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20

第20章 中国石油进口供应及通道(3)

此外,随着萨哈林岛(库页岛)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又多了一个对华石油出口的源头。估计2010年以前,这里开采的大部分石油将销往中国。2005年7月1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兴建合资企业,联合开发萨哈林大陆架区块。该区块的石油储量为1.14亿吨,天然气3150亿立方米。

俄罗斯从自身需求出发,客观上也希望全球原料及燃料市场维持相对稳定,并寻求石油出口路径的多元化。高油价客观上为俄罗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和丰厚的外汇储备,而东西伯利亚的众多大型投资项目也将开工。尤为重要的是,这些投资项目必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需求相适应。当前俄罗斯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迅速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俄罗斯的企业家看好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口市场,希望强化与中国的贸易投资合作。这实际上有助于俄罗斯经济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型。俄罗斯认为,与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积极互动,是提高俄罗斯自身实力的重要条件。从俄罗斯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亚洲大国是最适宜的合作投资伙伴。靠东方来改造俄罗斯的加工工业、发展农业,比靠西方更省钱。

中亚是中美等大国能源需求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美国等西方垄断资本已抢占先机,中国作为后来者在该地区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但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当前,中亚政局和形势的变化是与我国能源安全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中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亚国家现普遍进入政治敏感期,原来的“大稳定、小动荡”局面可能转为“稳定与动荡并存”。中亚各国联系很紧密,如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两大国出事,将导致中亚整体动荡,如这两国不出事,该地区不会大乱。各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但多数未达到独立前夕水平,中亚各国间的差距可能继续拉大,经济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中亚民族关系复杂,但总体和睦,未引发政治问题。应该看到,中亚地区极端民族和宗教势力有所发展,在一些地方还会更加突出。2005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骚乱说明,极端恐怖势力的问题依然严峻,但暂时还是局部的,不会引起政局全面动荡。外部势力的渗透和争夺还会加剧,相应的地缘政治对抗可能越来越表面化,对中亚国家政局的稳定有不利影响。美国对中亚国家的演变不会轻易得手,俄罗斯也会为保住其影响力而采取行动。中亚各国总体上仍将保持大国平衡的外交政策,不会倒向一边。总的来说,中亚形势变化加快,突出特点是不可知因素和突发事件增多,很难准确预测和判断。在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其政局的走向。我们应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协调,同时不断巩固同中亚国家的传统友好,加强合作,促进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从中亚地区进口石油的稳定和安全。

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24.4亿桶,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3%,年消费增速15.42%;生产12.7亿桶,增速2.62%,对外依存度47.8%。按目前消费发展态势,2010年和2015年中国消费将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11.2%和13.1%,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62.9%和76.0%(参见表4‐5)。要根本解决中国石油进口问题,关键还是要进行国内石油消费调控,厉行节约。世界石油产量峰年之前供需基本平衡,如果中国石油消费调控按照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保持与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同步(即保持中国石油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现有比例不变),则2010年和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0%和62%,供需矛盾和供应通道问题能得到一定缓解。

第三节 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核问题

一、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北邻伊朗,南接阿曼,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64~97公里,是一条呈“人字形”的狭长水道。每隔几分钟就有一条油轮从海湾产油国港口驶经霍尔木兹海峡。目前,石油通过量为1540万桶/日,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轮通过该海峡后,分三条航道将石油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国家和地区:一条经波斯湾、非洲好望角、北大西洋,抵达欧美国家;一条经波斯湾、亚丁湾、红海和地中海,到达欧洲国家;另一条经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到亚洲、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因此,霍尔木兹海峡可谓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动脉”和海湾石油宝库的“阀门”。为此,美国不惜多次在此用兵,并在波斯湾的巴林基地部署了大量海军舰只。

如果霍尔木兹海峡因突发事件而被封锁,那油轮就将绕行更长距离的航线或其他替代路线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样,运输成本必将大幅上升,其结果是油价攀升,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正常秩序和世界经济增长态势。从目前来看,一旦霍尔木兹海峡遭封锁,能够利用的替代航线和管线寥寥无几,占全球1/3的石油贸易量将由此受阻,其结果可想而知。

目前伊朗已是海湾地区乃至中东地区综合国力、军事实力较强的国家,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对石油“咽喉”霍尔木兹海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伊朗独占海湾东岸,是海湾地区第一个拥有潜艇的国家,在导弹方面成功地开发了射程达1300公里的“流星-3”型导弹,几乎可以攻击航行在波斯湾任何水域的任一油轮。

二、伊朗核问题

伊朗一直希望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拥有核威慑自然是其当霸主的前提条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被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伊朗构成一定威胁,况且美国更视伊朗为“邪恶轴心”之一,不拥有核武器的伊朗始终感到不安全。

其实,伊朗的核计划是在全球两大阵营冷战格局的背景下产生的。从根源上说,正是美国扶持伊朗开始其核计划的。1957年,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主要盟国的伊朗与美国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这标志着伊朗正式开始核计划。伊朗第一个核反应堆是美国1967年提供给德黑兰大学的。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已经开始核军事研究。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奉行“非东非西,伊斯兰主义”的政策,面对来自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随后在长达八年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和伊朗相互轰炸核设施。在1984年至1988年间,伊拉克先后七次轰炸了伊朗的布什尔核设施,成功地破坏了伊朗的核设施。此后,随着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中东推行强权政治,美国由盟友变为伊朗的夙敌,加之长期以来的帝国之梦,伊朗感到更迫切地需要拥有核武器。

2003年伊朗的核计划曝光后,伊朗在欧盟三国的斡旋下承诺暂停相关活动,并于2004年11月同欧盟三国签订了《巴黎协议》。在国际社会迟迟不认可其核活动的情况下,伊朗于2005年8月8日以欧盟未能按时兑现承诺为由,擅自启动伊斯法罕核工厂的铀转化活动,从而使欧盟与伊朗的核谈判陷入僵局。

2005年年底,为打破僵局,俄罗斯提出一折中方案,即允许伊朗进行铀转化活动,而铀浓缩转移到俄罗斯进行,以便消除伊朗核计划的军事用途之嫌。美欧接受了这一方案,但伊朗迟迟不明确表态。

2006年1月3日,伊朗突然宣布将恢复两年前主动中止的核燃料研究活动,并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派人监督其对部分核设施启封。1月10日,伊朗正式启动核燃料研究活动。伊朗的大胆做法,立即引起了欧美的强烈不满。1月12日,英法德立即邀请美俄中三国代表紧急磋商,建议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解决。磋商没有取得一致,英法德遂在美国的支持下致函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尽快召开理事会特别会议。2月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紧急会议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报告,伊朗随即宣布停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所有自愿合作,不再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准备重新启动铀浓缩活动。伊朗核问题呈现进一步激化的态势。

从总体来看,伊朗核问题的关键是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矛盾。美国指责伊朗发展核武器只不过是一借口,关键是美国不喜欢伊朗现政权,借口核武器并最终改变伊朗政权的性质才是美国的真正目的。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最终目标是否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必要,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消除伊朗的核威胁。伊朗则认为,掌握核技术不仅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只要处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密监督下,掌握核能技术的活动就不应当受到阻挠。面对美国的核霸权以及在拥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伊朗十分不满。况且伊朗是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其对世界油价的影响可想而知。伊朗还扼守石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如果真要是有一天军事封锁这一海峡,西方石油生命线将受到严重威胁。

三、世界主要国家在伊朗的经济利益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在伊朗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石油天然气及军工领域。

2005年,欧盟、日本、俄罗斯和印度与伊朗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08亿美元、100亿美元、21亿美元和43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欧盟自伊朗进口原油分别价值70.45亿欧元和102亿欧元。自1995年起,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公司开始参与伊油气勘探开发及相关工程承包项目。截至目前,欧盟国家已与伊签订数十个能源合作合同,涉及金额逾200亿美元。主要项目有:斯瑞-杜鲁德-巴拉尔油田项目、诺鲁兹和索鲁什海上油田项目、南帕尔斯气田(世界上已探明最大气田之一,储量10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气量7%强)项目、英国石油公司和印度信实工业公司公司联合体参与的800万吨液化天然气终端工程项目。

伊朗是日本第三大原油供应国,占日本原油进口总量的16%。2004年,日本从伊朗进口原油2830万吨,价值80亿美元。2001年,伊朗承诺向日本授予阿扎德干油田(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之一,已探明储量260亿桶,可采储量60亿桶)开发优先谈判权,并支持日以合作伙伴方式参与艾瓦士-邦泽斯坦油田(总储量50亿桶)和南帕尔斯气田开发。2004年双方签订最终合同,总投资额42亿美元,其中日资32亿美元。因阿扎德干油田项目巨大,日本邀请英荷壳牌公司参与,双方分别控股75%和25%。此外,日本公司还向伊南帕尔斯油田第四、五期开发工程提供设备和承揽陆上炼厂基地建设。

自1997年起,俄罗斯公司开始参与伊南帕尔斯气田第二、三期、阿纳兰、莫干和扎赫区块勘探开发工程。项目总金额约10亿美元,其中俄资6.3亿美元。

1995年,俄罗斯与伊朗签订伊布什尔核电站建造合同,总金额8亿美元。2002年,俄伊签订和平利用核能议定书,俄罗斯计划10年内帮助伊朗建造5个核电机组,预计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伊朗还是俄罗斯传统军品市场。2001年,双方签署《联合防务与军事合作协议》,俄罗斯允诺在5年内每年向伊提供3亿美元武器装备,包括航空技术、坦克、装甲运输车和战术导弹、反舰导弹、防空导弹等。2005年12月,俄同意向伊出售29套“托尔-M1”型防空导弹系统,价值7亿美元。

2005年,印度从伊朗进口原油价值约20亿美元。同年,伊印两国签订液化天然气合同,印度自2009年起在25年内每年从伊朗进口750万吨液化天然气,预计合同总价值200亿至300亿美元。2002年,印度信实工业公司参与伊朗80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终端建设,其中印方投资额约5亿美元。印、伊正商谈共同建设由伊朗经巴基斯坦至印度的天然气运输管道,全长2700公里,预计投资额70亿美元。

中国在伊朗有巨大的经济利益。2004年底,中伊两国曾签署一项总额高达700亿美元的能源协议。对中国来说,伊朗核问题确是一严峻的考验。当前各大国围绕伊朗核问题的角逐还在继续,应该让各方认识到出现极端恶化的结果对谁都不利,运用经济制裁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实际上,安理会很难在制裁伊朗一事上达成一致。这一方面是由于主要大国除美国外在伊朗有重要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对伊朗实施禁运后,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伊朗练就了一套“绕过禁运的生存本领”,即通过迪拜等贸易中心进行“二手交易”。

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亦面临难题。当前,应与国际社会一道协调立场,避免任何一方采取不冷静的举动,尽量在外交协商的框架内找到妥协的办法。同时,也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伊朗不听劝阻,继续坚持强硬路线,美国动武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对此中国应提前做好准备,在主持正义的基础上维护好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