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修养导论
18676100000006

第6章 大学生的常见挫折与挫折效应(1)

第一节 大学阶段是挫折频繁发生的时期

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高考胜利者,带着成功的喜悦走进了大学校园。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挫折频繁发生的时期。

大学生正处在认识自我、思考人生的年龄。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岁至22岁,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有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环境的变化。上大学前,多数学生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和生活,对家长存有很大的依赖性。进大学后,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所见的人和环境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自己独立地思考和行动,一时难以适应。二是生理的变化。此阶段,大学生的生理活动处于旺盛状态,体内的内分泌发生变化,生理上已经逐步发育成熟。进入青年期之后,随着性生理的剧烈变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对异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在男女接触方面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与焦虑。三是心理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多事之秋”。青年期是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强烈的时期,成熟与稚嫩、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理智与冲动、理想与现实等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常常处于情感的波涛之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适应不了人生这一发展需要,内心敏感而又脆弱,极易受到伤害,常常体验到强烈的挫折感。

大学校园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人际交往的矛盾、情感活动的纠葛等等,都会使一些大学生遭受挫折。

大学生涉世不深,在相对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成就感强,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经历过人生大风大浪的洗礼,对可能遭遇的种种挫折缺乏心理准备,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都比较弱。

一旦遭受挫折,常常会引起相当剧烈的反应。

什么是挫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新的需求也不断产生。人们各有需求,也就互有竞争,于是,出现挫折是必然的。

挫折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精神紧张、情绪苦恼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生活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人们通常所说的挫折,在结构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挫折情境,即阻碍个体实现目标、满足需求的情境和事物,也称挫折源;二是挫折感受,即指个体由于面临挫折情境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和情绪状态等。

挫折情境又包含两种状况:一是实际挫折,即个体客观上遭受的实际挫折;二是想象挫折,即个体主观上预期的想象挫折。

研究和实践都发现,实际挫折对人的影响是有形有限、可以估量的;而想象挫折的影响,则往往是无形无限的、难以估量的,它会随着人们的想象发生泛化,无限扩大,大得可以覆盖一切、吞噬一切。所以说,主观想象的挫折往往比人们实际遭受的挫折更为可怕。因此,端正对挫折的认知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挫折情境与挫折反应的关系是通过挫折认知来确定的。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不同的人,处于同样一种挫折情境中受到强度相同的挫折时,由于挫折认知的不同所产生的挫折反应也不相同。

世界卫生组织、我国卫生部、浙江省卫生厅花了五年时间,在浙江省做了一次精神卫生调查。全省接受抽样调查的共有1.5万人。被调查者主要分为五个年龄段:15~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

在上述五个年龄段中,40~49岁年龄段的人精神疾病患病率最高。此结果显示,中年人活得很累,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社会负担重,工作压力相对也较大。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在15~19岁的青少年中,23.2%的人心理情况属于“高危”。心理“高危”的青少年中,有自杀念头的达到了9.4%。青少年开始接触人生重要课题,遭遇了许多困难与挫折,加上认知等方面的偏差,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

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人生的各个时期,比较而言,青年时期是一生中情绪起伏最剧烈、情感体验最深刻的时期。在青年期,遇到了众多人生重大课题,如学业、交往、爱情、就业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期中后期,他们遇到的挫折常常与自我期望、自我认识、性心理、自信程度等有关。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莱文森认为,一半以上的年轻人在18岁到25岁期间都会遇到人生重大挫折,这些挫折包括失恋、就业不如意等。美国心理学家黛丽·阿普特,曾对600名年龄在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有50%的人在受到重大挫折后认为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目标,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

据我们观察,在校青年大学生常常会遇到种种心理挫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阶段表现的突出问题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大一学生的突出问题是适应问题;大二学生的突出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大三学生的突出问题是恋爱与情感问题;大四学生的突出问题是就业问题。有些问题在某一阶段可能同时存在,有的问题在各个阶段可能都存在,甚至延续到大学毕业之后。

一、适应问题

大学是一个不同于中学的新的成长环境。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面临着大量的适应问题。在经济来源、生活习惯、专业学习等方面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大多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由于角色和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经济开支大大多于中学生。不少大学生在经济上的压力很大,比如,学习消费、生活消费、设备消费,还有生日消费、恋爱消费、美丽消费、冲动消费等。许多同学寅吃卯粮,加入了“月光族”,一个学期下来也就成了一个“负翁”,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可称为“理财高手”。根据学生调查,追求时尚和名牌商品是大学生消费的共同特点,这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追求高科技新产品。有一个班级,几乎所有的学生拥有手机,90%的学生拥有MP3,有些学生还拥有数码相机、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在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上追求潮流,像兰蔻、雅诗兰黛、艾格、Only这些白领才消费的品牌也逐渐在大学女生群体中扩散。有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这些都反映出一些同学不懂得量入而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形成了无休止的盲目攀比心理。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在生活习惯上感到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过去在家里,为了让子女集中精力学习,生活上的许多事情父母都给包办了。现在远离父母,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得自己独立完成,有些大学生感到苦不堪言。

一些来自城市的独生子女,初次离家,对家的想念没有一刻忘怀过。一个月中因想家而郁闷半个月的大有人在。据调查,大一学生非常想家的占33%,一般的占52%,不怎么想的占11%,不想的仅占4%。有些同学在学习上接受能力很强,但在生活上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很差。从过去依赖家长过渡到现在独立自主,由于存在实践空白,让他们难以很快适应。

专业学习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自卑。自卑感是大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大学生都比较优秀,为什么还自卑呢?这主要是由于期望值过高,对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期望过高,出现了期望挫折。在校大学生,过去在中学里都是佼佼者,鹤立鸡群,众星拱月,拥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许多大学生都有一个心理定势:在大学里我也要成为最棒的!永远要成为鸡中之鹤!可是,大学的环境与中学的环境不同。大学里高手云集,好汉如林。再说,在同一个班里,“最棒的”总是少数。于是,许多大学生就承受不了,产生了自卑情绪,出现了期望挫折。

自卑的产生,与比较不当也有关系。比较有三种方法:一是平行比较;二是上行比较;三是下行比较。大学生由于知识和社会地位层次较高,往往倾向于同高处比,这是上行比较。与同类人相比,这是平行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这是下行比较。一个人如果彻底排除和拒绝进行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往往会自己击败自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如果一味地同高处比,而自己的条件又不具备,就必然会使自己的价值感和幸福感降低。所以,作为一个理智的人,一方面要腾飞进取、振翅高翔,另一方面也要面对现实、期望适度。许多大学生往往期望过高,于是出现期望挫折,就会感到自卑。

青年时期,都是处在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的矛盾之中。每个人都发生着自我分裂,即自信与自卑、希望与绝望的矛盾存在一身,这就要求统一。统一有两种,一是积极的统一,二是消极的统一。积极的统一的过程就是自我强化的过程,即把自卑统一到自信,把绝望统一到希望。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不能离群索居,不能只活动在个人小天地里。人是群居的高等动物。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必然需要相互交往。人际交往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

人们交往中最好的情况是亲密型。俗话说:“至亲莫如父母,至爱莫如夫妻,至交莫如知己。”世上大概只有这几种关系,才是亲密型。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血缘之亲,养育之恩,这种亲密程度,是无以复加的。夫妻之间耳鬓厮磨,生死与共,结伴共度生命全程,这是最为亲密的。知交密友,互相理解,心心相印,这种亲密是人生的财富。

比亲密型次一等的是团结型。人与人之间态度友好,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协作共事。这种情况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在生活中也是比较普遍的。比团结型次一等的是和睦型。所谓和睦就是相互合得来,没有闹矛盾。虽然不是团结得很紧,却能相安无事。人与人之间既不是十分融洽友好,但也没有明显的矛盾纠纷。比和睦型次一等的是维持型。维持型是保持一定的联系,但关系比较一般。人与人之间虽然有矛盾,有摩擦,但矛盾没有激化。

比维持型次一等的是冲突型。冲突型是指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发生冲突,不能维持正常的联系。冲突型使人与人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影响学习和工作。由于心理紧张,对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人与人的交往,是知识、能力和思想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交往的质量。有的人知识很丰富,但能力和思想有缺陷,最终导致交往失败。人们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主要条件是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正常的交往,建立各种关系。人际交往不仅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需要。如果一个人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出现障碍,情绪就会低落,心理产生不平衡,导致身心疾病。如果一个人交往的需要被伤害,势必产生十分恶劣的后果,甚至会酿成人生的悲剧。

1997年11月5日,到美国刚刚两个月的中国留学生葛海雷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四楼坠楼自杀,在美国和中国教育界引起很大的震动。27岁的葛海雷是家中独子,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在同届90多名同学中成绩名列第三。毕业后在着名的四通公司工作过五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博士班录取,有全额奖学金。葛海雷既无经济压力,又无感情方面的压力,他为什么自杀呢?据同在哈佛留学的中国学生分析,葛海雷的导师曾找他谈研究近况,表示不太满意。葛海雷在国内时学习和工作一帆风顺,处处领先,常常受到赞扬,没有想到哈佛的导师对他不予肯定。

他感到非常没面子,甚至感到没有前途。由于葛海雷在与导师的交往中出现冲突,关系紧张,精神上感到极端痛苦,不幸走上了绝路。中国高校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较为普遍,这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有关。中国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研究生教育,一以贯之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特别看重分数,心理素质成为应试教育的盲区。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主要通过考试,以分数论成败。因此,中国高校学生在价值观的取向上有分数绝对化的倾向,他们习惯于个体学习,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差。葛海雷的心理缺陷,根源在于应试教育。他在交往中稍微遇挫,整个精神即被击溃。

三、恋爱与情感问题

伴随着青春的脚步,爱情悄悄地降临到大学生身上。爱情激动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也留下了无数令人痛惜和酸楚的爱情悲剧。

年轻人的心常常是大雾弥漫的,有时候会看不清自己感情的港湾究竟在哪里。所以,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爱情是人生最难的学校。”

真正的爱情把理性与非理性、本能与精神美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一种稳健的、有理智控制的感情。但是,有些大学生带着浓烈的性冲动因素,狂热迷恋,头脑发昏,受情欲本能的摆布,做出轻率愚蠢的举动。所以,中国着名作家丁玲告诫年轻人:“恋爱是火,火是不能随便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