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18673100000012

第12章 突破单一所有制局限(2)

(四)在上述三个阶段之中,并重推进和穿插着两个互为关联的重要阶段,即股份化和企业改制阶段,时间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股份化阶段。大致从1983年开始,温州和台州一带的个体私营企业出于小资本联合投资创业的愿望,开始设立以有限责任公司性质为主的股份制企业。这种股份制企业具有无限责任、二合公司、有限责任等多种类型。当地政府为了避政治上的讳,把这些企业说成是股份合作制,因为有了合作一词,避免了集体经济偏好者的反对。城市在1985年前后,一些企业开始以资本为纽带来强化各自联系,还有一些企业试图通过股份化方式来筹集资金,全省各地开始出现一批股份制企业。

企业改制阶段,从1992年至2000年。农村集体企业改制于1998年完成,城镇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改制于2000年基本完成,绝大多数集体和国有企业都已改制成为产权明晰、多元持股的股份制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积累、高度活力的市场主体。

而在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动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到1985年前后,一些企业开始以资本为纽带来强化各自的联系,还有一些企业试图通过股份化方式来筹集资金。1986年,杭州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募集股份的企业——杭州市龙翔股份有限公司,这在当时的浙江引起了轰动。

大致从这时开始,股份化逐渐在浙江企业界成为时尚。一些新设立的企业通常都采取股份制形式,始于1992年前后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也把股份制作为主要的改制形式。1990年12月19日,设在兰溪的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上市交易,成为当时在上交所交易的第一批最早的八家企业之一(与其他七家企业一起,被证券界称为“老八股”)。这也是浙江省第一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浙江企业的股份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过,浙江改革开放以来股份化的这两个“第一”,都是命途多舛。龙翔公司后被一家名为“凯地”的丝绸企业兼并,而凯地公司上市后经营状况一直不佳,几乎被停牌,2002年被杭州的英特集团兼并。凤凰化工上市后的经营状况也不好,1994年6月被同处兰溪市的浙江康恩贝集团“吃掉”,随后在当地政府关心下,一直处于找“婆家”境地。1997年,康恩贝集团将其持有的凤凰化工股权转让给了上海华源集团,2001年更名为华源制药,凤凰化工成为其控股子公司。

这当然只是一些插曲,浙江企业的股份化进程总体较好。截至2007年底,在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中,有限责任公司占18.8%,股份有限公司占8.2%,两者合计已占浙江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7.0%。浙江的上市公司,即所谓“浙江板块”,在全国证券市场上有较好表现。截至2007年1月末,全省已有77家上市公司,居全国第四。

三、最优的快速渐进过程

在浙江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中,快速和渐进表现出了高度的统一。一方面是在不太长的20多年时间内,就基本形成了符合浙江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较快的调整完善进程;另一方面是这一重大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调整,是在循序渐进、社会各方福利都有相应增长、没有引起较大社会动荡局面中推进的,具有较好绩效,形成了最优的所有制调整完善进程。

(一)以发展生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

在浙江制度变迁进程中,所有制结构并不是一个独立变量,而是与群众和基层的创业,企业主体的确立,以及经济发展交织在一起的。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是生产力发展的函数。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并不是有意识地针对所有制结构,而主要是出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出于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推出关于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政策。1979年8月,原浙江省革委会发布《关于发展城镇街道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规定》,提出城镇街道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可以由镇办、街道办、居民区办,也可以由几个人合办,允许个体经营。当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但客观上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

又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产生了发展农村集体工业和个体私营工业的实际效果。这里部分是国有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相当部分则是城里的国有集体企业与当时还比较弱小的农村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联合,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公有制水平较低的企业,乃至非公有制企业的较快发展。

就基层和群众而言,只是出于增加当地或个人收入而从事个体私营经营,从而在无意识当中,在较短时间内,在稳定的社会发展格局中,推动了重大生产关系的调整。

生产力发展优先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下统一认识,团结不同观点的人,大大缓和了重大生产关系调整中的社会矛盾。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界对于发展乡镇企业存在较多指责,如以小挤大、浪费资源、影响了国有企业发展等。对于个体私营经济,一些人明确提出这是社会主义方向路线问题。后来虽然不这么上纲上线,但又出现了雇工不能超过8人的争论。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不发展乡镇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就难以发展当地经济,难以提高群众生活,难以解决由此而导致的种种现实问题。因此在实际绩效和种种棘手的难题面前,优先发展生产力成为一个基本行为准则。与此同时,生产力发展优化了要素配置,提高了效率,以较好的经济社会绩效进一步廓清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二)以市场经济竞争形成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的自然过程

浙江的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主要不是以政府指令和人为的运动,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平等竞争,实现了调整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

存,经营业绩不佳者淘汰。浙江主要是通过这种竞争式的选择,形成了当前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市场竞争的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中,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可以说,是市场选择了个体私营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了个体私营企业。关于浙江不同类型企业经营效益的比较,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根据浙江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0年,在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经营效益最好的是农村工业企业,其次是集体工业企业,最低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我们前些年曾多次作过这类比较,结论都是集体好于国有、个体私营又好于集体。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浙江农村工业已于2000年全面完成改制,绝大多数企业已成为以自然人持股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股份制企业。十分明显,正是长期持续的较好经济绩效,导致了个体私营企业与各种股份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出。

浙江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的一个重大特征,还表现为既超前于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又与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的阶段性变迁相同步。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关于经济体制的重大方针,根据不断发展着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渐进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调整。以市场与计划的关系而言,改革开放初期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辅助手段,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与市场并重,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对于个体私营经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说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都是停留在“补充”论上。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才开始提出私营经济是“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