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
18675100000005

第5章 引言(4)

从全新的角度研究对外石油战略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构建了中国对外石油战略研究体系。关于我国石油问题的分析,国内的研究文章主要是从能源安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或者是仅对某一个专门领域进行论述,真正面向国家对外战略,从能源外交角度进行的专题研究较少。宋明江(2003),夏义善和刘立德(2001)、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主要是从国际形势以及历史等角度对能源战略与合作进行定性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淮(2004)认为,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价格风险。在我国的石油战略中,研究石油市场可能比研究如何找到油和如何把油采出来更紧迫、更重要。中国人民大学查道炯(2005)认为处理好业已存在的中国与国际石油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间的相互依赖才是保障未来中国的石油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上策。

本书是从总体和宏观层面对石油战略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行研究,而且是在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复杂形势下进行的创新研究。面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油源、油路、油价和储备四大方面的问题,形成中国对外石油战略。我们将四大问题研究统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辩证地分析我国石油供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四大问题对应研究的领域包括世界石油的生产、消费、产量峰年、国家分类、油价、通道;中国石油的生产、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节能和储备的关系等。具体结构见中国对外石油战略体系图(图1‐1)。

二是自主建立了一套定量分析模型体系。本书的结论是通过建立模型,引用国际上权威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计算而得,同时又对定量研究辅以现实客观情况的描述和印证,两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研究中主要是针对需要迫切解决的、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现代数学方法,创建了一系列准确把握问题要点、兼顾国际、国内等多方面因素,功能相对完善,效果较理想的应用模型,如世界石油产量峰年模型、区域和主要国家分类模型、油价波动模型等。这些模型的创建不仅有助于对中国对外石油战略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而且这些模型本身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有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了开创性的范本。

三是在评估世界产量峰年中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增加储量”等不确定因素。

关于世界石油生产形势,多数的研究只是从储采比等方面进行论述,我们研究中用到了哈伯特理论和石油产量峰年概念。国内的定量分析学者对于哈伯特理论的认识还只是在微观领域,没有讨论过石油产量峰年。虽然国外有些机构和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但主要是以经典的哈伯特理论为基础。Colin J.Campbell(2002,2003)是基于“哈伯特理论”,分别考虑各个主要石油生产国家近5年平均生产增长速度,未来产量按照线性递推,累加各国产量即为世界产量,当累积产量达到设定的最终储量一半,即为产量峰年时间,这里用到的最终储量是一个定值,在分析中未考虑技术进步引发储量变化等不确定因素。Jean Laherrere(2001,2002,2003,2005)发表了“Estimates of Oil Reserves”、“Forecasting future production from past discovery”等数篇文章,构建模型集中对未来石油产量和储量进行估计,Laherrere 的研究是根据勘探和生产历史数据,认为生产曲线是勘探曲线的某一时间平移,根据现存石油勘探情况可以评估未来生产的态势。他们的研究中都没有单独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可能导致最终储量的增加,因而估计的结果与现实情况有一定出入。我们在评估世界石油产量峰年时,在哈伯特理论基础上加入“技术进步增加储量”等不确定因素,这样经典哈伯特理论已经不适用,我们基于分层抽样的随机模拟自主建立了模型。

四是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时,我们重点讨论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和分析其影响因素,这样基于油价自身波动趋势与特性建立的模型不再适用,我们自主建立了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定量分析模型。传统的回归分析模型以及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随机游走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无法较好捕捉油价这种具有更复杂的非线性特征数据的能力,难以把握影响油价波动的因素。

Anne -Marie Brook(2004),Stanislav Radchenko (2005),Araceli Bernabe(2004),Mehrzad Zamani(2004)等建立了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油价的波动。

Kiseok Lee and Shawn(2002)研究了油价震荡的动态效果,Hamilton(2003)对石油价格波动及震荡进行了分析。以Saeed Moshiri(2004)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预测油价波动时,对比了Pindyck(1983)的传统回归模型、Morana和Sadorsky的ARMA和ARCH模型等,指出了这些模型的局限性。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油价影响因素,基于油价波动高度复杂的不确定性,在研究中应用GRNN拓扑结构的神经网络,采用现代启发式算法中的遗传算法进行网络优化训练,对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五是通过情景分析,提出了以节能换储备,渐进有序地实现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议方案。虽然国内不少文章提到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重要性,但是本书提出的“节能换储备”理念是颇具创新的,在此之前尚未见到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Campbell(1987),张世英和樊智(2004))等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石油消费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节约能源和构建战略石油储备之间的关系。这一创新研究不仅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与节能紧密地结合起来,而且通过情景分析,提出渐近有序实现“十一五”期间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议方案,从而为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书中还应用石油净提供量(即石油生产减去石油消费)分析了我国未来进口石油的来源以及运输通道问题。例如关于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能源合作的建议,是通过未来5~10年世界各大区石油净提供量的比例及与目前现状对比得出的结论,不仅分析了合作的必要性,也论证了可行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创新外,本书还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实用性突出,研究的出发点是面向国家的发展需要,努力从智力支持的角度为国家建设服务,特别是针对重大外交现实课题和任务、针对中央决策需要和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立在定量分析基础上的对策建议,具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时效性强,研究的内容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从当前国际能源形势和我国能源需求的现状出发,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重点就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面对的石油瓶颈这一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三是系统性突出,本书的研究首先是从世界石油的生产和消费形势入手,视野是全球性的而不是局部的。然后从世界石油总的形势过渡到中国石油消费需要大量进口的现状,落脚点是中国对外石油战略,关注是中国的油源、油路、油价以及石油储备,同时结合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清醒地分析现阶段中国在全球中的地位与作用,梳理大力开展能源外交的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域。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文中还强调指出在大力开拓国际石油市场,加强与能源生产国合作的同时,一定要将节能作为基本国策贯彻好、执行好,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