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解放思想:浙江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18673100000034

第34章 战略转型:从“八八战略”到创业创新总战略(3)

在社会保障方面,着力构建反哺三农的保障体制。“我们过去对农村欠债,对农民欠情,现在要向农村还账,为农民负责”,省长吕祖善在2003年8月召开的全省社会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承诺:“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建立群众长效帮扶机制,让城乡群众少有所学、青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浙江从1998年起全面实行了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40万农村低保对象得到保障救助;2003年又在全国率先将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农民工;有18个市县实施了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每个月能领到200~300元的生活保障金;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大病统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开,农民每人每年缴纳30元,就能缓解无钱看病之忧;城乡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使得全省农村五保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年人均供养标准达3507元。

在城乡居民权利平等方面,先后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从2000年起,浙江先后取消了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和行政性收费,普遍推行以常住地登记户籍制度,并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税收体制、义务教育体制、劳动就业体制等,使农村居民在教育、就业以及税收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地位和权利。2004年,浙江省实施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纲要》,明确城乡统筹就业的总体思路;2005年,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地区扩大到30个县(市、区),试点范围居全国之首;2006年,我省出台实施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性意见,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开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嘉兴市自11月下旬开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开始逐步领取新居民居住证,以全面取代沿用已久的暂住证。从2008年10月1日起,嘉兴市对于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称为“居民户口”,“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称谓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在城市文明辐射农村方面,党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把服务和管理职能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延伸到农村,最大限度地实现市政和社会公共设施等资源的城乡共享,同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政策和措施,将使浙江在统筹城乡方面更快地发展。海盐县将城市垃圾做生态化处理,变城市垃圾为宝,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云和县在统筹城乡方面,以“小县大城”为发展战略,从最初的城市化到城乡一体化,再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所迈出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创新。目前有近90%的企业集聚在县城发展,有5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有80%以上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生态环境质量列全国前十位,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小县大城”使城市文明渗透到农民的生活中,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也得到共享。

(二)突出统筹区域发展

浙江积极按照中央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近年来,通过与许多兄弟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的互访,浙江签订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议;特别是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积极推进与沪苏的发展规划衔接、交通对接、旅游联动、信息共享和科技、教育、环保、物流、质检、市场准入、商标保护、信用监管等领域的合作,实现长三角区域内人才的整体规划和自由流动。

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浙江统筹区域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海岛、港区调研,相继召开了加快海洋发展座谈会和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站在21世纪“海洋经济”的门槛上,作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宁波市全面启动了以临港工业为主的十大“百亿”项目,每个项目总投资都在100亿元上下,一条绵延20余公里的临港工业带正在当地沿海崛起。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育和发展港口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五大产业,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同时积极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和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努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行开发式、开放式扶贫,努力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赶超型发展,从而实现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舟山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思路,抓住世界船舶工业中心东移和我国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机遇,大力发展造船工业。2007年,船舶修造业产值首次超过水产品加工业,成为舟山工业第一大行业,占全部工业的30.0%,比上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船舶出口首次超过传统的水产品出口,全年船舶出口额9.6亿美元,占舟山出口总额的40.3%,比上年增长97.5%。全国首家船用商品交易市场已开张,全国最大中初级航海人才培养训练基地、舟山航海教育园区也已建成,各项重大工程也都即将开工建成。

舟山正从渔都向港城迈进。

(三)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和突破口,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系列实施工作深入展开。2003年1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浙江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同年6月27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8月19日,省政府印发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积极推动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坚决淘汰和关闭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低、小、散、乱企业和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各类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补助,率先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制度化、规范化。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提出了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对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清洁生产的标准规范、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

各市县积极响应,组织开展了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的编制。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全面推进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系统建设重点领域建设,加快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努力把浙江建设成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省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使生态环境成为资源、资产,成为潜在的发展优势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