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公共财政之路:浙江的实践与探索
18672100000039

第39章 源头防腐与财政管理模式的创新(7)

(2)“预算一个盘子”,全面实行综合财政预算

“预算一个盘子”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所有财政性资金都必须纳入政府预算这个盘子;二是指所有预算部门和单位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这个盘子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预算一个盘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综合预算目标。义乌市首先打破了预算外资金只进部门预算而不纳入政府预算的常规,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盘纳入了政府预算的盘子。对于政府收入预算,政府所有收入不分税与非税、不分预算内外,全额列入政府收入预算;对于政府支出预算,一律以政府综合预算收入(包括基金预算收入、存放在财政专户的土地出让金及预算外资金)为基础,按照公共财政支出框架,由市财政根据政府战略发展规划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轻重缓急,结合可用财力综合编审。其次打破了部门预算经费切块安排的惯例,将市本级预算建立在综合部门预算基础上。本级预算将结合部门、单位所有收支事项统筹安排,综合编制全市财政预算。

(3)“支出一个口子”,严格政府性支出管理

“支出一个口子”,是指政府和预算单位的一切支出事项,都必须由一个口子把关支付。它是财政综合预算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支出一个口子”,关键是要把好财政与单位的支出账户关。首先,通过取消所有预算单位收入账户、规范预算单位支出账户,来消除单位预算外资金进入单位账户的可能。

其次,通过财政资金单一账户支付体系,将所有财政性支出全部纳入财政单一账户支付体系。再次,通过完善资金审核拨付工作流程来监督支出过程。

通过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财政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等,实行拨款、记账、稽核三分离,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同时资金拨付试行“金财工程”与“工行网银”联网操作,使财政可以实时监控支出。

(三)义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模式的成效和经验

义乌市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管理,促进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其成效十分显着。

一是规范了政府收支行为,为创建廉政政府提供了良好条件。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切断了部门“权”与“利”的脐带,有效防止了预算单位乱收、乱罚,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另一方面随着财政资金支付规范、高效运行,预算刚性明显增强,管理程序更趋规范,政府采购公开化、透明化,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真正实现了财政综合预算,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真正的财政综合预算。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由部门预算汇总的财政本级预算,都不包括预算外资金部分,报送人大审核批准的政府本级预算内容仍然停留在预算内。因而从部门预算的效果看,部门预算外资金在预算上仅仅是列收列支,财政仅仅是个出纳,政府预算仍然是预算内外两张皮。而义乌市的综合财政预算则彻底破除了预算内外两张皮的传统预算弊端,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综合预算盘子,是全国首个实施预算内外资金综合预算的地方财政,实现了预算制度的创新。综合财政预算的实施,统筹了政府财力,增强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为集中财力办大事提供了可能。2000年,义乌市综合财政预算可用财力为23.59亿元,2006年达82.42亿元,是2000年的3.49倍,年均增长41.56%。财政综合实力的增强,为实施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扶持优势企业发展,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供了财力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2002至2004年义乌市根据产业发展政策,分别投入技改专项资金1499万元、2640万元和2925万元,大力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2001-2004年,市财政拿出60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创品牌,其中对“浪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能达利衬衫”获中国名牌产品各奖励100万元。目前义乌已有全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浙江省着名商标31个。

三是促进了地方公共财政建设,初步实现了地方财政“公共性”与城乡统筹“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地方财政“公共性”与城乡统筹“整体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与区域环境的提升、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进步相适应;统筹财政分配中,更多地注重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更多地考虑社会进步、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也更多地注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大事。从“三农”的投入看,实行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后,投量和增幅不断加大:2004年为12.5亿元,2005年为15.3亿元,2006年预算高达20.5亿元,年均增幅达28%;城乡统筹实现新跨越,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0%,提高了12个百分点,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由52.5%下降到30.6%;和谐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文化大市建设成效显着,“十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科教文卫资金36.3亿元,年均增长21.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35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9.1%;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十五”期间财政累计支出社会保障资金9.9亿元,年均增长42.9%。同时建立了被征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网”,目前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已达15.1万人。

四是有效防范了财政运行风险。对政府性债务实行预算化管理,将举债权牢牢地控制在政府手中,扭转了多头举债、管理失控的局面,并通过一系列控债、消债措施,有效化解了义乌市的政府性负债风险。2006年底,全市市级财政的显性和隐性负债总额为4.87亿元(均为间隙资金暂垫),镇街的政府性负债余额为5.66亿元(均为借用市财政间隙资金),完全控制在警戒线之内,并有望通过2-3年努力实现完全化解。

因此,义乌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是一次成功的制度创新,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总结义乌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行政观念转变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是义乌模式成功的先决条件。

义乌市领导班子秉承创新理念,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政府行政实践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行政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关键在于行政观念中利益的固化。行政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就不能清楚地认识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甚至严重“缺位”、“越位”的根源在于利益驱动,导致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用“收费”代替执法,如交管部门变成违章部门、环保部门变成污染部门、计生部门变成超生部门。因此,要想彻底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转变行政观念,从观念上去除行政利益化,再由观念落实到行动,割断行政部门与利益的纽带。义乌市委、市政府正是实现了观念的转变,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加快财政改革、规范政府收支管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亲自领导和谋划财政改革,顶住各方面压力,在全国率先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可以说,义乌的改革决不是就财政改革而改革,而是以财政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解决政府行政过程中的“越位”、“缺位”问题。政府不该管的,就必须退出来,让市场来做;政府要管的,就必须管好,按照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行事,千方百计为市场排忧解难,为群众谋福利。实践中的改革源于思想观念上的改革,这是义乌模式成功的重要经验。

(2)从制度上规范政府收支行为,把反腐倡廉贯穿于义乌改革的始终是义乌模式成功的基础。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要的政治意义之一,就是反腐倡廉,建立廉洁公正政府。从制度上把“权”和“利”分开,铲除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使许多部门腐败的机会没有了,腐败也就无从谈起。在义乌模式中,反腐倡廉既是改革的目的,更是实践的原则。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所有资金向财政集中由财政统筹安排使用,会使财政部门的权力变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他部门的腐败问题,但却难保财政部门不出腐败问题。义乌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如果权力归位,运用不好,影响就会更大,改革成果就有可能被葬送掉。因此,市委、市政府坚持反腐倡廉的原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一是所有财政资金运作都必须严格按预算行事,市领导也无权批条子,否则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二是将政府收支账目完全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新闻媒体和全体市民的监督;三是进一步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义乌模式把反腐倡廉贯彻于改革的始终,把原则的坚持和目的的实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义乌自从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以来,凡涉及财政性资金的腐败案件,基本没有重演。这也是“义乌模式”成功的重要基础。

(3)配套法规建设是义乌模式成功的必要条件。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义乌不断探索综合财政预算的规范化,先后出台了许多专门性的政策标准,为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得以全面开展和深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如在政府行政支出方面,《义乌市市级公用经费定员定额办法》和《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经费和临时人员费用分类分档定额标准》的制定,明确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临时人员经费、定额公用经费和定额车辆标准的标准;《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办公设备配置原则和标准》的出台对单位新增办公设备的条件和标准予以了明确和统一;《义乌市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物业管理费预算安排办法》明确要求按单位在职人员人均建筑面积和办公大楼是否安装空调分六档标准安排,具体经费定额标准上对行政执法单位进行了重点倾斜。如在政府采购方面,义乌监管办先后拟订了《义乌市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监督管理办法》、《义乌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制止建设工程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若干规定》等16项管理制度并经市政府颁布实施,贯穿了招投标的全过程。正是改革过程中不断出台的政策法规,使得义乌综合财政预算改革能够稳定、有效、持续地开展下去,并且从制度上保障了改革的成果。

本章小结

金华“会计核算中心”模式、嘉兴“四统一”模式、义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模式都是我国地方政府为实现遏止腐败现象、规范政府行为、降低行政成本、优化管理效率的目的而进行的政府内部管理行为和关系调整的财政领域的体制改革。“会计核算中心”模式是在单位财务行为紊乱、腐败现象不断滋生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它利用会计核算中心这个平台,将单位分散管理的财政资金变为集中管理,将分散核算改为集中核算,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会计横向监督与全程的单位财务纵向监督的财政资金监控体系,从而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并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条件。该模式属于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模式。“四统一”模式,主要是针对预算外资金收支过程中收费立项、账户开设、支出管理、预算决算等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收费项目的日常管理、严格银行账户管理和规范单位收支核算、统一财政预算分配标准和个人收入分配标准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建立了“收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会计统一派遣、分配统一标准”的全新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模式,从制度上割断了政府部门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利益链,对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和个人收入分配也进行了制度规范,为完善单位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缩小部门间收入差距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是在我国传统财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运行机制产生矛盾的背景下产生的,它通过以部门综合预算为突破口,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政收支管理、单位预算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实践,形成了“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财政资金运行新机制,重构了以财政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财政预算管理机制和单位预算管理机制,真正实现了财政综合预算,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促进了地方公共财政建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了地方财政运行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金华市财政局课题组.单一账户集中收付,置财政于事先监督.浙江省财政课题研究成果汇编(2000).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务院研究报告(总230号).以综合预算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构建“义乌模式”体制基础的有益探索.2005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