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力量——浙江社会发展的引擎
18672800000061

第61章 文化产业:创新文化发展方式(6)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以家庭为中心,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经济扩散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由于农村社会同宗聚族而居的居住格局的影响,因此产业按血缘亲缘关系关系扩散,同时也表现为同类产业的地域聚集,从而产业分布上出现了波特所谓“簇群(cluster)现象”。比较典型的事例是,当1982年国家政策开始允许农民成为当时意义上的专业户、重点户时,原温州瑞安韩田学校五七厂马上有四五十名工人自动离厂,而回家办起了家庭工场,韩田村的汽摩配业因而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四邻扩散。这些家庭工场依靠家族、邻里、朋友等多种社会关系联结成一个个企业网络,网络内部存在着密切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同的企业网络之间又存在着众多的或强或弱的联系,使产业群成为一个无形的大工厂。

上述典型事例,可以被视为浙江省各地产业集群形成过程的一个缩影。

浙江区域的特色产业群是以亲戚朋友、邻里同学等关系为纽带,以成千上万的家庭工场为基础,在“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乡(镇)”的模式下起步并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特殊主义的社会关系网络无疑也提供了信息、知识和社会支持。在起始阶段,一个村庄中一旦有人从事某种产业并产生了赚钱的效应,这一信息会向自己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其他成员传播、扩散,从而带动其他成员也来从事相同产业,而其他成员又依次把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带进这一产业,从事同一产业的人越来越多,规模像滚雪球一样扩大。在浙江,不仅物质产业集群或块状经济的形成经历了这一过程,而且特色文化产业区块的形成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乃是浙江块状经济的普遍性特征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特殊表现。

(二)浙江文化产业区块的形成和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看,浙江省各地文化产业区块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在初始阶段,像一般的块状经济一样,大多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预先“设计”的结果,而是“自发自生”地兴起的,不是源于某人或某些人把一系列要素各置其位并且指导和控制其运动的方式而确立起来的人造秩序、人为的秩序、建构的秩序或者建构,而是源于一大群人的非意图性行为。温州苍南金乡镇徽章产业区块的形成过程,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金乡镇地处苍南县江南平原的东南部,是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除一部分从事手工业的能工巧匠外,不少居民有从事小商小贩与日用小五金、纸制品制作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金乡人用“一双手(即手工制作)”、“两条腿(即外出跑供销)”、“三分邮票(业务广告信的邮寄费)”、“四小产品(即硬塑片、涤纶标识、铝制标牌、塑料红膜产品)”,闯出了一条发展家庭工业的致富道路,金乡镇也成为闻名全国的铝塑标识工艺品产销一体化的专业市场,1992年,被命名为“中国商标文化城”。

金乡发展家庭工业这条路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设计出来的,而是“民间诱致”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初期,金乡镇有15000多居民,人均耕地0.35亩,只有两家国有工厂,100多名职工。显然,人多地少等因素给金乡人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所以当政策松动以后,金乡镇会是如何一番景象,人们便可以想象了。1979年,一些金乡人,了解到全国高等院校恢复考试、扩大招生后,校徽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制作校徽正好适宜镇内能工巧匠的小五金制作。因此,他们很快就赶制出校徽样品,到全国各大院校试销,并以价格便宜、质量好的优势打开了销路。毋庸置疑,一个集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与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分不开的。早在1981年,在校徽.销的同时,金乡的供销员已经把眼光瞄准了校园里的其他用品。他们先后研制成了塑料红膜制品的学生证、毕业证书、借书证等。进而又把红膜制品扩展到自行车证、户口册、荣誉证、房地产证,以及各种书、簿、册的封面等等,产品的使用范围扩展到了各行业各部门,产品品种达数百种。铝质标牌从单一的校徽扩展到自行车牌照、门牌、纪念章、领带夹、领章、帽徽、各种标牌等几百种品种。1990年6月,金乡徽章厂与美国海军首次签订了承制领章帽徽合同。此后,又承制了英国海军的帽徽等产品。至1993年底,共制作了300多万枚徽章打入国际市场,创汇100多万美元。1994年世界足球赛的35万枚纪念章也由该厂制作。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乡镇也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在这里,徽章的生产工序就有设计、熔化金属、写字、刻模、晒板、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包装等10多道,每道工序的加工都由独立的企业(加工专业户)进行,半成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这样,由于中间产品的转移成本很低,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使得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能不断地从内部剥离出各种可分割的功能操作,从而节约了生产费用,形成了专业化优势,同时整个区域也实现了规模经济。浙江许多特色文化产业区块的形成,都经历了与此相类似的“自我生成”的过程。

另一方面,“民间诱致”、“自我生成”的文化产业区块的形成过程,也是与“政府增进”分不开的。在浙江,正像其他块状经济一样,地方党委和政府往往对于文化产业区块的进一步发展,起着主持性、协调性、倡导性、引导性的作用。比如,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已现雏形的情况下,适时地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有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还积极规划建设各类文化产业园区,鼓励文化企业向园区集聚。这就使浙江各地文化产业区块呈现出了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鲜明特点,从而成为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各自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杭州LOFT49创意产业基地的形成,就是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结果。2002年9月,美国DI设计公司入驻杭州市拱墅区杭印路49号,原为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有限公司棉纶分厂厂区,闲置土地52亩,厂房21380平方米。这一区域保留了大量清末以来的民居和街巷,是杭州市现存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历史街区之一。此后的几年间,又有一大批艺术和设计公司纷纷进入,自发地形成了租用面积达9300平方米的新型创意企业的集聚地。入驻企业注册资本2460万元,直接在园区工作的员工360人。

2004年,实现总产值1.6亿元,人均产值达到43.6万元。

LOFT49创意产业基地的出现,引起了拱墅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方听取意见,拱墅区初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旧城改造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构想。2005年初,拱墅区把LOFT49社区凝练整合为LOFT49创意产业园,并以此为基础,对拱宸桥西地区发展LOFT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了规划。依靠LOFT49集聚的先发优势,借鉴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根据“规划引导,政府培育,市场化运作”的思路,编制了《杭州LOFT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桥西地区为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区块,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LOFT社区管理和运作机制。规划依据“保护第一”、最少干预、修旧如旧的原则,将部分现有的工业厂区改建成融合特色办公、艺术创造、公众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开放式文化公园和具有运河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总体的布局结构为“一点一线”——“一点”即杭印路49号周边地区,保留5000平方米的旧厂房,集中改建为LOFT;“一线”即拱宸桥西地区运河沿线,保留1.5万平方米到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集中改建为LOFT。为了加快产业集聚,拱墅区组建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文化、建设和研究机构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组成,负责规划、指导、协调、组织和管理工作。政府部门把统一做好LOFT内部环境卫生管理、形象宣传等工作,并为企业提供咨询、办证等业务,协同老厂房业主共同开展招商引资,严把创意产业引入关,注意引进企业与创意产业相关性,为LOFT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同时,LOFT社区还自发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实现创意公司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拱墅区委区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除了LOFT49创意产业园区之外,拱墅区在杭印路67号、余杭塘路43-3号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创意产业发展据点。目前,拱墅区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的强势,为杭州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树立了一个模板。

如果把2000年以来有关文化大省建设的几个政策文件作一梳理,就会发现,省委、省政府对浙江文化产业区块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在2000年《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2001-2020年)》中,还未出现像“文化产业区块”这样的表述。在2002年出台的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虽然已经提出“以杭州、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对集中、城乡联动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中心城市也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大中城市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通过小城镇带动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但是,文件中仍然未出现像“文化产业区块”这一类词汇。这也表明,在实施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初期阶段,省委、省政府还未把发展“文化产业区块”纳入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

浙江省把“文化产业区块”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始于2005年《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的配套文件《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已经明确地提出,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文化产业区块,形成5个以上产值超100亿元、10个以上产值超50亿元的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同年,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的《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把“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与“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一起,作为浙江文化建设的“四个一批”之一。按照“‘四个一批’规划”,浙江省将在已有特色文化产业区块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文化产业区块,重点打造“两新三传五优”区块,即重点培育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滨江高新文化产业区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重点扶持戏剧、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三类传统艺术产业区;在现代传媒、文体用品制造、文化旅游、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贸易五大领域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优势文化产业区块,发挥特色优势,拓展壮大优势文化产业区。2006年出台的《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以“浙江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导向目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浙江文化产业区块发展的重点。“目录”把“浙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导向”分成三种类型,即,“重点文化产业区”、“传统艺术文化产业区”和“优势文化产业区”。以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标志,浙江全省文化产业区块发展,已经从“自发”阶段步入了“自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