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18675400000005

第5章 绪论 《营造法式》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5)

三、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营造学社创造性的工作,使散落四方的营造文献和古代建筑掸去了岁月的风尘,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部生动形象、璀璨无比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就这样被徐徐打开。正是由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推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呈现了一次高潮。这次高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系统性的中国建筑史着作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着述有乐嘉藻的《中国建筑史》、毛心一的《中国建筑简史》、王璧文的《中国建筑》、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

乐嘉藻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中恩科举人,“公车上书”中贵州95名签名举人之一。民国以后,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建筑,乐嘉藻曾赴日本、美国考察。经多年努力,终于在1929年完成了中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建筑史》。该书1933年在杭州用线装本自费出版。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屋盖、庭园建筑;第二编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为平屋、台、楼观、阁、亭、塔、桥、坊、门,下编为城市、宫室、明堂、苑囿、园林、庙寺观;第三篇为中国建筑之美、中国建筑今日改良宜经过一仿古时期、北平旧建筑保存意见书。前有中国建筑史绪论,后有中国建筑史后序。尽管梁思成对该书的评价不高,但乐嘉藻《中国建筑史》的开创之功实不可没。

毛心一系上海建筑工程师,兼任多处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因不满意于中国建筑史被世人漠视的现状,他用多年的业余时间,深研中国古代建筑。先译介美国福开森所着《中国建筑史概论》,继之以散文体裁撰成一部《中国建筑简史》,于民国30年(1941)由《说文月刊》社出版。该书得到当时卫聚贤、闻兰亭等人好评。全书分为13章:第一章从文字上看到的原始建筑,第二章由穴居进展到宫室,第三章三代的庙堂制度,第四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建筑图案,第五章秦汉时代的几座大建筑,第六章受佛教影响的北魏寺院,第七章历史上放奇彩的唐代建筑,第八章朴实的宋代土木工程,第九章蒙古包脱化的元代,第十章朱明建筑的概观,第十一章入主中原后的满清宫殿,第十二章欧化的晚清建筑,第十三章新时代的中国建筑鸟瞰。

王璧文于1928年入中法大学,1933年入中国营造学社当研究生,开始中国古建筑研究。其着述甚丰,主要论着有:《元大都城坊考》、《辽金燕京城坊宫殿述略》、《凤凰嘴土城》、《燕王府与紫禁城》、《清官式石桥做法》、《清官式石闸及石涵洞做法》、《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之特征及其演变》、《中国园林建筑》、《清初太和殿重建工程》、《南苑建置考略》等。《中国建筑》一书于民国32年(1943)由国立华北编译馆出版,编入“现代知识丛书”。该书前有绪论,正文分为11章:第一章都邑计划(城垣),第二章宫殿,第三章苑囿与园林,第四章坛庙,第五章陵墓,第六章衙署,第七章寺观(塔),第八章宅第,第九章桥梁,第十章牌楼,第十一章碑碣。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这部具有重大价值的学术着作未能随即出版。1954年,为了应付高校教学的急需,才以油印方式先行印发50册,仅供给高校有关教师教学参考。该书第一次将中国建筑的“词汇”、“文法”与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使读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以便讲解,随后即转向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宋代《营造法式》与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在此,梁思成对这两部术书作了一番简要的分析与介绍,同时肯定了它们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地位,并表明“以下各篇所有术语及比较研究之标准,胥以此两书为准绳焉”。自第二章始,按绪论的分期,从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直至民国,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发展。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先将文献上该阶段的建筑活动表述于前,并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要地穿插其中。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又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接下来便是对这一时期现存实物的逐一剖析,描述生动,文字精要。在实例研究中颇多联系比较,其中既有同一时期建筑的横向联系,以表明此阶段建筑型制的共同特征;又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纵向比较,从而体现出建筑“词汇”、“文法”的发展演变。在实例分析之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该时期建筑的特征及与其他时期的传承关系。

2.建筑学术团体与建筑专业杂志不断增多

建筑学术团体与建筑专业杂志不断增多,这固然与近代建筑学在中国的确立有关,但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示范效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30年代继中国营造学社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之后,陆续出现了中国建筑师学会的《中国建筑》、上海市建筑协会的《建筑月刊》等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宗旨有所不同,《中国建筑》、《建筑月刊》等刊物主要侧重于介绍西方现代建筑以及中国近代建筑作品。即便如此,它们所刊载的有关中国建筑史的文章仍为数不少,有些还在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反响。《中国建筑》杂志中刊载的杨哲明《明堂建筑略考》、陈仲篪《长安都市建筑工程之研究》、朱枕木《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之雕与画》以及孙宗文关于中国历代宗教建筑的系列研究文章等,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国建筑史的相关内容。《建筑月刊》所刊登的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章的数量比《中国建筑》更多,原因在于《建筑月刊》是受《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启发而创办的,因此其虽“厚今”但并不“薄古”。尤其是以连载的形式而刊登的杜彦耿关于营造学和中外建筑史的系列研究文章,对于开阔建筑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凸现中国建筑在东西方建筑文明中的地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上海建筑协会、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营造学社在上海共同发起并举办了一次中国建筑展览会。三个当时最着名的建筑学术团体在弘扬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促进中国现代建筑技术发展的目的下,纷纷展示各自的学术成果,盛况空前。不无遗憾的是,随着抗战的爆发,这样的盛事在近代不再呈现。

第三节 当代建筑史学与《营造法式》研究

虽然中国营造学社作为一个学术团体消失了,但它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影响仍在继续。

尤其是以梁思成、刘敦桢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之后一直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学科带头人,由他们培养的学生,也成了新一代研究力量的中坚。

一、建筑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1949年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及研究院相继成立了建筑史研究机构,为建筑史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虽然波折不断,但研究成果仍可谓高潮迭出。梁思成的《栀营造法式枛注释》(卷上),刘敦桢的《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刘致平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陈明达的《栀营造法式枛大木作研究》、《应县木塔》,陈从周的《苏州园林》、《说园》,贺业钜的《栀考工记枛营国制度研究》,龙庆忠的《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都是颇具代表性的建筑史学力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起,在刘敦桢主持下,调动全国研究力量,历时七载,八易其稿,于1965年成稿,1980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迄今仍是公认的最权威中国古代建筑史专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