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20

第20章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发展战略(4)

(三)建设成为福建省新兴的临海重工业基地

三都澳海岸带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区位优势条件以外,还拥有较丰富的淡水资源,以及一定的滨海平原及丰富的浅海滩涂可供开发成为工业用地,可以满足大规模发展各类临海工业的需求,港口、区位、供水、用地有机结合的充分条件为其他海湾地区所不多见,为发展大进大出的临海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临海工业在三都澳海岸带发展潜力很大,工业门类选择的备选性很广,尤其有利于发展钢铁、电力、船舶修造、机电等大型重工业和出口贸易加工工业。因此,在今后发展中要优先注重开发建设重大临海工业项目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启动,促进三都澳海岸带大跨步地建设成福建省重要的临海重工业基地。

(四)建设成为宁德市区域经济中心和新兴产业繁荣带

目前,三都澳海岸带产业基础较薄弱、行业分散、规模小,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凝聚力低,难以形成经济规模效益和综合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以蕉城、福安、霞浦三县市城区为典型的地区经济已取得一定发展,随着三都澳海岸带的扩大开放开发,将涌现一批新兴的产业驻足落户三都澳海岸带。要在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加快新兴产业建立,壮大产业经济实力,确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临海重工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相对超前发展的区域产业体系,通过环三都澳海岸带交通网络基础设施衔接,整合优化蕉城、福安、霞浦产业布局,形成三都澳海岸带经济结构体系和环三都澳城镇群(环三都澳海湾型城市)体系,最终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经济发达、内外沟通的产业集聚带,并凸现几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带动环三都澳海岸带形成宁德市的区域经济中心。

二、三都澳海岸带开发的战略目标

坚持三都澳海岸带总体开发方向,通过以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导选择,以重大项目建设作启动,加强区域国土资源开发整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实现上述提出的新兴经济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功能、国际性深水港的中转功能、福建临海工业的基地功能、宁德市经济的中心功能。通过这几个互相关联的区域经济发展功能链,使未来的三都澳海岸带在全国性和全省性的区域分工中占据应有地位,尤其是作为国家大型深水港口、全省电力能源基地、福建石化工业基地、冶金基地、临海工业基地、海洋产业基地等突出地位;促使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大幅增长,到2020年三都澳海岸带总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接近或达到我国沿海百万级人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先进水平。

三、三都澳海岸带基本任务

(一)立足资源优势,加强深水港湾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配置

1.港湾资源方面

三都澳海岸带水域总面积约714km,岸线总长574km,其中深水域(10m以下)170km,可开发的深水岸线约73km,是三都澳海岸带最大宗、最宝贵的资源财富。要加快港湾资源开发,务必遵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开发原则,做好岸线利用和港口布局规划,处理好港口建设和保护的关系,使港湾资源得到最为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城澳港、漳湾港、三都澳港、赛岐港、溪南港,东冲港,依码头性质分为国际中转港、石油港、工业港、货运港和其他性质港区。近中期,要加快建设完善赛岐、下白石、漳湾等港区,加快建设城澳深水大港,建设泊位从1~30万吨(远期50万吨)码头泊位若干个,并加强运输船队建设,大力发展远洋运输;远期要把三都澳建成一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疏港便捷、内外相通的大型港口群体。

2.海洋资源方面

三都澳海岸带海域广阔而且海洋物产丰富,海洋有“半壁河山”之重要地位,应着手做好大规模开发海洋的先行工作,以迎接21世纪海洋经济时代。主要是大力开发利用海洋渔场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捕养结合。在加强浅海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发展远洋运输船队,要发展海洋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充分利用海洋物产,如海盐、贝、藻、鱼、蛎等,大力发展海洋食品、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物产综合开发利用。要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不可盲目发展会造成海洋生态环境严重破环的不加“三废”处理的工业项目和建设项目。

3.水资源方面

三都澳海岸带水资源较为丰富,能满足大部分地区发展工业用水,为省内其他海湾区域不可多得的优势条件。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综合发挥水利、水电、水运作用,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用水及缓和能源、交通紧张局面。水源工程建设方面,要有步骤地开发霍童溪流域、七都溪流域、交溪流域等,有序兴建大型蓄水工程;对规划区核心区的经济发展,要建设一批水厂并要考虑长远的“北水南调”的趋势;适时做好霍童溪、杯溪、罗汉溪等引水工程,满足大工业及缺水区发展工业的用水需求;水能资源方面近期重点开发穆阳溪流域、七都溪流域的水电资源,中远期考虑开发霍童溪流域、交溪流域的水电资源,要利用该地区多处有利的地形和水系、配合今后大型火电厂的发展。

4.矿产资源方面

主要是对占优势的非金属矿产加快开发和利用,以开发储量大、分布广、品位高、开采经济的花岗岩、高岭、石英沙、紫沙陶土、叶腊石等为主,发展多品种、大批量、高质量、高附加值、多创汇的建材工业,并利用该地区深水岸线优势建立宁德市建材中转基地。

5.旅游资源方面

三都澳海岸带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景点构成联系强,发展旅游业潜力大。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构建大旅游经济“软”“硬”环境,划定旅游景点区和旅游路线,逐步升格旅游业,使之成为今后发展重点产业之一。近期重点建设青山岛景点、下浒海滨浴场、渡假村等旅游点及其旅游服务,并开辟省内外多条旅游路线;中远期规划全方位开发建设旅游业,使三都澳海岸带成为福建省重点旅游区之一。

6.土地、气候及其物产资源方面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保护和稳定耕地为目标,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避免滥开滥用。随着经济发展,人增地减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要积极利用海湾众多的滩涂资源,在不影响回淤的情况下,开展人工造地,尽量做到“用一造一”,稳定耕地总量。三都澳海岸带区域还拥有各种小气候,宜于发挥中亚热带气候优势,发展经济作物和名、优、新、特水果。对该地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农副产品要提高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要“种、养、加”相结合,加大力量开发闻名遐尔的茶叶、食用菌、水果、水产等,增加创汇出口。

(二)合理布局产业,形成产业集群

三都澳海岸带产业基本现状是:虽有长足的发展,但产业基础仍较薄弱,产业结构及其布局有待优化,产业经济总量小,自我推进能力有限。今后三都澳海岸带产业发展应具有质和量的大长进,必须综合本身固有优势和外部有利环境机遇,积极利用区内外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双向资金,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的原则,走最适合该地区区情和发展需要的“高起点、跳跃式”的发展新路子,逐步做到“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以利用外部投资的增量带动现有产业的存量,促使产业结构超常规的转换升级。主要应表现在利用港口开发优势,吸收国内外原材料和资金、技术,发展钢铁冶金、石油化工、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奠定和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头和后劲,同时形成不同地域的比较优势的生产综合体、重点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带,全面振兴三都澳海岸带经济。

确立以创汇农业为基础,以临海大工业为主体,新兴的第三产业相对超常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产业发展方向是首先建立起临海型大工业,努力使该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中转、临海工业、商贸、旅游以及海洋开发等产业先进发达的地区。

在实现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上分两步走。第一步以项目带动开发,首先建立临海工业区,选择大进大出的基础产业,建立新兴的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支柱产业。以第二产业为发展重点来带动基础经济的飞跃。

第二步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下游加工产业、海运业、海洋产业、高科技产业、金融、贸易及其相适应的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及其布局要摆脱区域经济小而全的单一思维,要从内外封闭的均衡化发展思路转到外向的、开放的非均衡化发展思路,即要从区域实际出发,选择最有利于三都澳海岸带经济实力增长和发展后劲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搞好项目的布局,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体系和区域分工格局。三都澳海岸带重点产业选择为冶金工业、炼油及石油化工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食品加工业、建材工业、机电工业、创汇农业、轻工纺织工业、船舶工业、旅游业等。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要因时因地作不同侧重;产业发展布局要以宁德中心城市为依托,要以东侨开发区、闽东工业园区、湾坞—下白石为重点,以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和环三都澳滨海大道为轴线,沿城澳—飞鸾—铁基湾—东侨—蕉城—漳湾—七都,福安—赛岐—甘棠—下白石—湾坞,霞浦—盐田—溪南—东冲半岛等滨海平原展开,促使三都澳海岸带原有分散的城镇优化整合成环三都澳海湾型城镇群。

(三)加快三都澳疏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

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是三都澳海岸带经济落后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因此,三都澳海岸带的基础设施必须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好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建立临海工业和开发港湾资源,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以高速公路、铁路、海上交通、机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发展高效、敏捷、.通的通讯网络和信息综合交换网络;能源工业要大力开发山区水电和发展临海型火电相结合的电力工业结构,建成华东电力工业基地之一;同时大力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重点供水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特别加强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做到合理布局、配套完善,通过政策引路加快发展。重点是交通运输业,建设温福铁路、宁德到江西高速公路、大吨位码头泊位及其疏港道路等建设项目,打通环三都澳滨海大通道,开拓扩大出海口,并要通过支线项目建设形成高效.通的环三都澳铁路和公路路网和港口体系。还要大胆规划论证建设三都岛跨海大桥的可行性方案,最终把三都澳海岸带最终建成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先进、路网合理、内外相通的国际中转大港。

(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和城镇体系格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三都澳海岸带经济结构的总体构想是“一条轴线、三个综合发展区、五个中心发展带”,实现“以点连线带面”的区域经济格局推进策略。规划考虑按漳湾—蕉城组团,飞鸾—城澳组团,赛岐—甘棠—下白石组团、盐田—溪南组团和霞浦城关—长春—下浒组团等布局建设。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将出现环澳沿轴分布的四级城镇格局,即以宁德为中心城市,以福安、福鼎为次一级中心城市,以漳湾、飞鸾、城澳、溪南、三都等为卫星城镇和以它们为纽带连接其他广大乡镇和农村所构成的三都澳海岸带城镇体系和城乡网络。要注意发挥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镇体系发育,使区域城镇从联系松散的农业型为主的小城镇群体逐步转变成为关联紧密、分工明确的以港口和临海工业型为主的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环三都澳海湾型城镇群(或环三都澳海湾型城市)。

(五)进一步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资金投向战略转移,特别是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香港回归和闽台经贸合作的时空机遇的到来,将十分有利于该地区利用优越的港湾资源、特殊的政策优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广泛吸引外资、侨资和港、澳、台资,兴办“三资”企业,确立三都澳海岸带作为我省沿海对外开放前沿阵地和闽台合作窗口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六)切实协调好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的关系,搞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要用生态经济的观点来指导三都澳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好土地、自然水、森林、旅游等自然资源,以完善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有效地加强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有效地控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加快发展绿化造林,重视对交溪、霍童溪、七都溪等河流开发利用与综合治理的工作。使各流域的水能、航运的开发与流域治理密切地结合起来,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城市和主要开发区,要根据环境容量和城市性质进行环境功能划定,重点防治水污染,要合理配置工业,严格排放标准,综合防治“三废”,积极有效地处理好工业项目建设与港湾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在区域内应大力宣传建设生态城镇和乡村,保持三都澳海岸带山青水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使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