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18672000000007

第7章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1)

第1节 农业自然资源

问题38:什么是农业自然资源?

答:只要是用于农业,探本求源来之于自然界的资源,我们就称之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野生生物资源、草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和农村能源等。农业自然资源按照可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又分为可耗竭资源和不可耗竭资源两大类,可耗竭资源又分为可更新和不可更新两类。可更新资源是指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再更新再被利用的资源,如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不可耗竭资源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海水等。

问题39: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存在哪些问题?

答: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人均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资源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而且人均资源数量和生态质量仍在继续下降或恶化;二是农业生态系统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如沙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9%,约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每年还以200万公顷的速度扩大。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加剧,受灾面积年均达4000万公顷。三是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吨,平均施用量高达400千克/公顷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千克/公顷的安全上限;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有1.36亿亩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2节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

问题40:什么是土地资源?我国的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答: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直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利用,并能产生效益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养殖水面,以及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土地,因在现实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难以利用或未利用,则被称之为未利用土地。

我国的土地资源由于多样的水热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极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全面发展。我国土地资源的第二个显着特点是山地多,平地少。据粗略估算,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约占31%。三是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中国人均耕地按统计约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3。四是宜林地较多,宜农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据调查,中国可供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后备土地资源约1.225亿公顷,而宜于种植作物、人工牧草的后备土地资源,仅约0.33亿公顷,其中可以作为粮棉等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的面积约0.13亿公顷。五是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间差异显着。

问题41:为什么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

答:耕地是具有肥力,能生长农作物的土地,它提供着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原料。耕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可以说,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粮食”。我国耕地总资源占据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足以体现了我国人均耕地资源的占有状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目前平均每年减少耕地100万公顷。我国耕地退化严重,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不高,耕地中高产田比重小,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退耕地有9100万公顷;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另外,我国由于土地监管不严,闲置率高。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由于城市的发展,全国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5万平方千米,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造成耕地严重浪费。

我国85%的食物由耕地提供,95%以上的肉、蛋、奶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的、最根本的措施。耕地是一种特别珍贵、数量有限、不可再生的生产资料,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中必须特别重视耕地的保护,充分合理利用好耕地。我国有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耕地是他们主要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生活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减少一亩耕地,农民就减少一亩生存地,就减少一份生活的保障,增加一份社会不稳定因素,只有农村保持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保护耕地数量与提高耕地质量,对于农业生产、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因此,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

问题42:什么是水土流失?

答: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其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地貌起伏不平、陡坡沟多、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等,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毁林开荒、陡坡顺坡开垦、超载过牧、盲目扩大耕地、滥砍滥伐、破坏天然植被、开发建设不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不当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降低,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平衡失调,导致河、湖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据调查,我国有4200万公顷耕地存在水蚀问题,667万公顷存在风蚀危害,二者合计占全部耕地面积35%以上。1949年以来,我国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总计达267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层土壤流失量为30亿~150亿吨,平均每年至少50亿吨,占世界的1/3以上。

南方红壤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43:什么是土地退化?

答: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生产力的衰减或丧失。其表现形式有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土地污染等。土地退化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土地退化的基础和潜化因子,后者是土地退化的诱发因子。土地退化的影响范围,不仅涉及耕地,而且也涉及林地、牧草地等所有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土地。

防治土地退化,是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制止乱垦、滥伐和过牧,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合理施肥和灌溉,对退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等。

问题44: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答:土地荒漠化又称土地沙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是指在沙漠边缘的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地区,由于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多风,土地失去植被覆盖后,土壤受风蚀而逐渐演变为沙漠地带的现象。土地荒漠化,使土地失去生物生产能力,沙土侵占农田、草地和林地,威胁交通与村镇。土地荒漠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干旱缺水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地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伐森林,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过度利用水资源,开发矿产不注意复垦和恢复植被等。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或禁止人们对易荒漠化地区的不合理开发,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合理地调度和使用水资源等。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为263.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27.46%,危害涉及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亿人口。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2889亿元,再加上每年用于治理荒漠化的投资约为500亿到1000亿元,近十年合计有1/3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值部分被吸附或是以绿色GDP负值的形式沉淀在荒漠化区域。

问题45:什么是沙尘暴?

答: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即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像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并加重了其强度和频度。沙尘暴有很多危害:①引起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②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向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防治沙尘暴最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具体为植树种草,固结泥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建成的连接东北、华北和西北的三北防护林,以及在沙漠边缘植树种草等工程,对防治沙尘暴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问题46:什么是土地整理?

答: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土地整理后作为农用地而进行的土地整理称作农地整理,作为建设用地而进行的土地整理称作建设用地整理。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个基本途径。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变地块零散、插花状况,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土地复垦是指对废弃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废弃地指因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塌陷、压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压占)、污染或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而造成的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和(或)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的过程。

问题47: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整理?

答:开展土地整理是我国土地国情的客观要求。①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地需求日益增大,同时为了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过度开垦的耕地还要退耕,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必须走推进土地整理、集约用地的道路;②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要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满足人口增加、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土地后备资源往往处在生态敏感地区,生态条件决定了不能把开发土地作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手段,今后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只能依靠对已利用土地特别是农地的整理;③土地整理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农村,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理,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节约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据经验,通过土地整理一般可以增加耕地5%~10%,提高产量5%~15%。据估计,通过农地整理,我国可增加耕地面积1亿多亩,对农村的建设用地整理,可增加1亿亩耕地。在城市,通过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和存量土地的整理挖潜,优化用地布局,可大大改善城市环境,充分显化土地资产价值。城市建设用地整理,即通过对城市未充分合理利用的土地、闲置土地的整理利用,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间接地因建设中使用了存量土地少占耕地,达到了保护耕地的目的,为地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