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知识传播与企业竞争研究
18678000000024

第24章 集群知识分布与知识传播动态演化:基于多主体方法的仿真研究(2)

二、地理邻近作用分析

对仿真模型5-8的分析可以发现,集群中主体之间的地理邻近性对知识传播有着显着的调节作用。地理邻近程度的降低改变了集群知识传播的收敛状态,在高地理邻近的仿真模型中,如模型1、模型3和模型4都取得了标准差收敛为0的均衡状态,但在低地理邻近的情况下,模型5、模型7和模型8虽然都在300次仿真中取得了收敛的均衡状态,但是这些模型在均衡状态的知识分布均值并没有达到集群中可能达到的最高知识水平,知识分布的标准差也未能收敛为0。

由于地理邻近程度的降低,集群5-8的长期均衡知识水平表现出较大程度的下降,尤其是那些知识分布具有较大异质性的集群(如LH6集群和HH8集群);在所有低地理邻近的集群中,集群的知识分布标准差不再收敛于0,而是维持某个长期的异质性水平。对仿真集群1-4和5-8在各时刻知识分布的分析,同样也可以发现低地理邻近限制了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学习,许多低地理邻近集群在时刻30的知识分布仅相当于高地理邻近集群时刻15的分布。也就是说,低地理邻近使得集群企业的知识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此外,从集群的边际知识传播量来看,低地理邻近集群的知识传播有两个特点:①短期知识传播量最大的还是HL7集群,其次是LL5集群、HH8集群和LH6集群;②集群知识传播的耗时更长,HL7集群和LL5集群要到时刻40之后知识传播才逐渐停止。而从集群的累计知识传播量来看,低地理邻近集群在传播量上有了很大的削弱,尤其是知识分布异质性较大的集群,如HH8集群累计知识传播量相对HH4集群要少20,LH6集群累计知识传播量相对LH2集群大约要少10。

可见,在低地理邻近的仿真环境中,由于主体之间的距离加大使得集群中存在某些主体无法与其他主体进行学习互动,所有四类知识分布类型的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低地理邻近的集群中知识传播所需的时间更长,传播的知识量和达到的均衡水平更低。但从仿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在这些地理邻近程度较低的集群中,相对异质性程度较高的LH6集群和HH8集群,知识分布异质性程度较低的LL5集群和HL7集群仍然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尤其是高水平低异质集群HL7。

三、社会邻近作用分析

类似地,集群的社会邻近程度也对集群中的知识传播有着调节作用。

由于社会邻近程度的降低,每个主体的初始学习伙伴数要比高社会邻近的集群中的主体少,这使得集群企业间的知识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虽然LL9、LH10、HL11和HH12等四个仿真集群的长期均值与标准差仍然得到了收敛,但从收敛的水平和过程来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四个仿真模型中除了LH10集群外,在时刻300都达到了与基准模型相同的均值收敛水平;而从标准差来看,四个模型都没能达到基准模型的收敛水平。这意味着,社会邻近程度的降低,使得集群中有些主体由于关系嵌入程度不够,未能抓住学习的机会而长期锁定在知识低水平的状态。但从LL9、LH10、HL11和HH12等四个仿真集群在各时刻的知识分布图,可以发现社会邻近的抑制作用相对地理邻近来说要弱一些。

同样,从集群中的边际知识传播量来看,当集群的社会邻近性程度较低时,由于集群中主体的学习伙伴数量相对较少,低社会邻近集群中的短期边际知识传播量要低于高社会邻近集群。而随着仿真过程的推进,新的学习伙伴不断加入到主体的熟人列表中,低社会邻近集群中的边际知识传播量逐渐赶上了高社会邻近集群。模型9-12在初期的边际知识传播量都小于模型1-4,但在随后的时间则要大于模型1-4。这表明在社会邻近程度较低的情形下,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速度被减缓,集群中的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得知识传播系统中的知识。

而从集群的累计知识传播量来看,较低的社会邻近性程度将减少集群中的知识传播总量,但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布异质性程度较高的LH10集群和HH12集群中,对于知识分布异质性程度较低的LL9集群和HL11集群则不显着。这意味着社会邻近程度对知识传播过程的调节作用,在知识分布异质程度较高的集群中更为显着。

对社会邻近作用的仿真分析表明,社会邻近通过影响集群主体的初始学习伙伴数目对集群知识传播过程发挥调节作用。较低的社会邻近程度将减缓集群知识传播速度,从而降低集群中的短期知识传播量,并限制那些知识分布异质程度较高的集群长期的收敛水平。

第六节研究讨论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动态演化的角度,并结合地理邻近、社会邻近、知识分布以及时间跨度等因素,来分析集群知识传播现象的动态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知识分布对于其中企业间的知识传播效率有着显着的影响,不同的知识分布会带来不同的集群知识传播效果,较高水平较低异质性的集群知识分布最有利于企业间短期的知识传播;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通过改变集群企业可以获得的学习伙伴数对集群知识分布和集群知识传播的关系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集群知识分布、地理邻近与社会邻近对集群知识传播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以往对集群企业知识传播的研究主要受马歇尔“产业空气”思想的影响,主要强调集群整体层面的地理、文化等因素,而忽视了集群企业的知识基础和集群知识分布这两个关键变量的作用(Amin &; Wilkinson,1999;Gertler,2003;Maskell &; Malmberg,1999;Storper,1995)。事实上,从认知的视角看来,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企业识别、吸收、整合与利用外部知识的认知过程(Daft &; Weick,1984;Porac &; Thomas,2002;Walsh,1995)。这意味着对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来说,要获得高的传播效率首先要满足知识分布的条件(即认知邻近)。本文对集群知识传播与知识分布的动态仿真实验表明,集群知识分布对于其中企业间的知识传播效率有着显着的影响,不同的知识分布会带来不同的集群知识传播效果。因此,对于集群来说,要促进内部的知识传播关键是要形成较好的知识分布,即高水平低异质的知识分布;对于集群企业来说,它的知识学习和知识获取效率取决于所在集群的知识分布,对那些具有相同知识基础的集群企业来说,在高水平低异质知识分布的集群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知识。由于单凭企业个体的力量通常无法改变集群整体的知识分布状况,集群知识分布对于集群企业来说更多是一个外生变量。对集群知识分布的调整必须依靠政府这样的外在作用者制定和推行相应的科技资源配置政策。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配置区域科技资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集群的知识分布水平,更要保证集群知识分布的较低异质性,而后者常常被忽视。

以往对集群知识传播的研究大多认识到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对集群知识传播的影响(Boschma,2005),但对于这一影响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却谈得不多(Martin &; Sunley,2003)。本研究将地理邻近表示为仿真集群中的主体密度、将社会邻近表示为仿真集群中主体的初始学习伙伴数,通过仿真实验发现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通过改变集群企业可以获得的学习伙伴数对集群知识分布和集群知识传播的关系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集群中主体的地理邻近程度(也就是仿真集群中主体密度)对集群中知识传播可能获得的均衡水平以及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社会邻近程度(也就是仿真集群中主体的初始学习伙伴数)则主要对集群的知识传播速度产生影响,对集群均衡水平和知识传播量的影响并不如地理邻近程度那样大。因为,由集群社会邻近不同带来初始的学习伙伴数差异随着仿真过程的推进将逐渐减小。这意味着集群中的企业数或企业密度,对于集群的知识传播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结合上一个研究发现,笔者认为集群要获得高的知识传播效率不仅要存在较高的水平和较低异质性的知识分布,还必须保证集群中有足够多的集群企业存在,即要达到较高的企业密度。对于集群知识传播来说地理邻近可能存在着一个边界点(criticalpoint),也就是说地理邻近(或集群的企业密度)有一个最低条件的要求,当集群中的企业密度达到这一要求时,认知邻近可以显着地促进知识在集群中的传播和流动,反之可能存在某些企业由于在地理上的不便而无法进行知识传播,即使集群企业间能够获得高度的认知邻近。因此,较高的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能够更好地促进集群企业对集群知识分布资源的利用,获得较高的知识传播效率和更快的知识传播速度。

此外,以往对集群知识传播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对时间维度的分析,本研究通过仿真发现从时间跨度来看无论是集群知识分布与知识传播的关系还是地理邻近与社会邻近的调节关系,在长期和短期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长期来看(step>300),各种知识分布类型和地理邻近与社会邻近程度对集群边际知识传播量的影响并不存在显着的差异;然而在短期来看(step<30),集群企业知识分布类型和地理邻近与社会邻近程度对集群边际知识传播量的影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意味着对于集群知识传播研究来说,我们所观察到的不同集群中的知识传播效率差异更可能是一种短期而非长期现象。尤其是在当前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集群知识分布和各类邻近性因素对其中企业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快速获取和吸收外部知识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集群企业知识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研究从认知视角对集群知识分布和企业知识学习的动态过程进行的仿真分析,抽离了一些现实因素,虽然确保了仿真分析的可操作性,但是和现实的集群知识传播过程相比仍然还是存在许多差异。事实上,在集群企业的知识传播过程中,除了地理邻近、社会邻近与认知邻近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因素,如企业的创业文化、企业战略以及内部整合与创造。因此,将这些因素纳入到仿真分析的模型中来是进一步研究要完成的工作。同时,本仿真研究中假设各企业主体之间对于各自知识水平具有完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这也是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行深化和拓展的。

第七节本章小结

本研究针对集群知识传播的动态演变特征,采用多主体仿真方法对集群知识分布、地理邻近以及社会邻近等因素与集群知识传播的关系分长期和短期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①集群知识分布对于知识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集群知识分布不仅影响集群企业在长期能够达到的收敛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集群企业在短期内的知识传播量。仿真研究发现,那些高水平低异质性的集群知识分布能够获得最佳的知识传播效果。

②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地理邻近性对集群知识分布与企业间知识传播的关系发挥调节作用。当企业之间的地理邻近性越强,集群知识分布对企业间知识传播的影响越大。而当地理邻近程度较弱,集群中将出现某些地理位置不利而被隔离的企业,这使得集群知识传播的长期收敛水平和知识传播量都受到不利的影响。

③集群中企业间的社会邻近性对集群知识分布与企业间知识传播的关系发挥着调节作用。当企业之间的社会邻近程度越强,集群知识分布对于企业间知识传播的影响就越大。而当社会邻近性较弱时,集群中的知识传播速度被减缓,集群知识传播的边际知识传播量将受到不利的影响,集群中的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获得集群知识传播系统中的知识。

④集群知识传播过程在短期和长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长期来看,仿真集群中的知识分布对于边际知识传播量并没有显着影响;绝大多数仿真集群在长期中都达到了知识分布的匀质化,即集群中的知识分布的低方差水平。但是,从短期来看,仿真集群中的知识分布对于知识传播过程有着重大影响,那些具有较高水平较低异质性知识分布的集群在知识传播的速度上将获得显着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