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修养导论
18676100000044

第44章 附录(2)

“三育一体化”,体现在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和能力的锻炼中

黄老师遵循“美在和谐”的基本原理,在教学活动中,着力营造一种轻松的育人环境与和谐的审美氛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压抑的感受,轻松地与人相处,这样便能愉快地接受教育。黄老师认为,学生如果没有快乐的心境,面对再美的事物,也会无动于衷。

黄教授虽然年过花甲,但他仍然保持着年轻开放的心态。他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理解他们的想法,跟他们共同探讨学习、友谊甚至爱情;他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从来不因为自己是有名望的受人尊敬的教授而有丝毫的架子;他主动跟学生沟通交流,从不因为有的学生见解的幼稚而敷衍怠慢……所以,他与学生相处得很融洽,学生视他为最好的朋友。黄老师也因此而站在教育的最前沿,他的课也因此而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

黄老师授课内容虽然精彩,但他从不在讲台上自己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各种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黄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告诉学生:德育课不只是为了考试,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授课过程中,黄老师也格外地考虑到了这一点,每堂课,他或是组织讨论,或是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或是组织小品表演,利用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各种表现,黄老师从来以鼓励为主,这又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育一体化”,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这种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上黄老师认为,教育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崇高事业。教师的人格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一是示范性;二是传递性。教师用自己的言传身教铸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人格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外化为可感形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种精神上的熏陶和感染主要是在一种文化的氛围或者说文化的世界中完成的。学校既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滋养,又要让学生获得人格的完善。在黄老师看来,这是现代教育应当追求的境界。

因此,他强调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强调自身高尚人格的塑造。这种人格魅力,在黄老师强烈的教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护上体现出来。

黄老师的责任感,不仅体现在致力于讲好每堂课上,而且对学生的一次作业、一个问题、一个请求,他都认真地对待。有一年国庆节前,黄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当我跨进大学校门”的写作作业,这与其说是一次作业,不如说是黄老师尽力去了解学生的一个渠道。在阅批作业的过程中,他用专门的笔记本记下每个学生文章中的精彩段落,以便在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100多名学生,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为此黄老师国庆节七天的假期竟没有休息一天!当学生得知这些时,给予黄老师的是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包含了学生多少的感动和感谢!

黄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他无偿将自己的着作与学生分享,他不忘记对生病的同学问候关怀,他从不忽视对学生生活情况的了解……

黄老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无声中感化着、影响着自己的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

黄老师认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的最终意义和终极目标,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这也是黄老师孜孜以求执着无悔的最大的动力。黄教授是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他的课在整个浙江省都有口皆碑,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学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视他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的课几乎没有学生缺席。黄教授之所以能在教学上取得这样的成就,他对教育最终目标的追求,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吧!

(作者系心理学硕士,浙江财经学院教师)

“三育一体化”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章群巧

“心育、德育、美育”三育一体化教育这一新的教学方法是由黄学规教授首创的。黄教授经过30多年的思考和教学实践与研究,呕心沥血最终凝结成有关青年大学生教育和德育教学体系的新构想。全国着名教育家李燕杰教授称赞黄教授创作的人生三部曲《挫折与人生》、《人格与人生》、《审美与人生》为“步步高”。这三部曲都与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密切相关。黄教授提出的“三育一体化”教育模式现今已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三育一体化”的创新点黄教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发现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这三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应该把上述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

心理教育——“三育一体化”教育的基础。在“三育一体化”综合教育这一素质教育理论中,心理教育是基础,黄教授的人生三部曲之一《挫折与人生》侧重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在现代社会,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年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些教育都是心育的重要内容。

人格教育——“三育一体化”教育的核心。在“三育一体化”教育体系中,除心理教育是基础外,人格教育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新的教育理念,比如“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等等,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理念,中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认可这样的道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可以说人格是成就一切事业不可缺少的因素,人格体现着个体的人生境界,它决定着个体人生发展的方向。现今国内外很多教育家都认为,人格的培养是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没有对人格的尊重和发展,就没有现代教育。

审美教育——“三育一体化”教育的升华。“三育一体化”教育体系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那就是审美教育,可以说审美教育是“三育一体化”教育的升华。我们知道,人的精神文明有赖于美的陶冶,美感对人的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运用审美心理教育,能让学生在美的感染和情感的共鸣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审美心理教育,旨在启示大学生,一个人要从客观的物质束缚和制约中解放出来,一个真正自由、高尚的人,要自觉地以超功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不要为单纯的生活功利目的所驱使,而要在自身创造性的活动中体验人生的乐趣。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以新我代替旧我,让自我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三育一体化”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从教育目标看,“三育一体化”教育模式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密切相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2002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具体实施意见。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其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挖掘其心理潜能,渐臻自我实现。着名心理学专家黄希庭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是有层次性的,大致可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健全人三个层次。其中心理疾病或障碍属于不健康的层次;心理机能正常则属于心理适应层次,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能消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对周围环境适应,内心无严重冲突;而健全人则属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中高素质的群体,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预防和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其心理品质这一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养优良个性,促进人格完善。

黄学规教授创立的“三育一体化”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引导大学生要认识到在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要增强挫折意识,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注重心理素质的培育。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要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真善美三种品格和谐统一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