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18672000000005

第5章 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问题22:为什么说生态问题是“三农”发展的根本问题?

答:“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的重要问题,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综观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但是,“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题。这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受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制约,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业生产存在严重危机;农业环境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农产品污染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最大障碍,农业正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中国农村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污染和破坏,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态失衡使我国农村的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引起的环境污染,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农村正在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巨大的牺牲。农民问题是人口生态失衡的问题,农民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严重不足,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可见,农业农村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的,生态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证。总之,生态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和重大的问题。

问题23:什么是农民的生态问题?

答:“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农民问题,因为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才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出发点。首先,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农民人口太多引起耕地、水等资源人均拥有严重不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资源人均拥有严重不足是引发“三农”问题的根源。二是农业人口太多,造成农民在农村就业压力加大,我国现有1亿农民工和4000万失地农民,引出很多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三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水平低、旧有习俗、低质量生活惯性等,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因此,农民生态问题是中国最重大的社会问题。

问题24:为什么说解决农民的生态问题是“三农”发展的关键?

答: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也在于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有了农民素质的提高,才有建设新农村的可能。农民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者,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和水平,是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解决农民的生态问题,一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绿色意识,树立环境就是“资源、资本、资产”的观念,使生态理念和生态经济相辅相成,摒弃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立的旧观念。二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积极开发农村职业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问题25:农业发展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答: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目前,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首先,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日益恶化,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的危机。我国每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据专家估计远远超出了农业的增长。生态破坏使农业生产环境受损,影响农业的收成,需要生态的长期恢复和环境的逐步优化才能彻底解决。二是农业生态严重失衡。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土壤质量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沙尘暴灾害高发,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等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的农业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三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农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如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利用效率低,残留严重。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未能资源化利用,导致部分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污染的主要污染途径有工业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的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酸雨等。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平均超过2.3千克/公顷,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造成农药残留物剧增;我国农膜年产量100万吨,其中地膜占一半,地膜使用后约20%残留在土壤中。我国每年产生农业废弃物约40多亿吨。

其中,畜禽粪便总量达25.1亿吨,农作物秸秆7亿吨,处理率不足25%。这些农业废弃物一方面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排入水体后,造成河流、湖泊、海域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四是农产品污染。农业环境污染导致部分农产品污染加剧,直接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品种和数量,许多农产品由于农药残留超标而被外商拒绝进口,农业环境污染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障碍,我国当前的许多农产品都由于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被拒绝在国际贸易之外。当今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各国对进口产品竞相制定越来越复杂而又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的环境标准是最高的,这使我国生产的受污染的或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出口贸易中连连受挫,丢失了大片市场,农民和相关企业遭受不小的经济损失。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农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但是WTO的规则对农产品的生态质量要求相当严格,生态准入的门槛是阻碍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只有生态产品在世界市场才具有竞争力。

问题26: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农村村内和农民院内的环境整治,包括道路硬化、沟渠与水塘整治、垃圾收集与处理、院落整治等;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要移风易俗,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民主和法制及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

问题2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模式?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有:①资源型新农村。在具有丰富矿产、水力、电力等资源的农村,建立资源集约型农村经济。但在一些具有丰富资源的农村,存在能源生产、利用、消费方式落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这种建立在能源大量消耗和浪费基础之上、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农村经济,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②工业型新农村。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由农村工业化壮大农村经济总量,推进农村城镇化。主要存在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典型的如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花园村,其关键在于发展乡村工业,走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道路。③生态型新农村。就是发挥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农村发展道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关系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保障人民生活质量长久可持续的提高。④城镇型新农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建设城镇型新农村,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⑤农庄型新农村。

就是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农田等农业资源,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全国各地的农庄型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带动“农家乐”经济发展。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是农庄型新农村建设最为显着的特点。⑥第三产业服务型新农村。

即城郊型新农村,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四通八达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