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公共财政评论2009.1
18677800000005

第5章 三十年公共财政之路:理论与实践(5)

(4)扩大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范围。财政部继1997年将部分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以来,于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逐步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纳入基金预算,进一步扩大了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收入范围。到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收费项目90%以上已纳入预算管理,政府性基金则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从2007年起,土地出让收支也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管理。

(5)建立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实施复式预算制度的规定,1999年,财政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提出了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具体规定,我国开始正式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根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由经办机构编制,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汇总并报财政部门审核,并由同级政府批准。因此,与政府性基金预算类似,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同样不需要经过人大审批,尚没有达到“法治性”的要求。此外,国务院于2007年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前文已进行了详细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6)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编制政府预算、组织预算执行的重要依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原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变得越来越不适应,暴露出种种弊端。在此背景下,我国自1999年底开始研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制订了改革方案,并进行了模拟试点。在试点基础上,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编制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要求从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①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6类、49款,基本能够全面反映政府各项收入。

②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17类、170多款、800多项,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体现了政府各项职能活动。

③建立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等12类、90多款,基本能够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通过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能够全面清晰地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收支活动,有助于加强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等各项预算制度改革。

(7)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改革。早在1949年,西方国家就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概念,即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也就是“干多少事拨多少钱”,其目的是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支出效率,并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绩效预算方面的实际探索,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绩效预算。对于中国而言,实行绩效预算是改革的方向,但目前尚不具备推行绩效预算的条件。因此,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步骤是,先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探索科学、合理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为将来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夯实基础。从2001年开始,根据财政部的安排,湖北、河北、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率先进行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小规模试点。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改革要求。财政部从2004年开始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对绩效考评对象的选择、绩效考评指标的制定、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并选择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试点,如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资金、污水处理国债项目、农业科技跨越计划等中央部门预算项目,以及支持边境地区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专项资金等中央补助地方支出项目。在中央财政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的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积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2004年,广东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并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湖南、浙江、江苏、黑龙江、天津等多个省市也都陆续开展了财政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改变了传统预算制度只重投入不重产出的观念,转而将现代市场经济的某些理念运用到政府预算支出管理过程中,其核心理念就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今后要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引入绩效预算铺平道路。

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已经向着“公共化”的方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但是相比公共财政框架所要求的具备四个特征的预算制度而言,仍然有很大的距离。第一,从计划性来看,我国的预算虽然在财政年度开始之前编制,但要在每年3月才接受人大审议,因而每年年初有很长一段时间,预算未经批准就先开始执行了。第二,就归一性而言,仍有大量的非税收入尚未接受预算管理,此外,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制度外收入。第三,从公开性来看,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虽然我国每年公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下一年预算报告,但条目比较粗,不够细化;二是大量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政府收入根本不公布具体数字,不受公众监督。第四,就法治性而言,目前只有公共预算需要经过人大审批,而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都不需经过人大审议,而是政府部门自行批准的,至于大量存在的预算外收入,就更无法治性可言。因此,进一步深入进行预算制度改革仍是当务之急。

四、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公共财政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和评价。以改革开放之初对国营企业放权让利为起点,我国财政制度的公共化改革已经持续了三十年时间,沿着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以及预算制度改革三条主线展开,至今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一个初步的公共财政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离真正的公共财政制度仍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还需要继续以预算制度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我国财政制度的全面公共化改革。

相比财政制度改革,公共财政理论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1990年,才有人正式提出公共财政的理念。尽管如此,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速度要比制度改革快得多,以1999年张馨的专着《公共财政论纲》出版为标志,公共财政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这又反过来为制度改革提供了广泛的理论指导,深刻印证了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这一基本规律。

主要参考文献

1.安体富,高培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的构建,财贸经济,1993年第4期。

2.张馨:伦公共财政,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

3.张馨:公共财政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张馨:公共财政与双元财政并不矛盾,广东财政,2001年第12期。

5.王雍君,吴强:走向公共财政:摆脱财政困境的根本出路,当代经济科学,1990年第4期。

6.刘邦驰:当前财政学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财政研究,1996年第7期。

7.吕炜:我们离公共财政有多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8.吕炜:现代公共财政的定位:一种分析框架,经济学家,2006年第5期。

9.高培勇: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定位、思路及框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8期。

10.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困难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1.刘佐:1992年以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税务研究,2004年第9期。

12.汪海波: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进程(1979-2003年),中国经济史,2005年第3期。

13.汪海波:中国国有资产监管的实践进程(1979-2003年),中国经济史,2004年第4期。

14.王红茹等:‘省管县’改革:地方权利再分配,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6月11日。

15.叶祥松:两种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模式比较分析,现代财经,2002年第4期。

16.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财政研究,1993年第3期。

17.叶振鹏,张馨:“论双元财政”,全国第七届财政基础理论讨论会会议论文,1993。

18.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1/4世纪的制度与理论变迁,载《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9.钟晓敏(编):地方财政学(第2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The Roads to Public Finance:China"s Experiences

Abstract:The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pub‐lic‐oriented finance reform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two levels of theory 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it is very evidence that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and changes of institution according with each other basically.Advancement of public finance theory and achievinga consensus on public finance provides sup‐ports and incentives for changes of institution.However,despite effective fiscal reforms for 30 years,there is still along way to go before reaching the goal of public finance reform.

Keywords:Public Finance;Theory Evol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