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34

第34章 做大做强做优区域中心城市(4)

第三,通过生态廊道的构建提高上述基质及自然斑块的联系,包括四条主廊道和若干条次级廊道。四条主廊道除前文的一条山体廊道、一条湿地生物廊道外,新构建两条廊道分别是从金涵水库绕碧山到东湖塘流入海湾的河流廊道和从西陂塘穿过山谷到漳湾入海的绿色生态廊道。次级廊道体系主要为主廊道延伸出的次级河流系统组成。控制104国道、高速公路对自然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阻断。

最后,控制、保护四条主廊道交叉形成的生态节点,维护东湖塘和西陂塘入海口的生态环境,提高深入城区的东湖塘口的生态质量,对104国道和高速公路与自然生态廊道的节点加以控制和绿化建设。

五、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影响城市用地适宜性的因素包括地区的地形地貌、工程水文地质、生态保护、城市用地现状以及特殊用地的限制等。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因子具体有地面高程、坡度、地基承载力、地震烈度、地下水位、水腐蚀状况、生态空间保护、城市用地现状及特殊用地。对评价因子进行分类,不同评价因子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方向的城市用地适宜性和发展容量。

(一)坡度与高程分析

综合考虑坡度和高程的因素,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得出用地潜力以及可供围垦的滩涂用地(铁基湾26km左右,漳湾钢铁项目13km左右),对宁德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潜力评价。

(二)限制因素分析

城市建设用地方向还受城市用地现状、地形地貌、生态空间保护等因素限制。

(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定量评价地基承载力、地震烈度、地下水位以及地下水与海水腐蚀状况。评价以城区和东侨开发区为核心,分为西北至金涵(WN)、北至七都镇与西陂塘(N)、东北至漳湾(EN)、东至城区沿海和三都方向(E)、东南至飞鸾与铁基湾(ES)五个方向,向南向西被高山所阻,是不可建设用地。根据评价因子的优、良、中、差四级,分别打分为5,4,3,因子评级打分标准。

根据得分矩阵,假定各因子的权重均为1,加权得到各发展方向的总分,低于8,8~12,13~16,16以上分别为不可建设用地,工程适宜Ⅱ2,工程适宜Ⅰ1,适宜用地四级。

宁德市山区包括中低山、丘陵,基岩广泛,地基承载力1000~4000kPa,仅低丘、台地平缓处有较厚的残积层,如漳湾岩性有黏土、粉砂黏土,承载力一般180~475kPa;该区仅飞鸾断层分布较密,蚀变强烈,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崩塌、水土流失为主,地下水水量贫乏,一般不具腐蚀性。

冲洪积平原分布于宁德城关、金涵、七都等,上部为中—薄层冲洪积物,下部为残积土或风化岩石,土体主要包括碎石土、砂性土、黏土,土体承载力平均在160~550kPa之间。地下水一般埋深0.5~2.2m,基本不具腐蚀性。

海积平原分布在东湖塘、南埕、西陂塘等地,均为围垦而成,高程0.3~3.5m,第四系沉积较厚,一般15m以上,岩性为淤泥、淤泥质土,承载力40~60kPa,主要在西陂塘平原东侧和南埕、漳湾平原边部及三都平原等地;另外,南埕和漳湾平原边部距陆地较远地区,岩土组合复杂,厚度大,承载力80~2000kPa,空间差异大;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有腐蚀性,地基土软,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是本区的主要地质问题。

滩涂、海湾主要分布在飞鸾湾、漳湾、七都湾、下白石等地,地势平坦开阔,标高0.5~2.0m,第四系沉积物覆盖厚,厚度一般在2.15~60.4m,地层复杂,地质情况与海积平原类似;海水、地下水具有腐蚀性。宁德市地震烈度为Ⅵ度,建筑用地类型除海滩、海域为Ⅲ类外,其余均为Ⅰ或Ⅱ类。

根据上述宁德工程地质条件对五个方向的评价指标定量评级打分。结果是,金涵水库和七都西陂塘平原的城市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漳湾和飞鸾滩涂广布,工程地质条件其次,城区东部沿海最差。

(四)评价结果

综合上述各部分评价结果,宁德市适宜性建设用地的发展容量分别为:

金涵水库南部约有2.4km,三都岛西北有1.1km,向北在西陂塘和七都镇附近包括13.7km,漳湾地区除已经圈地约13.2km的钢铁项目和需保护的生态空间外,还有约21.6km,跨东湖塘东侨开发区面积约有8.7km,铁基湾有滩涂面积约26.1km。

六、城市开敞空间系统

(一)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分析

城市开敞空间作为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媒介,是城市环境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通道。宁德市区依山傍海,溪流穿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常绿林地大面积分布,绿化广场、小游园及街头绿地散落点布,形成了以山、海、溪、林为特色的城市自然开敞空间体系。但城市开敞空间数量少,质量和等级低,体系不够完善。

(二)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构建

根据宁德城区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调整目前宁德城市开敞空间的组织结构及功能,构建与周边山海自然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城市开敞空间整体格局。

宏观上,城市北部和西部的山体空间作为宁德常绿林地的发育地,是宁德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地。利用基本呈东南—西北走向穿越城区的大金溪,楔入城市内部的266公顷东湖塘,漳湾钢铁项目与东侨开发区之间滩涂保护的狭长空间以及西陂塘地带,建立与夏季主导风走向相同的山水绿化开敞空间通道,由河流、水面、滩涂湿地和山体共同组成,沟通市区北部、西部、中部山地和东部海湾,分隔城市建设区,加强环境空间的开敞性,增加城市环境容量。

在城市建设区,由碧山及其东北向连续山脉、南漈山公园、继光公园、金蛇头公园、塔山等森林公园体系和河流体系统一联系成为宁德开敞空间体系的骨架,并利用上述山水绿化通道沟通与周边山体和水体的联系;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带宽度,利用道路绿化带连接城区和各功能组团的公园林地体系、绿化广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将遍布主城区和各功能组团的成片绿化联系成为覆盖全市的完整系统。这样,形成宁德市“山环水绕,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宜人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七、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综合考虑景观生态结构营造和城市用地评价的结果以及创建宜人的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金涵水库南部需要采取一定安全措施,方可作为建设用地。向东至沿海方向的沿海滩涂不宜作建设用地。三都岛是重要的风景区和军事驻地,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兴建,从现城区至漳湾一带部分地区可采取工程措施作为建设用地。向北在西陂塘和七都镇附近为海积平原,也是近期城市用地发展的适宜方向;飞鸾镇铁基湾可作为宁德远景发展的适宜方向。概括起来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东拓面海,北展南移”,漳湾、西陂塘、铁基湾将是城市新区的位置所在。

第五节 理想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和空间投影,宁德由中小城市发展为大城市,成为地区性中心城市、海港城市、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重工业基地,必然要求拓展现有城市空间,构建与其性质和功能相适应的理想城市空间结构,即“一核两翼、四轴五点”式城市空间结构。

三都澳优良的海湾,沿海高速通道的形成,临海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个栩栩如生的现代化大型生态海港城市正向我们走来。那么,未来宁德的理想城市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一、终极状态:三都澳海岸带海湾城市走廊

大都市区、城市群、都市连绵带等都是新型城市地域区域演化的主流方向。三都澳是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环三都澳城市走廊将是本区城市发展的终极状态。在区域城镇体系的演化中,将经历如下两个过程。

(一)从游离分散到群体组合

目前,三都澳海岸带虽然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城镇十多个,但是城镇之间联系松散。虽然分布有宁德(蕉城区)、福安、福鼎和霞浦“四小虎”,但其规模都偏小,职能趋同,海港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空间聚合效应很不明显。

三都澳海岸带建港条件优越,开发海港,通过整合资源,功能协作,让游离分散的城镇以群体的姿态参与全球化竞争是宁德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海港城市的发展,具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单港口向组合港,个体城市向城市群发展演化的趋势。就三都澳海岸带而言,在近期,城市将随各个港区的布局呈多点共生的态势。三都澳海岸带可建设深水港的岸线分散于城澳、漳湾、白马门、三都岛、溪南、东冲等地,伴随各港口的开发,城镇将呈现组团增长的空间特征;在远期,组团分散的城镇将为众多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海港城市群所取替。组建大型组合港已经成为当今海港发展的主流,世界着名大港几乎都是由众多相邻港口构筑成的大型组合港,三都澳海岸带各海港的配套协作度要求进一步提高,形成环海湾组合港,进而带动三都澳海湾城市群的形成。

(二)从分散组团到城市走廊

三都澳海岸带城市空间具有轴向扩展的可能,最终将形成海湾城市走廊。

首先,宁德城市空间在内生的空间扩展推力作用下,沿104国道和宁德路呈现触角延伸的态势,表明其空间增长已经进入“触角延伸”的阶段。其次,三都澳海岸带海港群的开发将形成若干港城互动的组团,加之山海相夹的地形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限制,城市建设不可能无限扩展,将逐步形成分散组团空间模式,进入轴向扩展的第二阶段。第三,同三高速公路、104国道、福温铁路、海滨大道等快速通道网的建设,使原先分散的组团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此外,一些新的“居住—工业”体也将沿快速通道生长。于是,一个由原先港口群带动的城镇组团和新生长的“居住—工业”体共同构成的,沿快速通道布局的“串珠”式城市走廊得以出现。

三都澳海岸带以快速通道网为轴线,依托现有城镇基础和海港条件,形成以宁德市区为核心城市,福安、霞浦城区为次级中心,三都岛、城澳、飞鸾、漳湾、下白石、湾坞、溪南、下浒为重要专业职能组团,以及七都、八都、溪尾、盐田、鉴江、长春、沙江、北壁等小城镇共同构成的海湾城市走廊。

其中,三大中心城市与邻近港区相互作用,形成的港城聚合体,即宁德—漳湾—城澳、福安—赛甘—湾下、霞浦—溪南为城市走廊的重点发展空间。

二、动力之源:地区中心与生态港城

随着宁德市中心城市确立,同三高速公路和福温铁路等沿海快速通道网的建设,宁德工业园、漳湾钢铁基地启动,城澳港的建设以及三都岛旅游开发等一系列新机遇的到来,宁德市空间拓展将产生新的需求和指向。

(一)从海滨城市到海港城市

长期以来,宁德虽然坐拥良港,但并不具有海港城市的功能和空间特征。港口作为小型中转商港,产业衍生性弱,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偏安一隅,仅能称作一个中小型海滨城市。深水港的建设,临海工业的上马,商业港具有向工业港和综合性大港演变的趋势,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带动将大大增强。城市规模大幅度扩张,需要拓展新的功能空间,包括新港区、临港工业基地、出口贸易加工区、配套生活区以及商贸服务区。港与城在功能和空间上关联度进一步加强,将实现由海滨城市向海港城市的转型。

(二)从行政中心到地区中心城市

如前所述,宁德作为地区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地位并不突出。为了建设宁德中心城市,宁德必须提升经济地位,利用业已打开的交通瓶颈,相对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依托海港优势,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因此,工业用地的布局及其与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协调是宁德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的重要内容。

(三)从原生山海城市到生态园林城市

宁德坐山拥海,原生的自然环境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今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的推进,环境和生态的危机可能凸现。为此必须在城市发展控制容量和适宜用地发展方向内进行城市空间构建,建设用地中保留适当的绿色开敞空间,营造生态园林城市。

三、发展模式:节点生长与集聚效应

(一)节点生长:高速公路时代的城市

交通方式的变革总会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更迭。进入高速公路时代,交通干线的交汇处,往往成为城市空间拓展的生长点。因此,宁德市区同三高速互通口附近区域,包括漳湾、西陂塘(宁德工业园)、东侨、飞鸾—铁基湾一带将成为宁德中心城市优先拓展的空间。

(二)集中紧凑:工业化时代的城市

宁德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的带动。重工业和制造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快速交通和大运量交通体系的倚赖性强。

集中紧凑模式,作为基础设施投入最为经济,启动快、集聚效应明显的城市形态,切合宁德经济实力较弱、城市发展规模较小的状况,是一个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