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33

第33章 结束语

本书重点研究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的四大问题:即对油源、油路、油价、储备进行研究,具体结论和建议如下:

一、中国对外石油战略实施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在未来5-10年间,中东和前苏联地区将是最重要的石油净提供区,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将更趋集中和激烈。

亚太、欧洲、北美三个区石油消费量大于生产产量,将成为石油净进口区。

2010年这三个区石油总缺口量为22.66亿吨,2015年总缺口量为27.44亿吨。

亚太地区需求量最大,2010年缺口量为9.96亿吨,占三个区总缺口量的43.9%,2015年缺口量12.35亿吨,占三个区总缺口量的45%。

中东、前苏联、非洲和南美四个区均为石油净提供区。2010年这四个区石油净提供总量为23.01亿吨,略大于亚太、欧洲和北美三个区总缺口量。每个区净提供的绝对量及占总净提供量的比例分别为:中东12.31亿吨,占53.5%;前苏联6.07亿吨,占26.4%;非洲3.69亿吨,占16.1%;南美0.93亿吨,占4.1%。2015年这四个区石油净提供总量为27.47亿吨,与亚太、欧洲、北美三个区总缺口量基本持平。每个区石油净提供量的绝对值及占总净提供量的比例分别为:中东14.62亿吨,占53.2%;前苏联7.94亿吨,占28.9%;非洲4.02亿吨,占14.7%;南美0.89亿吨,占3.2%。

中东和前苏联这两个区石油净提供量占石油总净提供量的比例,在2010年为79.9%,到2015年上升至82.1%。非洲是第三大石油净提供区,南美地区石油净提供量的数量和比例均较低。

(二)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呈现出过度依赖的态势。

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的国家主要有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和台湾)、日本和韩国。2004年中国进口石油的74.1%,韩国进口的78.0%,日本进口的85.1%来自于中东和非洲,海上运输主要走霍尔木斯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据测算,基于现有消费进口扩展趋势,在不考虑可能拓展其他通道的情况下,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石油的数量占马六甲海峡总的石油年通过量中比例2004年为32.2%,2005年为34.6%,2010年为45.6%,2015年为55.3%。

(三)高油价影响中国的石油进口。

我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是世界石油进口和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我们的研究,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是生产主导型的,生产和消费的变动均会引起油价波动,相对而言,产量变动的影响更为显着。石油储备可缓冲石油价格波动,抗御价格风险,减少对进口石油时间的依赖。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波动速度和频率大于现货市场,美元汇率的波动将隐含传导,推动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波动,投机基金的推波助澜将加剧价格波动。我国因还未建战略石油储备,因而进口石油面临更多的风险。

(四)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消耗石油过多,石油产出效率低。

如按现有能源消费结构测算,我国每增加1万亿元GDP,将增加1764.5万吨石油消费。根据2005年6月发布的《BP能源统计报告2005》和世界银行2005年7月2日最新发布的《全球GDP2004年度报告》,1999-2004年,我国每增长1百万美元GDP增加消耗的石油当量是美国的8.2倍,世界平均的6.3倍。2004年,我国1万美元GDP的石油消费为14.8桶当量,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3.5倍,世界平均的2.1倍,OECD平均的2.7倍。

基于我国目前生产和消费趋势,在不考虑采取节能措施的前提下,2010年我国石油年消费量将高达5.04亿吨,占当年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11.1%,年生产量为1.87亿吨,缺口达3.17亿吨,对外依存度为62.9%。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将是我国能源战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对外石油战略选择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在稳定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基础上,扩展对前苏联地区的石油外交活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前苏联地区是除中东之外的第二大石油净提供区域,预计2010年前苏联地区石油净提供量达6.07亿吨,占全球净提供量的26.4%,2015年其净提供量将上升到7.94亿吨,占全球净提供量的28.9%。2004年我国从前苏联地区进口原油1237万吨,占当年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0.1%,占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总量的5.64%。从数量上看,中国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有较大扩展空间;从地理位置上看,增加从前苏联地区进口石油份额,有利于缓解马六甲海峡通道的压力。在亚太地区,中国与日本是主要石油资源竞争国,中、日两国对俄罗斯石油资源均有强烈需求。对此应加强统筹协调,在总体外交的框架下妥善处理能源问题。

(二)加紧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

中国石油产量峰年最可能出现在2009年,大约比世界石油产量峰年提前16年,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差,在世界石油产量峰年到达之前,通过大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石油消费增长,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石油的依赖。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4.4亿桶(3.33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3%。考虑到世界石油产量峰年来临之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即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由2005年的41.04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45.37亿吨是可行的。

如果将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调整到与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同步,即2010年之前各年,维持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比例为8.3%,则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应为3.74亿吨。

(三)渐进有序地实现以节能换储备的目标。

我国石油消费节能潜力大,如果维持中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8.3%的比例不变,从2006年开始启动石油储备,每年按预计当年石油消费量的5.1%作为节能目标,将节约部分全部用于石油储备,并采取逐年渐进增加石油储备的方式,到2010年可以实现90天的储备量,即完成石油储备0.935亿吨。这种采用构建节能型社会实现石油储备目标的方式,将不会大幅增加石油进口数量,有利于我国维护能源安全,也有利于减少对外贸易摩擦,有利于回击境外对中国石油储备种种不负责任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