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公共财政评论2009.1
18677800000016

第16章 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保障体制与机制研究(5)

(3)社会保障尚未实行制度全覆盖,各群体间的保障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实现制度全覆盖。虽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了全部国有企业、部分集体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但是,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比率极低;机关事业单位未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等从业人员未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等等,导致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窄。2005年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仅为30.5%左右,而且参保率在地区间相差非常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参保率相差大约有20个百分点。就业保障制度目前只针对城镇,农村劳动者尚无就业保障制度的安排。

各地区职工医疗保险的享受待遇相差较大。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按医疗机构的不同等级设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其中一级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最高的是湖州(1800元),最低的是杭州为(400元),差距很大,起付标准设立较高容易把职工挡在医疗保险的待遇之外。另外,统筹基金支付的标准,各地差异也很大,每一个级次可以报销的比例各异,这直接导致职工享受医疗保险的差异。

现行职业伤害保障制度主要覆盖城镇劳动者,农村劳动者得不到保障。现行生育保障制度主要覆盖城镇就业群体,农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群体没有生育保障制度。

(4)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城乡、地区差异;特殊人群享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性程度较低。如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率低、个别妇女保健项目的覆盖率低、贫困的结核病患者中的耐药人群基本医疗负担沉重、困难人群中的重症精神病人基本医疗负担沉重;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缺编严重;疾控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尚待提高;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装备不足;妇幼保健机构产前诊断能力不高;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财政保障经费不足,使用效益有待提高。

(5)在社会安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城乡差异;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基本公共安全服务供给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另外,基本食品与药品安全信息查询网络服务缺失,基本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服务缺失。

(6)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缺位、水平较低、地区城乡人群间差异较大等现象。普及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难度大;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和文化馆难以正常运行;文化设施的“二次建设”缺乏专项经费;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不能得到保障。农村还普遍存在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等问题,社科普及尤其薄弱。不少乡镇综合文化建设瘫痪,难以发挥作用。外来工、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少。

(7)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严重挑战。部分流域特别是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河段水质呈下降趋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未能实现有效控制;全省酸雨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农业农村特别是城市近郊农村污染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近岸海域62.2%的海水水质为四类和劣四类,并呈现富营养化;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以及温州等地水源地水质达标情况较差,较好的是衢州、金华、绍兴、舟山、台州等地。八大水系重点水功能区达标情况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水质达标情况最好的瓯江水系,二是水质达标情况较好的钱塘江、椒江、飞云江,三是水质达标情况相对较差的鳌江、苕溪、甬江和运河。空气污染方面,仍有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值)低于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略低于85%的警戒指标。

(8)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各类事故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安定。

浙江省近几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7亿元以上,约占浙江省GDP的1%。

各类事故和职业危害每年造成将近1万人死亡,20多万人受伤,涉及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工伤保险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影响社会安定与和谐发展。二是安全事故总量虽有所下降,但基数依然较大。2005年,浙江省共发生各类事故53928起,死亡8247人,受伤48509人,直接经济损失39600万元,各项指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4-2005年浙江省各类事故及死亡人数也高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重特大事故呈波动上升态势。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一个良好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底线公平方面已经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是,在结构上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人群之间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上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特别是落后地区、弱势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还很底。造成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长期以来观念上的认识误区,如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重城市发展、轻乡村发展;重本地人员利益、轻外地人员利益,从而造成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及政策制度的不统一。二是财政保障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从体制上讲,基层财政(主要是县市财政)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保障主体,是造成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体制原因。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财力差异致使各地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从机制上讲,尚未建立一套确保财力分配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倾斜的机制。

四、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整体思想,选择相应的指标架构出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通过科学的测算方法将该指标体系聚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可表达一定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进程的综合指标,用以评价和监测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群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行状况。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总体框架

(1)阶段性原则。由于受政府财力、能力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发展阶段综合因素的限制,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类别的公共服务和各类公共服务的所有项目都全面实施均等化,而是需要在均等化推进过程中区分出轻重缓急,确立行动的优先顺序,即公共服务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统计边界及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

(2)均等化原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等于公共服务的平均化,而是全体公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时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且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以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使不同社会阶层均衡受益,由此确保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3)符合省情的原则。近年来,随着浙江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发展也较快。因此,在设计实现目标时,必须从浙江省的实际出发,与浙江省经济发展阶段和目前的财力、能力等相适应。

(4)民意结合原则。除了通过相关指标反映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外,通过民情民意调查,来体现群众的真切感受和期盼,增强在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客观性。

根据上述原则和对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界定,我们初步考虑从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和均等化公众满意度八个方面设计出39个指标。

上述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是已经有统计的,但也有部分指标目前尚没有统计数据,需要我们今后工作中补充、收集。由于我们的财政体制是省管县体制,所以上述指标的统计单位应该是各个县市。

2.均等化的标准选择

以上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但“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均等化的主体是地区、城乡和个人,客体是以上分层次和分阶段的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目的要使地区间、城乡间和个体间享有大致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所以,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先界定清楚均等化的“标准”,根据什么标准实施均等化。若标准定得太高,不切实际,难以实现;若标准定得太低,又可能难以达到均等化本身预期的,缩小差距、推进平衡发展的目的。而且这个标准的选择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现实参照。

总体而言,均等化标准的确立方法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平均水平法。即根据平均水平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均等化标准。比如,最低服务标准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0%。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平均水平根据实际水平测算,不容易引发争议。但是对于那些普遍供应不足的公共服务,其平均水平很低,以此确立的均等化标准可能会使这类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第二类是基准法。其根据预定的基准水平(最低水平)来确定均等化标准,即要求每类公共服务必须达到预定的基准水平以上。这类方法能够防止第一类方法的问题,但是基准水平的确立则十分困难,争议很大,而且可能会受其他现实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而且基准水平需要一定时间内做动态调整。以上两种方法在评价中我们将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3.评价路径

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的评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为此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城乡差距来进行分析评价:目前浙江省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反映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方面,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据测算,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收入差距中的影响为30%~40%。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过大差距。

(2)从地区差距来进行分析评价:缩小地区差距,重要的是缩小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过大差距。尽快使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3)从不同人群差距来进行分析评价:从总体上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底线标准需要逐步提高,但从结构上看,不同人群的享受差距比较大。因此,要注重人群中享受水平的结构调整,逐步缩小差距。

(4)从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部门来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应该是大体均等的。

五、推进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政策思路、目标和财政保障体制机制分析

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表明,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涉及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总量投入不足的基础上,结构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总体政策思路。

(一)总体政策思路

1.以制度统一为起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统一是基础。过去我们往往把城乡分割开来,城市一套,农村一套,而且在政策上对城市倾斜,导致城乡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扩大。制度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因此,要从城乡制度统一入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强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改变政府热衷于基础设施方面的硬件建设,而忽略民生方面的软件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每年新增财力中要有更高的比例用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社会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3.以扶弱政策为导向,重点支持帮助弱势、困难群体

效率导向型的市场化改革,赶超型的发展战略使我们在以往的政策设计中更偏爱于锦上添花型的扶强政策。虽然,我们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得到了改善,但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要转变观念,政策的设计和制定应以扶弱为导向,重点支持和帮助弱势、困难群体。事实上,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支出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这是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较窄引起的,具体到已被社会保障覆盖到的个体,他们所享受到的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并不低。如我国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2005年为65%,不比发达国家处于我国现在发展水平时的替代率低。因此,扩大覆盖面,尽可能把更多的社会成员,主要是收入水平较低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