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28

第28章 建设三都澳海岸带临海工业基地(2)

Ⅱ区(临近Ⅰ区):黏土及淤泥质土,承载力低;卵石层厚度达11.25m,承载力高;残积粘性土,承载力标准值fk=240kPa;全风化一强风化花岗岩,承载力标准值达300kPa以上。

Ⅲ区(丘陵):碎石素填土、耕植土层厚度既含泥卵石层厚2.2m,承载力高;中砂及残积土,承载力标准值fk=150~240kPa,该上层受地下水作用后强度较弱;全强风化凝灰熔岩,承载力高。

综上所述,整个溪南地区无滑坡、崩塌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上层有软土,不宜作为持力层,含泥砾卵石层及中等微风密友熔岩是理想的桩基持力层。溪南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好,适于建设大型工业企业。

(二)土地资源

霞浦县地处三部复的北部和东面,三都澳内水域有二分之一在霞浦县境内,其中可围垦开发的浅海滩涂约18000公顷。这些浅海滩涂属国家所有,标高在0~4m间(黄海、高程,下同)均可围垦作为工业企业用地。浅海滩涂中绝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围垦占用上述土地,具有不占良田、不搬迁村民、不影响农民生产等优点,且征地费用低廉,是较好的工业用地。

(三)交通条件

1.铁路、公路运输

温福线在宁德市经过宁德、赛岐、盐田、霞浦、福鼎等地。宁德市规划修建盐田—溪南—长腰的铁路专用线,在盐田站和温福线接轨,为溪南钢铁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公路运输

地区规划建设环澳公路网体系,打通陆岛运道,为岸线开发创造疏港交通条件,其中建设盐田—溪南—长腰岛连接线,道路标准为普二级,在盐田接通汽专线。

(四)供水

1.资源量

霞浦县地处太姥山脉东南麓,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东亚季风和夏秋风带来大量太平洋水汽为霞浦县降水的主要汽水来源、霞浦县水资源由降水补给,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200mm至1900mm之间,由西北、东北部山区向东南沿海递减。全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90.60mm,年降水总量为22.204亿立方米。境内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2.5156亿立方米。

入境水资源来自境外汇入的河流茜洋溪、杯溪和七都溪,多年平均年入境水资源量为5.6269亿立方米。

霞浦县多年平均及不同保证率水资源总量。

2.地表水源

杯溪为霞浦县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霞浦县柏洋境内,由北往南流经王离店。至盐田入海。干流全长45km,流域面积约285.2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9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29m3/s。上游建有东岭溪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约42立方米。该水库作用为引杯溪水入邻流域罗汉溪上游的溪西水库,年引水3400万立方米。

罗汉溪为县内第二大河流,主流发源于柏洋上勃头村,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径江边,桥头至后港入海。主干流长38km,总流域面积约206.4k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6.75m3/s。在上游建有溪西水库,总库容396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53k立方米。

七都溪发源于福鼎县,流经牙城,在牙城凤阳入海。主干流长58km,总流域面积约334k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3.38km3/s。县境内流域面积约88.3k立方米,干流长18.5km。

茜洋溪发源于拓荣县,流径霞浦县西坪、柏洋入福安市,最后在福安赛歧入海。霞浦县境内控制流域面积223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5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8.21m3/s。在霞浦县境内尚未开发利用。规划在柏洋乡建前洋浪潮头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300万立方米。

水库下游兴建装机容量为1万千瓦电站。

3.地下水资源

霞浦县地下水资源蕴载量为9960万立方米,其存在形式有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两个类型。基岩裂隙水蕴藏量为7747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和半岛岛屿,分布面积1400km,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94%,水文地质条件较差,不易开采。松散岩类孔隙水蕴藏量为212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罗汉溪,七都溪入海口一带的河口平原孔隙承压水,另外在溪南等滨海山间洼地和小平原,存在着孔隙潜水。这类地下水分布面积虽小,但富水性均匀,含水量埋存浅,适宜建井取水。据地质勘探部门资料,溪南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可作为大型工业基地的部分补充水。但目前尚无详勘资料,地下水的利用将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进行。

4.水源水质

杯溪地表水水质分析资料见表38。霞浦县城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

5.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程度

根据当地水利部门资料,用水现状以1990年为例,全年用水量。

现状水平年用水总量221342.39万立方米,占霞浦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8.1425亿立方米的11.8%左右,未被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仍有16亿立方米左右,修建相应的水利工程则可以为工农业提供大量用水。

(五)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溪南镇附近尚无大中型工业污染源,镇上以农业为主,人口密度小,主要污染源为村民炉灶,而燃料类型又多为林木、山草类,很少用矿物燃料,污染源单一,成分简单,无有害物存在,因此大气质量基本未受到污染,环境质量将更优于霞浦县城。

霞浦县设置环境监测站对县城布设三个常规监测点,但在溪南镇尚未有常规监测资料。本报告列出霞浦县三个测点的有关监测数据。供判别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时参考。

以上结果说明,该地区空气环境质量是良好的,而溪南区域尚没有工业布局,大气环境质量将较市区有更多的环境容量。

(六)评价

1.溪南可建设15~20万吨级码头及相应的航道条件,铁路公路交通方便,为主要钢铁企业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及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有利条件。

2.溪南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建设大型港口条件优越,铁路、公路运输方便,水资源充足,环保条件优良,地质条件好,无拆迁工程量,供电有保证(大唐电厂在福安湾坞已动工建设360万千瓦火电厂)。在此建设大型钢铁厂是可行的。

3.环境容量可以符合钢铁项目的需要,但在项目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环保设施的投入,做到达标排放。

第二节 日本发展临海钢铁产业的成功经验

我国正处于从一个钢铁生产大国提升为钢铁生产强国的重要时期,三都澳海岸带钢铁产业发展要在国际国内座标系中找准位置和把握战略机遇,就离不开国际国内关于钢铁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客观规律,这方面借鉴日本发展钢铁产业的经验,对我们正确判断建设三都澳海岸带钢铁产业形势,少走弯路是有帮助的。

众所周知,日本国土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3%,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矿产资源很贫乏。钢铁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几乎全部进口,其中铁矿石的对外依赖程度接近100%,炼焦煤的对外依赖程度超过90%,锰矿石、莹石等辅助原料对外依赖度为100%。原材料、燃料输入地区遍及全世界。铁矿石的海上平均运输距离1963年为9445千米,1970年为111685千米,1975年为11516千米;相比之下,同期美国铁矿石的海上平均运输距离分别为4000千米、4148千米和4876千米。日本海上平均运输距离是美国的2倍多,运输成本也相应比美国高得多。日本在资源方面并不占优势,却得以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钢铁生产的中心,原因何在呢?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钢铁企业布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靠近原料、燃料基地,以便就近取材,降低成本。日本第一个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八幡厂就建立在北九州煤矿附近;釜石钢铁厂则直接建在铁矿石产地——釜石铁矿附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高速发展,钢铁消费量日益增多。由于国内原料和燃料日益缺乏,需要从海外大量进口,因此为了能够大幅度降低运费和成本,促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即下决心调整钢铁产业的布局,将新的大型钢铁企业全部建在海上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太平洋沿岸——主要集中在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州这五大工业区,如所示。由于这个决定,到1978年,据日本通产省的统计,当时日本的钢铁联合企业便已经全部建在了沿海;38个A类专业大厂(员工数在1000人以上)中,有32个建在沿海,占89.4%;56个B类厂(员工数在500~999人之间)中,沿海率为67.2%。由表42可以看出,经过这样调整,日本钢铁企业的临海率远远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从而为日本钢铁产业获得国际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采用临海型大型钢铁企业布局的主要特点是:

(一)接近消费区

战后日本建立的21个钢铁联合企业中,有19个企业、99.7%的生产能力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带状地区,而这些地区同时也是日本工业最集中、钢铁消费量最大、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例如,根据统计,1976年,这五大工业区占占全国钢铁工业产值的85.3%,钢铁消费量的83.9%。由此可见,日本最大的钢铁生产区也就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区。不言而喻,作为一个每年消耗7.8千万吨钢铁的工业化国家,钢铁厂接近消费地区,不仅可以大大减少运输费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钢铁企业的发展。

(二)便于原料、燃料、产品的运输

如前所述,日本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燃料几乎全部依靠从国外长距离进口,因此运输量特别巨大。例如,1976年,日本钢铁工业消耗的原料、燃料共达3亿吨,再加上产品外运量,运输量总计高达4亿吨多。因此如何节省运输费用,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便具有重大意义。

日本海岸线长达30000千米,沿岸曲折,深水岸线较多,建港条件良好。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把大型钢铁企业建在能够停靠巨型船舶的港口边上,原料与燃料的运费便能大大降低。因为船舶越大,运费越省。例如,可以看出,当专用油轮的吨位从2.1万吨提高到47.7万吨后,运费指数几乎下降了2/3。

(三)接近水源

据统计,日本钢铁工业用水量占全部工业用水量的28.7%,占全部工业淡水用量的25.7%,仅次于化学工业,居各类产业的第二位。钢铁工业的海水用量则占整个工业海水用量的36.5%,居第一位。

日本将大型钢铁厂建立在沿海有助于解决工业用水问题。第一,日本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都建在海岸的河口附近,可贮存更多的淡水;第二,在河口及河流下游,有利于对河流进行阶梯式开发,建设水库,保证大钢铁厂四季的供水平衡;第三,沿岸建设大厂便于利用大量海水作间接冷却水,降低淡水用量。

(四)便于解决能源

日本钢铁工业耗能占全部工业耗能的38%,居第一位。例如:1975年耗油900万千升;1974年耗电718亿度,占全部工业用电的32.2%。

将大型钢铁厂建在沿海,也有助于解决能源供应问题。一方面,在沿海五大工业区冶炼的石油量占全国的88.8%,因而可由炼油厂直接向钢铁厂供应重油;另一方面,该地区还集中了全国77%左右的火电站,所以用电非常方便。

(五)规模效益显着

日本的实践证明,建大厂比建小厂的单位设备投资省,产品成本低,劳动效率高。年产1200万吨的钢铁厂比年产500~800万吨的钢铁厂在吨钢设备投资上节省10%~15%,产品成本降低5%~10%。而年产500~800万吨的钢铁厂又比年产250万吨的钢铁厂在吨钢设备投资上节省5%~10%,产品成本降低20%~25%。

总之,通过采取建立临海型大型钢铁企业的办法,日本钢铁工业大大改善了由于资源匮乏、运输成本高所造成的种种不利因素,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日本的这种成功经验也引起了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重视,纷纷学习和仿效。例如,韩国的浦项制铁、意大利的塔兰托钢铁厂、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厂以及中国的宝钢等都是在借鉴日本经验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

二、注重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战后日本钢铁发展初期,由于设备落后,原料昂贵,导致产品的成本很高。例如,1950年,日本棒材的离岸价格为77美元/吨,而当时的德国(以下简称德国)为57美元/吨,法国为59美元/吨。由于日本的钢铁产品价格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丝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