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03

第3章 引言(2)

能源问题引发的发展瓶颈在当今世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稀缺,这个制约瓶颈就显得尤其突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更有智慧和勇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国际社会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渐成潮流,大国全面冲突的可能性有了实质的下降,各国之间相互借重,相互依存的局面逐步形成。中国是新兴大国,但不能像历史上某些后兴大国一样依靠对外侵略、扩张以至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去掠夺资源,而是要通过和平方式取得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资源。

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面临着石油资源有限和油价居高不下的严峻现实。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能源外交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外交工作的重点。通过能源外交谋取全球能源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各国能源外交的核心内容。全球经济复苏导致能源需求扩大,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石油筹码的分量进一步加重,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国际油价上涨中既有国际金融作用凸起的影响力,也有国际政治格局调整和重组的原因,并非资源产品价格的单纯表象。包括石油进口来源、石油价格、石油通道在内的石油战略已经逐渐移至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中心位置,也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与石油安全的重要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以指数形式增长,但由于石油这样的自然资源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因此历史上各国、各民族间为了获得能源而发生的战争和冲突不胜枚举。《资源战争》一书的作者Klare(2001)曾预言,资源匮乏将成为国家之间冲突的最重要根源;未来战争绝不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爆发,而是为确保最宝贵并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的供应而爆发。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表明大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原油及其下游产品、运输线和市场成为大国利益交锋的新焦点。Dan T.Byod(2003)指出,未来的石油形势与外交政策密不可分,政府必须保持好与生产国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当出现短期或长期的石油中断时,一些经济受到影响的国家就会为了保证自己的石油供给而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Erica Strecker Downs(2000)认为,中国政府把美国作为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希望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美国的影响,特别是能源供给方面依赖的脆弱性。张文木(2004)等学者提出,为什么向来极少有“美日争夺能源”的忧虑,而近来不断出现“中美争夺能源”、“中日争夺能源”舆论的呢?显然,问题主要不在能源短缺,而在于中美、中日之间缺乏战略互信。还有学者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链条中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正如Philip Hanson(1988)评论,国际经济战恰恰包含了发动国通过牺牲一时的贸易利益而达到改变长期国际力量对比格局的战略意图。

俞新天(2005)指出,冷战结束以后,无论在双边、地区还是全球层次上,各国之间的合作意向、机制和制度都在加强。国家需要合作,国际社会也存在着进行合作的制度条件。这些新的趋势表明可以利用国际机制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摩擦以降低和避免军事冲突的作用。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大国都需要以其他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前提,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作为本国安全的基本环境。孤立封闭的、纯粹单边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不仅不可能存在,而且可能成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因素。冯绍雷(2005)认为,在全球化潮流之下在世界范围内和平、公正、合理地利用能源是可能的。这样一种可能性使新时代崛起的大国不必再似当年列强一样非动用坚船利炮方能斩获能源。

但问题在于,与早期现代化国家的国际环境大不相同的是,当他们走向世界之时,存在着自由发展的巨大空间;而当今世界举目四望,早已是强手林立。目前世界排名前二十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对中国来说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利用空间越来越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外部世界联系与互动加深,同步性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增大,“中国热”不断升温。与此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复杂性增加,出现一些较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中国经济威胁论”再度抬头。目前中国对全球产业转移、制成品市场、原材料价格的影响举足轻重,多数国家视中国发展为新的机遇,希望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但中国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对现有国际经济利益格局形成冲击,导致世界经济的重新分工和利益的再分配,引起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关注。在此条件下,要运用全球化的历史机遇获取足够的石油保障需要更高的境界、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勇气。

我们既不能丢弃对国际权力格局的传统分析方法,以为信息和思想的沟通以及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够自然生成国家的友好关系,消解国际冲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还指出:“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世界很不安宁,人类面临许多严峻挑战。”我们不能只讲和平与合作,不讲战争危险和霸权威胁,只讲经济和发展,不讲政治和安全;只讲全球化,不讲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经济联系与政治联系有很多时候是分离的。与时同时,我们又不能忽略国家及其以下的行为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为权力格局的变化必然造成国际秩序的混乱。既要看到美国的霸权行为,看到各国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也要看到美国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合作的可能性。例如,王缉思(2005)指出,中国这次崛起与历史上的崛起在同世界的关系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崛起是在美国霸权扩张的历史时期开始并继续的,而美国霸权地位并未因中国崛起而受到削弱。这一现象本身对“中美必然对抗论”提出了挑战。我们今天时代的哲学,既是斗争哲学,又是合作哲学、建设哲学,既要坚持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统一,又要坚持一分为多与合多为一的统一。分析问题从注意绝对走向注重相对,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中国近年来急剧的工业化进程刺激了对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巨大需求,石油进口大增,被一些西方的保守派看做是直接的竞争和挑战,“中国能源威胁论”开始抬头。其实,我国对海外石油资源依存度上升,石油供应和运输安全问题趋于突出,本质上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结果,是发展中的问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炒作,并企图利用石油遏制中国的发展强大,似乎中国是未来世界能源恐慌的罪魁祸首,这是毫无根据的,也是不会发生的。但这也提醒我们,从根本上制定我国总体石油战略,及早规划和统筹考虑我国石油长远发展思路和战略布局是十分必要的。

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正在不断地研制、开发和探索新的替代能源,但是可以预见,在近5至10年内世界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石油仍然在世界能源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拉动石油消费持续增长。现在,国际油价波动剧烈,能源问题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全面影响。有鉴于此,我国经济的发展能否成功持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也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应对世界能源问题的挑战。中国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能源战略,特别是对外石油战略,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中国对外石油战略,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构建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谈到未来5~15年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中指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为此,我们必须及时制定能源战略,特别是石油战略。

战略研究不仅是一种关于可能性的艺术,而且已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除了继续采用传统战略思想家所采用的历史路线外,各种现代科学方法正逐步成为战略研究的主流,如系统分析、运筹学、决策科学等一系列定量分析方法被陆续引入,大大提高了战略研究的科学分析水平。现代战略的运用更加依赖现代科学。

石油战略包括对内战略和对外战略两部分,这两部分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内战略部分主要是关注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国内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国内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石油资源的安全保障以及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石油使用效率、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对外石油战略主要是确保石油进口的稳定、持久供应以及合理的进口价格,同时以石油为依托谋求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对外石油战略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以及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如果缺乏对外石油战略,仅靠一些不系统的政策措施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的国际角逐和大国博弈。美国、日本、欧盟等一些国家和超国家集团已纷纷制定出各自的对外石油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成果散见于一些关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很不系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把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意味着我国的发展模式要实现根本性转变。节约和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既是我国缓解能源制约的一种现实战略,更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将节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但应该指出,200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47.8%,仅仅依靠节约能源并不能实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口一定数量的石油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石油需求如果如此大量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相应地带来的问题就是供应安全和运输安全。确保多元、可靠、稳定的进口石油来源以及运输通道安全成为我国政府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任务。目前我国能源安全依靠的是健全的国际经济体系和市场以及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正常运转。如果以我国目前的国力想要单独保障能源安全显然是力不从心的。因此,今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应是:一是立足国内,大力加强开发和勘探,努力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同时大力节能降耗;二是参与和维护世界经济体系正常运转,在全球化体系中加强我国地位,使我国成为这个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何构建中国对外石油战略?从国际上看,石油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凸显,大国之间的石油争夺相当激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争夺石油资源;二是争夺石油运输通道;三是争夺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如今中国已经进入“资源有限”时代,需要寻求从全球配置资源并保障外部能源的稳定供给,如何与重要能源输出国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如何加强与能源输入国的合作,如何保障海外能源的运输安全,如何保证以稳定、合理的价格获取国际市场的石油资源,已成为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面临的长期任务。由此可见,构建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的关键性问题主要是中国进口石油的来源、石油运输通道安全和石油价格波动情况。同时,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是与对外石油战略紧密相关的大问题。因此,概括起来说,油源、油路、油价和石油储备构成对外石油战略的四大核心内容。

要深入研究这四大问题,离不开对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形势的准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