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教育学
18673500000020

第20章 课程与护理课程设置(3)

三、学校课程管理形式

学校对课程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课程文本形式统一规范过程来实现,课程文本形式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instructional program)即教学计划,是根据专业的培养要求来制定的,它必须反映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的规律、体现专业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课程计划有规定性和标准性,课程计划的执行应该有其周期性,学校一般定期进行修订,如遇特殊情况需要更改时应经过专业委员会进行讨论确定以保持课程计划的严肃性。一份完整的课程计划,其基本结构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学年编制、课程设置及主要的教学形式、学时(学分)分配、时序安排及各种主要教学活动、总学时(学分)数与每学期学时(学分)数以及周学时等。

1.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是将专业总体要求以培养目标的形式标准化,说明在专业上可以从事哪些工作和达到何种程度。业务培养要求是指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后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它们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和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的主要指标,所以应做到内容具体,要求明确,能用客观的标准进行衡量,具有可操作性。

2.修业年限(学习年限)。修业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修业年限是指学习时间的长短。学生按照规定的学习时间学完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叫修业期满。修业年限与学生的入学水平及规定达到的学历规格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该项内容应包括:规定学生的入学程度;写明修业的年限;说明达到的学历规格。

3.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对有关学科进行排队、分析、比较和选择后,所确定的学科和完成本学科学习所必须了解的相关学科。

主要课程是在确定的主干学科中筛选确定的保证达到本专业层次要求必须完成的有关课程。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在教育部制定的专业基本规范中有明文规定。主要课程要求一律列为必修课,不得任意删减。

4.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而规定的课程门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包括课程的名称、开设学期、课程性质以及学时或学分。

5.教学安排和学时分配。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是对学生在修业年限内所有教学活动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各种教学活动项目的时间规定。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学生在校学习的总时间安排和学年、学期、每周学时安排,以及学年、学期的划分;各种主要教学活动项目的安排和时间的确定,如社会实践、军事训练、运动会、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和公益劳动等。

6.成绩考核与学位授予。课程计划中的成绩考核主要对课程设置的考核范围和方法做原则性规定。包括:需要考试或考查的课程;考试考查课程按学期的大致比例和时间安排;毕业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等。学位授予是对学生在修业年限内的学习结果的认可和颁发的证明凭据。

7.教学进程表,适合学年制教学过程。教学进程表的实质是将开设的课程根据教学的总体安排和时间分配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设计,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开设课程的类型、门数、具体科目的时间安排;每门课程在整个教学周期内的位置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总学时数和周学时数;考试、考查的安排等。教学进程表的设计是否合理,取决于其中的课程结构是否科学和是否最优组合,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无可靠的衡量标准。简单地讲,可以根据下列原则进行检验:是否体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是否达到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上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达到了规定的学历规格;课程结构是否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8.其他说明。说明是教学计划的补充和完善,使其内容更加完整并符合一定的文体规定。如:注明标题;注明教学计划的类型,是讨论稿、试行稿还是修改稿;说明使用的起止时间;注明制定的单位和完成的时间等。

在护理课程计划中,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依据,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各门课程学习时间分配和各教学环节的安排是教学计划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课程进行最优化的组合和设计。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syllabus)。是规范一门教学科目的指导性文件,是联系课程计划和课程教学的中间桥梁,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课程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了学校各专业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课程标准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评价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标准。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1.说明部分。简明扼要地叙述开设本门学科的意义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依据与原则,教学方法的提示,特别是对教材中的困难与复杂部分提出教学建议。

2.正文部分。即课程标准的基本部分,是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根据教学法特点,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进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的重点、难点、要求,有的还列出实验、学习或其他作业题目等。正文部分反映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教学活动的形式。

3.附录部分。则列举了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

(三)教材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法的要求,以简明、准确的文字(图像)系统地阐述课程的知识,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

1.概念。教材(subject material)包括教科书、讲义、实验实习指导、补充教材及视听教材等,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逐步引入立体化教材概念。

2.教科书(textbook)。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教学用书,是教材的主体。教科书是师生教学的主要材料、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课外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教科书通常有国定制教科书(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课程标准统一组织编辑)、审定制教科书(由民间编辑,经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标准审查合格供各学校选用)和自由制教科书(由民间自行编辑出版发行供各学科自由选用)。教科书,主要由正文(包括篇、章、节等)、作业(习题与练习)、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等组成,正文是教科书的主要部分。

四、学年制与学分制

(一)学年制

学年制又称学年学时制,是高等学校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年限,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制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规定,它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

学年制由来已久,12世纪开始,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都是实行学年制的分科大学。近现代的各国大学多数实行学年制,就是实行学分制的一些国家的大学也都保留着学年制,采用学年学分制。实践证明,纯粹的学年制存在着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过程一刀切,不利于高级专门人才的成长,对于不同情况,不同智力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的弊端。但是,学年制也有一些长处,比如培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有一整套规章制度作保证、其先行课后续课层次分明以及对教学的衡量可以有一个统一的尺度等等。此外,学年制还可以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籍管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其升留级,及时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作出恰当的学籍处理,使其有机会重新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学年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是一种既规定修业年限而又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现代实行学分制的各国高等学校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凡是规定修业年限的高等学校,不论年限长短,都规定了一定的修习学分,有同门类、同专业的高等学校相互承认各校学分,可以衔接转入他校。在美国等国家实行学分制二年制的初级大学、社区大学和其他规定修业年限的短期大学,毕业后也可转入同门类、同专业的四年制或四年以上学制大学继续学业。不规定修业年限而带有普及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如流动大学、开放大学等修满一个专业课程的全部学分就准予毕业。在我国,比如有的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通常采用二·二分段的管理办法,即将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分为两段,一、二年级为一段,实行学年制;三、四年级为一段,实行学分制。因为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在一、二年级对其进行计划性较强的学年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而对新的教学环境和众多的学习资料感到茫然,很难选择课程,在这个时候便非常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帮助。通常的做法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可给学生委派辅导员,按专业和年级编班进行教学管理。所设课程绝大多数为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

可见,实行学年学分制有利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学分制

1.学分制的内涵。学分(credit)是成功完成某项科目所获得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生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等级学历所需要接受的科目教学总量。学分制(credit system)是一种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修满所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作为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量化的分值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学分制是一种弹性课程管理制度。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课,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甚至学习的年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已在国内高校全面展开。

2.学分制的优势。

(1)有利于优化知识结构。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组成最优化的知识结构。

(2)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各类型的人才。实施学分制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多选修一些课程,以便突出专长;基础欠佳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及发展方向。

(3)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实行学分制后,广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仪器设备等资源开设一些本专业外的特长课,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

(4)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施学分制后,学生可以自主选课、选教师,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实行学分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学分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它的全面实施必将引起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等的一系列变化。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分析,要全面实施学分制,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学校要有办学的自主权。现在学生毕业后都是自谋职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必须具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利。从学生的招生到分配,教职员工的配备、聘任到解聘,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等等,学校应有较大的决定权。

(2)学校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较好的软、硬件设备。学分制的实施,加快了学业进程的节奏,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网络系统以及相应软件等必须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加大投入,进行软、硬件设施的改造。

(3)学校必须具有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由于学分制实施的是选课制和选教制,因此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开出足够多的高质量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人员结构,还是学科、知识结构等都是按学年制的要求形成的,还不能满足学分制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新学科专业,教师缺编较多,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少,需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

(4)学校必须转变办学观念,建立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真正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