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危机管理通论
18677400000030

第30章 公共危机管理体制(6)

信息收集子系统在信息收集时也要注意信息传递的障碍,这些障碍可以分为人为的障碍和非人为的障碍。人为的障碍一般是由于所要传递的信息与信息传递者之间有利益上的相关性,传递者就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增加、删除、篡改等),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从而影响了信息收集的准确性。解决的办法是,通过选择合适的传递者和完善规章制度,来减少或消除信息与信息传递者之间的利益相关性。非人为的障碍一般是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或干扰所导致的,这就要求信息系统要设计得较为完善,并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二)公共危机信息加工子系统

只有经过处理的信息,才能传递给危机管理最高指挥机构。信息加工子系统的设置可以分两种方式:①分层次设置,即信息网络中的下级将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向上级汇报;②集中设置,即将全部信息无损失地汇总并集中处理,然后有选择地向不同机构传送。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实践中,应根据信息量的大小、危机紧迫程度来合理选择信息加工子系统的设置方式。在危机发生的紧迫情况下,最初的原始信息只有经过整理、分析、识别和解释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利用的价值。公共危机信息加工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危机信息整理与归类。由于收集到的信息总是分散而凌乱的,信息与危机之间往往缺乏显而易见的联系,因此就有必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

危机信息的整理与归类的过程就是把无序的信息流转化为有序信息流的过程。通过信息整理与归类可以控制危机信息的流速和流向,减少信息流的混乱程度,达到信息内容有序化、信息流向明确化、信息流速适度化、信息质量最优化的目的,以便于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传递给需要者。

(2)危机信息识别。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之后,还需要对危机信息进行识别,以排除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人为的因素或沟通过程存在“噪声”和沟通障碍,导致信息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丧失真实性,形成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可能是某些人为了某种目的,故意发出的不真实信息,也可能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3)危机信息分析。对各部门、机构、单位和人民群众反映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将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总结,随时根据工作的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相应的数据分析情况供领导参考。

(4)危机信息转化。由于危机发生后带来了大量专业信息(如SARS、禽流感、三聚氰胺等),这些信息来自于公众所陌生的未知领域,与他们熟知的现实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的价值,就应该将一些专业信息转化或简化为直观的文字、图表,以保证普通民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接受,避免由于对信息理解和接受的偏差而导致对危机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同时,解释后的信息变得清晰、易于理解,也更方便政府管理者利用信息辅助决策。

(三)公共危机信息传递子系统

公共危机信息传递是指以信息资源提供者为起点,通过传输媒介或信息载体,将信息资源传递给公共危机的利益相关者的过程。信息传递是信息资源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公共危机信息传递既包括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也包括政府系统与外部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公共危机具有时间紧迫的特殊性,任何延迟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危及利益相关者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危机信息资源的传递除了强调目的性、知识性、选择性等信息传递的一般特性外,还特别强调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问题。

三、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运作机制

(一)公共危机爆发前的信息收集

危机前的信息管理有助于危机预防的开展,减少危机来临时的破坏程度。

掌握全面、准确的信息对于危机预防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网络,将真实的信息完整地收集、汇总起来,并加以分析、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将危机事件的信息和事态发展情况传送到危机指挥系统和相关部门,从而保证危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危机应对与处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在公共危机信息搜集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五点基本原则:

第一,及时性原则。信息是有时效的,危机信息收集只有及时反映危机发展的最新情况,才能使信息的效用得到最大发挥,有利于危机管理与决策。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同时要求对于“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及时搜集、传递公共危机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危机的爆发,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

第二,可靠性原则。公共危机信息的搜集必须做到准确、真实、可靠。信息的可靠性以信息的真实性为基础。在危机信息搜集过程中,要保证危机信息来源、危机信息记录、数字资料准确无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杂乱无序,真假难辨,经过多级传递,信息易于扭曲,发生畸变。因此,危机信息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分析技术、方法和工具,识别、分析、判断所获信息真伪,保证提供信息的可靠性。

第三,针对性原则。危机信息瞬时多变、内容繁杂,危机决策对信息的需求总是针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危机发展的特定阶段、解决特定的问题。

因此,对危机信息的收集要有目的、有重点,即对于危机信息收集必须在了解和研究危机管理者和决策者的信息需要基础上,明确信息收集的目的,保证信息的针对性和有用性。

第四,系统性原则。事物本身总是处于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之中,其运动本身具有连续性。危机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危机信息收集贯穿危机管理和危机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体现为空间上的完整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只有在各个阶段上连续不断地收集危机信息,才能满足决策者在各个决策阶段对公共危机信息的需求。因此,在公共危机信息收集过程中,应注意其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做到连续收集、连续反馈,使所收集的公共危机信息能够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的全貌。从横向角度,要把与本次危机事件有关的散布在各个领域的信息收集齐全;从纵向角度,要对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收集。系统地收集信息是危机信息贮备和危机资源库建立的基础。

第五,计划性原则。要根据危机决策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分步骤地收集信息。信息收集工作既要立足于现实需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二)公共危机爆发时的危机预警

危机预警的目的在于有效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它通过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估计,设计应对预案,并在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理程序,从而尽可能地避免人员伤亡,减轻损失。2007年7月27日晚,四川省荣县金花乡遭受大暴雨袭击,仅仅两小时的降雨量就达137毫米。就在当天下午,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暴雨天气警报,并明确提出西部荣县地区容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27日晚,在雷雨交加的情况下,金花乡党委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和情报,启动了应急预案,抢在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出现之前,把分散在各处的20户60位农民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由于降雨强度大,全乡9个村、6500人受灾,房屋倒塌30间,房屋损坏200间,山体滑坡35处,农作物受灾4500亩,绝收1500亩,但无一人伤亡。

此外,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这些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有鉴于此,对中国社会稳定的总体态势和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做出及时的预测和预警,并提出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公共危机应对中的信息监控

在确认危机发生后,对引起危机的各种因素和危机的表象进行严密的监测,收集有关公共危机发展的信息,及时掌握公共危机变化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监控掌握能够表示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征性信息,对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判断,以便使危机管理指挥决策机构能够及时掌握危机动向,调整对策,使危机处理决策有据可依。危机监视与预测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政府进行危机预控和处理危机的基础与依据。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备和发达的信息监控系统。如美国建立了包括国家应急行动中心、全国医院传染病监控报告系统、全国须申报疾病监控系统、全球新发传染病监测网、全国医疗工作者监控报告系统、食品传播疾病动态监控网络、水传播疾病爆发监控报告系统、医疗部门新发病菌抗药监控报告系统、莫名死亡和重要疾病监控报告系统、全国食品传播疾病监控分子图表网、全国电子疾病监控报告系统以及临床公共卫生沟通系统等在内的公共卫生监控信息系统。又如韩国在其国内设立了12个应急疾病监控信息中心,覆盖所有的行政区域,并充分运用有线、无线通信网,不断改善通信联络体系,保证疾病监控信息中心与各医院之间及参与应急医疗的主要人员之间的通信联络随时畅通,发现疫情爆发的规模,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疫情扩散。

(四)危机信息沟通

政府危机信息沟通主要在政府系统内部、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三个层面开展。

1.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协调沟通

针对我国目前的政府内部信息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政府有必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基于标准的信息交互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信息资源重组共享,以增强信息透明度,促进交流与合作,保证各级政府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高效组织反危机行动,减缓或降低危机发生概率,减少全社会损失。

2.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对等沟通

危机发生时,政府要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整合各种信息载体,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公共危机方面的信息。这样做一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二是有利于树立权威的信源形象和设立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高度重视舆论和民意,通过各种渠道吸纳民意。

3.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沟通

大众媒体是政府对外传达信息以及与公众进行沟通的重要载体,是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危机发生时,政府可以运用大众新闻媒体,将信息传达给大众;媒体也可以向政府提供大量宝贵的信息和建议,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和民众两者的共同“代言人”。因此,在危机应对过程中,政府需积极加强与新闻媒体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

政府在与社会公众和媒体的信息沟通中,应遵循“3T原则”,即主动沟通原则(Tell Your OwnTale)、全部沟通原则(Tell It All)、尽快沟通原则(Tell It Fast)。所谓主动沟通原则是指政府组织主动将危机有关信息对外披露,避免造成信息失真,阻止谣言的传播。全部沟通原则是指政府组织将自己知道的危机事实全部告诉公众,不隐瞒危机的相关信息。尽快沟通原则是指政府组织不仅要积极主动讲真话,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发布,建立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可以让公众最大程度地了解危机真相,及时准备,有效预防。

(五)公共危机结束后的信息管理

在公共危机响应结束后,信息管理工作进入到善后处理和灾后重建阶段。

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反馈,确保全部受灾人群安全地摆脱危机;收集灾难破坏方面的信息,做好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得出全面、科学的损失信息汇总,提交上级部门和向社会公布;全面收集此次公共危机对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制定灾后的长期重建规划;通过信息的发布和沟通,了解当地受灾人群的重建意向,获得公众的支持;开展重建项目,不断收集和反馈信息;在危机结束后,全面总结此次公共危机的经验教训,形成当地此类公共危机的案例库和知识库,支持此后的危机预警和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