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28

第28章 世界石油市场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2)

2007年,委内瑞拉探明原油储量993.77亿桶,比上年新增探明储量7.48亿桶。目前,委内瑞拉正对奥里诺科重油带约2600亿桶的超重油进行储量评估,评估工作预计到2030年全部结束,届时,委内瑞拉探明石油储量将达到3600亿桶,将超过沙特(2640亿桶),成为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另外,2007年,委内瑞拉探明天然气储量为170.86万亿立方英尺。

第二节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一、谁把控中国油管

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由年初的每桶50美元,涨到目前的每桶138多美元,即将突破每桶150美元大关!随着近来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西方媒体已经开始谈论新的石油危机的可能性;美国能源资料协会最近表示,全球石油市场供应紧张,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产量;为应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石油集团近期紧急组织进口10万吨柴油进行储备。

此前,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曾爆发过三次石油危机,每次危机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那么,真的是又一次石油危机要来临吗?

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现在我们确实需要严肃审视一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的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影响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起来。国际石油输出组织、石油进口来源国、各海上和陆上运输线的控制者,都成了“把控中国油管的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能源供应是安全的吗?我们能够应对突然来临的能源危机吗?“把控中国油管”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会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人类进入能源争夺战时代

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当下世界各国最为焦虑的问题之一。自2002年起,石油价格从每桶20多美元,一直上涨到目前的138多美元,并多次冲击150元大关。究其原因,一是美元持续贬值,各产油国被迫调高油价,以弥补损失;二是世界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

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报告称,2006年,全球原油开采量已达到峰值,50%的原油总储量已被开采。该报告还预计,今后,全球原油开采量将每年减少近3%。

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与供应量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正在将世界带入危险之中——英国知名学者约翰·格雷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人类结束了为意识形态而战的历史,世界转而重回为能源而战的时代。“9·11”事件后,人们突然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反恐的旗号,大举抢夺石油等战略资源。一时间,全球性的外交角力、政治斗争、军事威胁、武装干涉、经济利诱、政权更迭等“乱局”迅速燃烧,能源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接近50%——这意味着,中国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场复杂的能源之争。

三、美国搅乱欧佩克

成立于1960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目前拥有13个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委内瑞拉、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其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8%,产量占全球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该组织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对保持国际石油市场的繁荣与稳定、确保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参与”下,欧佩克的内部矛盾愈发突出,各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经常突破配额限制。2007年9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一些海湾国家纷纷表示,当时每桶近80美元的油价是一个合理价位,因而不希望增产石油。但在第一产油大国沙特的坚持下,欧佩克最后才象征性地决定从11月1日起,使原油日供应量在原来2720万桶的基础上增加50万桶。然而,随着世界第三大石油储藏国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的逐渐恢复,石油生产配额制愈发不堪一击。在美国的操纵下,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出口潜力,基本不受生产配额制的约束,对欧佩克的威信造成了致命危害。而伊朗与美国关系的持续紧张,则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一颗定时炸弹;美国放宽对利比亚的制裁后,该国石油产量也极有可能突破欧佩克的限制。

欧佩克与中国一向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建立了高层对话会议机制,并有着不同层次的合作。但它的一些成员国迫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与中国的合作一直处于谨小慎微的状态。

四、西方巨头算计中国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国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如今仍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其业务涉及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资源产业链。它们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过兼并、收购乃至兴办独资企业等形式,把势力范围渗透到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油气田。

近几年来,英国石油公司重点开发了安哥拉、墨西哥湾、里海、印度尼西亚等新的油、气田,未来5年里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将超过200亿美元。这些跨国石油巨头一方面加紧收购主要的油气田,另一方面还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输送管道和运输船队。为了达到更方便攫取石油资源的目的,西方石油巨头通过纳税、经济援助、贿赂等形式,与产油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在西方跨国石油巨头“欺行霸市”的环境里,中国也成了直接受害者。2005年,中国中海油欲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先是利用实力优势,通过联合抬高价格和游说政府的办法,欲将中国公司排除在外。

当年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票比92票的压倒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票比15票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事件进行调查。最终,美国顶着国际社会的谴责,成功地使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中海油在此次收购行动中败北。

五、列强争食三块“肥肉”

中东依旧是国际石油市场依赖度最高的地区。美国视中东为传统势力范围。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被美国视为忠实盟友;美国对沙特的态度可谓既爱又恨,甚至产生过更替其政权的念头。在美国的拉拢和分化下,沙特在欧佩克中的老大地位岌岌可危。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后,美国试图推进其“大中东计划”,欲通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把中东彻底变为符合美国利益的附庸。在此情况下,美欧矛盾一步步变得尖锐。美国攻打伊拉克,威胁伊朗,控制中东石油,可能使欧盟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欧盟一直在努力突破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

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里海地区周边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地区具有战略地位的油气资源。而美国、俄罗斯、西欧、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把里海油气纳入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计划。美国更是在积极争取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同时,通过全面控制阿富汗、在中亚国家驻军,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非洲地区尤其是几内亚湾,目前已成为“石油新大陆”。相比于动荡的中东地区,非洲显得相对平静。因此,世界各国竞相选择非洲作为分散进口油气风险的重要地区。美国更是希望将几内亚湾地区纳入其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美国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已从1997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17%。

2006年,非洲21年来首次超过中东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这些非洲大陆原宗主国,以及日本、印度等国,也不甘心落于美国之后,纷纷“卷土重来”。

中国与非洲是老朋友,双方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总量已达到457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1.5%。西方国家在眼红之余,屡屡制造事端,不仅指责中国给非洲的贷款条件不符合国际标准,还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

六、谁在觊觎海上通道

在这场能源争夺战中,油气资源的运输安全问题,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但实际上异常重要的问题。

美国一直视控制海上石油通道为首要目标。目前,美国重点掌控了七大海上战略通道,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多佛尔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在这些地区,美国要么重兵驻防,要么派航母巡游。

美国对海上石油通道的控制,对中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风险和威胁。

目前,中国从中东、非洲进口的油气资源,全部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道,不仅受制于一些地区大国海军的威慑,更受制于美国海军的威慑。而从南美洲输往中国的石油,不仅要受到美国海军的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威胁。

由此可见,只要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不改变,只要石油作为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的状况不改变,中国面对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世界石油市场。无疑,我们有了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如何化解石油安全风险?

第三节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分析

沙特阿拉伯,这个石油储量占全球1/4的“石油王国”,目前依然实行君主制政体,几乎所有的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王室成员手中。但令人惊讶的是,其经济命脉——石油工业,却被一个与王室毫无血缘关系、年逾七旬的老工程师所执掌。这个人就是沙特石油和矿产资源大臣纳伊米,几乎每年访华一次。

不能控制油价,但能确保供应。

沙特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据中国驻沙特大使馆透露,沙特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4%;2005年,中国每天从沙特进口石油44万桶,而2006年则提高到了50万桶左右。

同时,沙特在欧佩克及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事务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和发展与沙特的友好关系,对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利益来讲,更是如此。沙特目前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仍在增长之中。当然,有时沙特出口到中国的石油数量会相对较少,可能是中国企业有进口多元化的考虑,但绝不是沙特“惜售”。

中国和沙特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如果全球经济受油价影响而导致经济增长放慢,那么,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需求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沙中两国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需要维护国际石油供应的相对稳定,要共同防止中东地区局势动荡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应该团结一致,在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等问题上互相支持。

2004年,国际石油市场曾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化。当时,由于石油需求增长较快,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产量增长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沙特当年做出重大决定,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世界石油需求。在第一阶段,沙特投入40亿美元将产能从1050万桶/天提高到1100万桶/天。第二阶段是从现在到2009年,沙特将再投入100亿美元,将日产能提升150万桶,达到1250万桶/天。如果到时候仍满足不了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沙特计划进一步提升产能,达到1500万桶/天。谁都知道,油价狂涨不仅对进口国,就是对出口国也没有好处,那么沙特作为产油大国有何办法控制油价?

海湾产油国无法控制近来屡创新高的国际油价,但可以确保向市场提供充足的原油供应,以维护市场稳定。因为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原因不仅在于中东政治局势的紧张,美元疲软、原油供应不足和市场炒作等,都是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远在大西洋东南海岸的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也许并不知道,他们这个非洲小国,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人关注的对象。

原因其实很简单:安哥拉一度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

内战结束后,依靠大量的石油出口,安哥拉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和2006年,安哥拉的GDP增长都在15%以上,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1983年1月中安建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多斯桑托斯总统曾于1998年10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2007年6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安。这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总理首次访安,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安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可圈可点。目前,安哥拉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海外原油供应市场之一。这与多斯桑托斯总统的支持和扶植分不开。他曾公开说:“与北半球的合作,最看好中国。”在安哥拉的“石油”大盘中,中国虽属于后来者,却在美国、法国、葡萄牙等西方国家及国际石油巨头的挤压下后来居上。中石油、中石化等中国大型国企,都已进入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