上浇水,也不要在大雨前施用。

③过磷酸钙直接拌种。过磷酸钙中含有游离酸,腐蚀性很强,如用过磷酸钙直接拌种,尤其是拌后长时间存放,很容易对种子产生腐蚀作用,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因此,用过磷酸钙作种肥,最好条施在播种沟内,并用土把肥料与种子隔开。④撒施或面施磷肥。磷素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若将磷肥撒施或面施,就使磷素停留于表面,不能到达土壤深层,作物根系无法吸收,从而大大降低磷肥的肥效。因而磷肥一般作基肥施用,并较集中地施于播种沟或窝内,最好与有机肥混合堆沤一段时间后再施用。⑤钙镁磷肥作追肥。钙镁磷肥在水中不易溶解,肥效缓慢,作追肥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中后期追肥,其利用率很低。⑥含氯化肥施于盐碱地和忌氯作物上。氯化铵、氯化钾等含氯化肥施入土壤中分解后日积月累会导致土壤酸化,在盐碱地上使用,会加重盐害。对忌氯作物如薯类、西瓜、葡萄、甜菜、甘蔗、烟草、柑橘等施用含氯化肥,可使其产品淀粉和糖分下降,影响产品的产量和品质。⑦在作物生长后期追施钾肥。农作物下部茎叶中的钾元素能转移到顶部幼嫩部分再利用,故钾肥应提前在作物苗期或生殖生长初期追施,或一次性作为基肥施用。⑧在豆科作物上过量施用氮肥或氮素复合肥。豆科作物根部都有固氮根瘤菌,过多施用氮素化肥,会造成贪青晚熟,而且影响根瘤菌生长,降低固氮能力。⑨长期施用硫酸铵。硫酸铵属生理酸性化肥,若长期施用,会增加土壤酸性,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板结而降低理化性能,不利于培肥地力。⑩在稻田和菜地施用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等硝态氮肥施入稻田后易产生反硝化作用而损失氮素。硝态氮肥施入菜地后,会使蔬菜硝酸盐含量成倍增加,并能在人体内还原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皕瑏瑡钾肥单一施用。硫酸钾、氯化钾都是水溶性速效钾肥,有弱生理酸性反应,施入土壤后,钾离子被土壤胶体的阳离子置换吸收后被固定下来,作物难以利用。皕瑏瑢单施一种化肥。单施一种化肥会导致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质地变硬,使土壤变酸或变碱,严重破坏其理化性质,并影响土壤有益微生物的繁衍活动,降低土壤活性。

所以要合理配方施肥,做到无机肥与有机肥混合施用。

问题202:农药施用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答:农药施用中常见的误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不分防治对象,见药就用。农药一般分为治虫的杀虫剂,防病的杀菌剂,除草的除草剂。病害分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除草剂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在施药中,经常有人不分情况,见药就用,用杀虫剂防治作物病害,用杀菌剂防治虫害,有的甚至用除草剂去防治病虫,以致不但提高了成本,而且还贻误了最佳的防病治虫除草时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②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防治害虫以虫卵、幼虫始发期防治效果最佳,而有些农民常在害虫已大量发生时才用药,这样既造成用药成本增加,防治效果也不好。病害必须采取以防为主、兼治为辅的措施。③随意加大用药浓度,配药不按比例,不用专用量具,没有数量概念,经常加大规定浓度配药,这样不仅浪费,且易产生药害,还会使病虫抗药性增强。④长期使用单一品种的农药,经常有人一旦发现某种农药效果好,就长期使用。即使发现此药防治效果下降,也不愿更换品种,而是采用加大用药量,结果是用药量越大,病菌害虫抗药性越强,造成恶性循环。⑤弄不清楚高效农药与高毒农药的概念,不少人认为农药毒性大,效果就好,只认购高毒农药,对低毒高效农药缺乏认识,使用时不按安全标准使用,造成药害和人畜中毒。

问题203:蔬菜地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答:应该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选择相应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①叶菜类蔬菜,主要是以鲜嫩的叶片、叶柄或嫩茎为产品的速生性蔬菜,如白菜、青菜、苋菜、菠菜和芹菜等。施肥方法应以追肥为主,肥料以速效性氮肥为主。一般在苗期和收获一茬产品后,立即追肥一次,以促进下茬植株叶片迅速生长。叶菜类蔬菜不要施用硝酸铵,也不要喷施高浓度氮肥,以防止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②根茎类蔬菜:主要是以肥大的肉质直根为产品的蔬菜,如萝卜、胡萝卜、根用芥菜等。施肥方法应以基肥和早期追肥为主,掺入少量速效氮肥和钾肥,并在苗期或定植后迅速早施追肥。③果菜类蔬菜:指生长期较长,要开花结果的蔬菜,如茄果类、豆类和瓜类蔬菜等。这类蔬菜所需氮、磷、钾较多,施肥应以基肥和全程追肥为主,以基肥足、追肥早、结实期花肥重为原则进行施肥,并在收获一茬果实后立即追施一次速效氮肥,以促进下茬果实迅速形成、膨大。

蔬菜农药合理施用管理要做到:①尽可能地选用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对蔬菜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使用十分安全。适用于蔬菜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有农抗120、杀螟杆菌、青虫菌、农用链霉素、白僵菌粉剂、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等。如0.1‰~0.2‰的农抗120能防治瓜类蔬菜的霜霉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②尽量多使用土农药。土农药原料来源广,制作简便,防病治虫效果好,且无副作用,应在防治蔬菜病虫害上大力推广。如每亩用100~150克碳酸氢铵兑水15千克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1%~2%的小苏打水,可防治瓜类白粉病。喷2%的过磷酸钙浸出液,可防治青椒上的棉铃虫、烟青虫。此外,不少植物的茎叶,如大蒜、蓖麻、洋葱、夹竹桃、花椒、山苍子等,稍加处理便可制成土农药。③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禁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品种,如甲胺磷、久效磷、呋喃丹、杀虫脒、毒杀芬等。对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累积性毒害的农药品种,如90%敌百虫、50%辛硫磷、20%速灭杀丁、20%氯氰菊酯、70%托布津、65%代森锌、70%百菌清、40%氟乐灵、10%草甘膦、73%克螨特、波尔多液等。

问题204:大棚作物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答:大棚作物应多施优质有机肥,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腐殖质含量,还可为大棚菜提供二氧化碳气肥。

一般每亩应施优质有机肥不少于5吨。大棚作物不宜施用易使土壤溶液浓度升高的肥料,如氯化钾、硫酸铵等肥料施入土壤后,会分解出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等。它们不易被作物吸收而存留在土壤中,使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危害蔬菜生长。故宜选用磷酸铵、磷酸二铵、硝酸铵、过磷酸钙或尿素等肥料。大棚作物不要施用新鲜人粪尿,新鲜人粪尿施入大棚后,由于棚内温度高,会很快腐熟分解,初期产生的尿素及无机盐使土壤溶液浓度升高,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新鲜人粪尿还能产生大量氨气,毒害蔬菜,进而发生烧苗。大棚作物追施氮肥要深施并覆土,减少其与空气的接触机会,可避免氮肥挥发产生氨气。氮肥深施,还能减少蔬菜对硫酸盐的积累,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化肥应限量,大棚蔬菜一次施肥过多,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使土壤盐分浓度升高,养分倒流,危害蔬菜。不同土壤每亩一次施用化肥的限量为:硝酸铵砂壤土15千克,壤土或黏土18千克;尿素砂壤土10千克,壤土或黏土12千克;基施过磷酸钙砂壤土40千克,壤土及黏土15千克;磷酸二铵砂壤土25千克,壤土及黏土35千克。

大棚内生态环境较为特殊,一年四季都很适宜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要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培育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大棚作物,就必须科学、正确地使用农药。①正确选药,每种农药都有一定的防治范围和防治对象。所以在使用前要了解每种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棚内病虫发生特点和对象正确选择农药,做到有的放矢。②适时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应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施药。考虑到棚内温暖潮湿的环境,不宜在阴雨天或温度高的情况下喷药,以防降低药效,发生药害。③轮换用药,要依据不同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将农药交替使用。各种农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如果注意轮换交替使用,就可避免或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④安全用药,在蔬菜生产中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切忌随意增加药液浓度,用药次数不能过多,严格按间隔期用药,以防止蔬菜出现药害。同时要严格禁止在蔬菜上使用高毒、剧毒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生产无公害蔬菜,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第5节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

问题205: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它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业养殖污染。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硝酸盐、有机磷、氨氮、六六六、COD、DDT、病毒、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和塑料增塑剂等。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了中国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