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修养导论
18676100000010

第10章 挫折的归因、防卫与超越(2)

一个人善于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应对面临的挫折情境,有利于走出挫折的阴影、求得心理平衡和自我完善,这也是一个人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挫折对于人生是难以避免的。一切希望成功的人都会受到失败的困扰。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起到缓冲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的作用,并且为最终战胜挫折提供时机。而消极的心理防卫机制,虽然也能起到暂时缓解心理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但它常常阻碍个体面对现实,过分运用可能会引起心理的疾患。

第三节 战胜挫折的四大关键面对挫折运用心理防卫机制,进行心理调节,这只是化解挫折情境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对挫折的认知水平,增强转化挫折的实力,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才能最终超越挫折,战胜挫折。

挫折广泛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贯穿于人的一生,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的焦点集中于挫折及对挫折和环境的适应这一问题上。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心理健康的绝大部分问题。

如何超越和战胜挫折?需要把握四大关键。

一、端正认知

在一般意义上说,挫折就是事情进展不顺利。从心理学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挫折包括三个因素:一是挫折情境;二是挫折认知;三是挫折反应。当三者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如果缺少挫折情境,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挫折。

在三个因素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的关系要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不同的人,处于同样一种挫折情境中受到强度相同的挫折时,由于挫折认知不同所产生的挫折反应也不相同。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法国每年大约有650名青少年自杀,年龄最小的是12岁。据笔者所阅读到的资料,中国青少年自杀者中年龄最小的是9岁。杭州地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徐健(9岁),从跨进小学的那天起,成绩就一直保持着全班第一,年年是班上的优等生,并被选为班长。徐健平时学习很自觉很刻苦,上进心和荣誉感非常强烈。在三年级的一次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为98分,保持班上第一名,而数学成绩为90分,是班上第五名,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全部第一的目标,这个期望挫折摧毁了他的心理承受极限。结果他喝下农药,因抢救无效而身亡。

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徐健把挫折的后果想象得过于严重,认为一次失败,就是全部失败。再说,数学得90分,全班第五名,也不是失败。他在挫折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

中国青少年自杀者中学历最高的是茅广军。2005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博士后茅广军跳楼自杀身亡,年仅36岁。

茅广军遇到的挫折,一是婚姻问题。他曾经有过一段婚姻,后来妻子不辞而别,登报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最后按照“爱人失踪”这个理由作离婚处理。这段婚姻波折对茅广军打击很大,他很长时间没有走出这段婚姻的阴影。茅广军遇到的第二个挫折,就是工作问题。他因没有通过中科院三年一次的考核而被解聘了,中科院让他把房子交回,并在一年内另找单位离开。他于2005年8月12日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但一个月后,就在中科院宿舍楼跳楼自杀了。

茅广军也是把挫折的后果看得太严重,接受不了,以致摧毁了自己。这也是在挫折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其实,婚姻受挫,他可以重组家庭;工作受挫,他可以再创辉煌。他把这两个挫折视为不可超越,结果走上了不归路。

一个人遇到挫折之后,关键是要冷静下来,分析原因,思考对策,端正认识。在挫折面前,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垂头丧气。黑龙江有一位女青年,名叫司晶。她出生之后9个月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全身瘫痪,只有左手正常。经过30多次手术,才能够坐起来,她以超人的毅力活了下来。她17岁的时候,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上认得第一个字,两个月后就能阅读长篇小说。她身残志不残,后来靠自学获得两所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书。司晶说:“我感到人对这个世界不要有太多的抱怨,人不能狭隘地只为自己活着。

人需要磨炼自己的意志,人需要坚强,人需要有一种美好的精神。”

最让人可敬可佩的就是那些面临挫折精神不死的人。无论是远古,还是现在,只有那些精神不死的人才能奏出动人的生命之歌。

有一位大学生,名叫邱海泉,个子长得矮小,只有1.49米。1984年参加高考,在江西农村他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二名,分数超过了当年北大在当地的录取分数线。因为太矮,他被重点大学拒之门外,后来被江西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自学,复习功课,报考硕士研究生。他考了9次,都以失败告终。在大学毕业后的第18年(2005年),他第10次考研,终于成功了。他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攻读科学技术史专业。

邱海泉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

司晶、邱海泉,生理上都有缺陷,曾经产生挫折感,但他们能够正视现实,正确认知,接纳自己,加倍努力,最后都取得了成功。所以说,要超越和战胜挫折,第一个关键是认知问题。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挫折。不要一遇挫折,就埋怨自己特别倒霉,好像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少遇挫折是人们的愿望,不遇挫折只是天真的梦想。人的成长,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苦难。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一天,苦难也就会存在一天。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意识,必将会在苦难来临时失去应有的风度。苦难犹如磨刀石,将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历经苦难的生命,非但不会失去光泽,反而会变得更加熠熠生辉。

成功是一个过程。成功的过程意味着在克服种种苦难和挫折后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没有经历苦难和挫折的过程只是幸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许许多多成功者,在他们奋斗的过程中,都经历了种种苦难和挫折。不管何人,人生道路绝对没有笔直的。坎坎坷坷、弯弯曲曲才谱写了人生那首平凡而又动人的歌。英国作家迈克尔·怀特在《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中说了一句话:“真实的人生并不都是美丽的。”同样,我们可以说,成功的人生并不都是顺利的。正态的人生常常伴随着苦难和挫折。

有人请教美国的皮尔博士:“什么地方没有挫折?”皮尔博士说:“在伍德荣公墓,有几千人躺在那里,那里没有一个人有任何挫折。”凡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会有挫折,只有躺在坟墓里的人,他们安息了,才没有挫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挫折和苦难正是人生充满活力的象征。人生之海正是因为有波浪,才更有气势;生活之路正是因为有艰险,才更加动人。所以,问题不在于一个人有没有遇到挫折和苦难,而在于从中学到了什么,在于对待它们的态度。

在智者的眼里,挫折和苦难来得越早越好。挫折和苦难对人的成长具有一种特殊的激励价值。它使主体处于一种应急状态。在一般平稳的状态中,主体的能量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在应急状态中,主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倾注最大的激情,奋斗拼搏,结果出现了种种奇迹。就好像一条溪流,流到了悬崖峭壁,凌空一跃,构成了一道瀑布,蔚为壮观。

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一个人相应的心理过程和特点都是在活动中形成的。这一重要原则在个性的意志范围内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由于人实行意志行动,进行意志努力,克服内部阻力和外部障碍,所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品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没有任务东西会比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实践更能形成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品质。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描写了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不怕失败的不屈形象。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在第85天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这条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于是,圣地亚哥把这条马林鱼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老人驾着小船在回来的航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这条马林鱼只剩下鱼头鱼尾一条脊梁骨。圣地亚哥败而奋起,继续搏斗。他说了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圣地亚哥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永不言败”的英雄。

海明威说:“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为例——它也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乱麻。丧亲之痛和幸福祝愿彼此相接,使我们一会儿伤心,一会儿高兴……在人生的清醒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最能呈现真实的自我。”

有一次,我与我的学生讨论意大利音乐家吉乌赛培·威尔第。吉乌赛培·威尔第是世界着名的音乐家。他早年儿子夭折,接着妻子病故。后来他的生活又陷入困境。威尔第的一生中遇到过很多挫折和苦难。我与大学生们讨论他的一生。一位大学生说:“生命是美丽的,人生是痛苦的。”还有一位大学生说:“人生很短,痛苦很长。苦命的人要在挣扎之后,坚强地站起来。”吉乌赛培·威尔第就是这样,他在遇到严重挫折之后,坚强地站了起来,后来他以自己创作的歌剧《茶花女》闻名于世。

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奋斗与成功也是一个雄辩的事例。霍金在21岁就得了肌肉萎缩这种不治之症,43岁时又丧失了说话的能力。他曾经很绝望,认为生活对他很不公平,自己很不幸。他在极度痛苦之中想到那些比他更不幸的人。他在医院里看见一个小孩患白血病死了,比起这个小孩,他还是幸运的,他毕竟还活着。后来,他振作起来,终于战胜了挫折。他虽然被困于轮椅上长达40年之久,但他并不消极,一直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着名的科学家。霍金的经历也印证了一句话:“世界上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中国有一位着名的画家,名叫吴冠中。吴冠中非常勤奋,肯吃苦。他出去写生,常常住大车店、工棚、破庙,啃干馒头,穿破衣服,别人误以为他是修雨伞的,是要饭的。

历经苦难,吴冠中终于成为大师,但他从来不以大师自居。他说:“所谓大师,只是失败最多的劳动者,打工最多的劳动者。”不断地失败,不停地劳动,这是吴冠中一生最纯朴的生活方式。吴冠中说:“一日的劳动,可获得安眠的夜;一生的劳动,可换取安宁的死。”

着名作家汪曾祺年轻时从西南联大毕业以后,只身来到上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找不到工作。他灰心丧气,认为老天爷要在大上海给他一条绝路。他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写了一封绝笔信。

沈从文接到这封绝笔信以后,马上回信。沈从文给他当头棒喝:“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你怕什么?”汪曾祺阅后如梦初醒。他重新振作精神,抖掉了身上所有包袱,不久就在上海的一所民办学校谋到了一份工作。沈从文的一句“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挽救了一个26岁青年绝望的心灵,还拯救了一个无所适从的灵魂。“怕什么”三个字,为汪曾祺指明了应对人生挫折的正确态度。

2008年,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已经78岁了,仍然坚持工作在科研实践第一线。袁隆平说:“这么多年来,我有失败的时候,但没有灰心的时候。”

什么叫“灰心”?就是因遭到困难、挫折、失败而意志消沉。袁隆平认为,一些人的成功是因为命中注定,大多数人的成功是因为决心已定。何谓“决心”?按照袁隆平的解释,就是“决不灰心”。失败了,再干!不断行动!这就是袁隆平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态度。

与其抱怨一万次,不如向前爬半步。无穷埋怨无济于事,不断行动才是希望之星。实践证明,生活绝不会辜负一个辛勤的耕耘者。

生活中许多事是必须完成一个过程的,春天播下粒粒种子,等待秋天去收获硕果。这期间,等待也不是无所事事,辛勤耕耘是收获的必备条件。你一生辛劳,在暮年将有资格赢得岁月的馈赠。

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人物,都是面对挫折奋斗不止的。他们的人生就是一部奋斗史。大危机孕育大才华,大磨难铸就大智慧,大挫折预示大发展。当我们面临挫折的时候,一方面要接受那些已经出现的本人无法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改变那些本人可以改变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充满挑战的现实,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来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最可贵最难得的是面临挫折,仍然努力奋斗。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只有不懈地奋斗,生活才会向你高唱一曲春天的歌,岁月才会给你开辟一条闪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