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16

第16章 三都澳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条件(3)

(二)产业结构落后

在全省9个地级市中,宁德市一产的比重最高,工业的比重最低(二产比重略高于南平市,居全省第二位)。显然,这也是造成宁德市人均GDP水平低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福建省的产业结构劣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竞争力水平要高于全国水平;宁德市的产业结构还要劣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竞争力则略高于全省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总的贡献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

(三)经济发展速度偏慢

近年来宁德市与福建省GDP增长速度的比较。显然,除了1996年和1997年以外,宁德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多数年份都要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如此下去,不仅不能弥补宁德市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反而会被其他地区越拉越远,而这一点在2002年也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根据2002年发表的统计公报,尽管宁德市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2001年增长14.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居全省第三位,但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重要指标的增幅位次上却有所下降。

(四)城市化进程相对迟缓

2001年宁德市城市化水平为15.4%,滞后于工业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1%,略高于莆田和泉州,在全省处第七位。不仅如此,近年来宁德的城市化进程增长缓慢,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市内的几个重要城区——如蕉城、福安、福鼎等都已经出现了空间拥挤的现象。如不及时解决,势必会拖累整个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宁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实还是相当低的。

这既从一方面提醒人们,在制定宁德市的发展规划时,决不能操之过急,脱离现实;但也从另一方面向人们预示,宁德市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

因为凡熟悉宁德市情况的人都知道,造成宁德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从某种角度讲,外部的制约因素要大于内部的制约因素。因此,一旦外部的情况发生了有利的变化,蓄积于内部的力量就会形成加快发展的态势,此时周边地区先行一步的压力就会转化成为促进宁德市的发展动力,即各种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很可能会造就一种后发优势,从而推动宁德市取得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效果。

二、宁德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地位

东南沿海是我国未来20年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轴线,宁德市恰好位于这条轴线的中点,这显然将为宁德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宁德市在这条海岸线上的经济地位如何呢?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同的经济地位将产生不同的产业关联和产业发展方向。

分别给出了2001年宁德市与东南沿海10个主要城市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比较。显而易见,目前宁德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这10个城市中最低的,因此人们也常常将其称为我国黄金海岸中的一条断裂带。而在其两边,则是我国两个最大的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以及四个经济发展极为活跃的地区——温州、台州、福州和厦门。不言而喻,这四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高度都是不尽相同的。

2001年东南沿海10个主要城市人均GDP比较以上信息有些什么意义呢?实际上,用产业联系的眼光看,曲线的形状可以说是极富寓意的。因为它形象地表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宁德与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关系和接受产业梯度转移的两个主要来源。

可以看出,在宁德的左侧,从上海开始,其经济发展水平一路而下,正好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中后期、工业化的中期和工业化的初期。显然,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各地区的产业转移关系也将以上海为始点,大致分成两个阶段。这意味着只要条件具备,则在今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提升和产业转移过程中,以温州、台州为代表的浙江经济圈将为宁德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动力。

目前,宁德与温州之间在工业、贸易、旅游、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经济联系已出现日益加强的势头。仅在2001年和2002年,宁德通过两次招商就与温州签订投资项目25个,协议投资20多亿元。例如,福鼎毗邻温州,是宁德“对接”温州的前沿。因此,福鼎专门划出73公顷土地,建设“温州工业园”,由温州客商进行开发和招商。温州的“巨一集团”、“特福隆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已开始将温州的制鞋等产业向宁德转移。与此同时,温州大量的民间资金也开始大量涌向宁德的房地产业,从而为宁德的城市发展增添了不少活力。

相比之下,在宁德的右侧,产业转移的情况将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可以看出,在厦门与福州之间,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好呈一个“J”字形,其中莆田处于该“J”字形的底部。因此,在福州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后产生的产业辐射效应中,有相当一部分将难以抵达宁德。换句话讲,对于宁德来说,其南面的经济辐射将主要来自于福州。当然,由于福州与宁德之间的梯度差较大,因此福州溢出的不少产业也能对宁德的发展产生有力的推动。

但是,宁德若要争取福州以南地区的产业转移,则必须努力创造出更多的有利条件。

通过计算温福宁三地的结构相关系数,可以考察目前三地之间的产业结构相关程度。计算结果表明,目前宁德与温州的产业结构相关程度较大,为0.4581;而与福州的相关系数较小,仅为0.2530。这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今后宁德与温州之间实行水平分工的可能性较大,而与福州之间实行垂直分工的可能性较大。

第五节 历史上制约宁德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前已述及,宁德经济发展相对较慢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这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形阻隔交通闭塞

宁德在全国沿海地区中具有独特的地貌,不仅多山地,少平原,森林茂密,而且山海直接相连,缺乏腹地。全部平原、山间盆谷、海边滩涂加起来其总和还不到全市面积的10%。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使工农业的发展严重缺少用地,而且使道路建造成本极高,道路通行十分困难,成为“闽道更比蜀道难”的典型代表。据统计,到1999年,全市公路总里程仅有4724.97km,平均每百平方千米为35.26km,其中国道只有2条计229.14km(104国道闽东段215.98km,316国道古田段13.16km),省道7条818.20km,县道25条1054.84km,乡道48条615.41km,村道285条1876.38km,专用公路131km;路面状况中,高速公路19.3km,仅占0.4%,二级公路257.56km,占5.5%,其余则均为二级公路以下。

交通不便,一方面严重阻隔了区内外的经济交流,使得闽东的农副特产如茶叶、龙眼、油柰等在收获季节不能及时地运出市外,并使得外来投资者“望路兴叹”;另一方面,也严重阻碍了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例如,在福温高速公路修通以前,从蕉城区出发,到市内任何一个县、市至少都要2小时,以至于沿海的优势无法完全发挥。

二、福建省政府注意力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福建省的发展战略中,宁德市却始终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例如,尽管福建省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又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再次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但实施的结果,宁德却总是被有意无意地搁在了一边。最为典型的是,直到不久前,在福建省的发展规划中,还是要把明明占有福建省三分之一海岸线和海域面积的宁德市与其他三个不靠海的地级市——南平、三明、龙岩——一起划为“山区”,而把其他五个靠海的地级市统称为“沿海地区”,并在全省重大产业的布局中全然不摆上宁德的位置。

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福建省的这种做法也可能并非全无道理。但是,毋庸讳言,这种做法对宁德经济发展的影响确是十分显着的。例如,由于关注程度不同,福建省对九个地级市的基本建设投资安排就有很大的差别。据统计,福建省2000年和2001年对各地级市的基本建设投资额,宁德市是最低的,而且与其他城市的差距颇大。

三、落后文化体制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日益感受到,地方文化对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潜移默化影响。例如,有关研究表明,浙江温州和台州一带之所以经济十分活跃,很大程度上与当地所崇尚的浓厚的商业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息息相关。

而据有关人士介绍,这些精神在宁德恰恰十分薄弱。

从现状看,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在宁德都十分盛行。仅在蕉城区周围,庙宇和教堂的密集程度,就几乎到了国内所罕见的水平。历史上,道教是南方百姓的本生文化之一,佛教虽是外来文化,但在中国传播几百年之后,它对南方社会的影响之深,已使其几乎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本质上,佛、道二教都属于消极应世的文化,讲求随遇而安,满足于现实生活,无心改造世界,因而其过度传播,不可避免地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宁德,“有钱捐庙,无心向学”的事例就比比皆是。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