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41

第41章 三都澳海岸带农业资源及其评价(3)

在海产品养殖方面,本区养殖牡蛎、溢蛏、花蛤、海带、紫菜等历史悠久,“沙江牡蛎”、“二都泥蚶”久负胜名,供不应求。近年来,本区积极发挥这一优势,扩大养殖面积,推广养殖新技术,主攻单产,不断发展新品种增加养殖。1992年宁德市海带、紫菜等藻类总产量达63241吨,集中在东吴洋一带;蚶、牡蛎、溢蛏、花蛤、贻贝等贝类总产量为13981吨,集中在漳湾、湾坞、沙江、盐田一带;对虾产量1552吨,集中在漳湾一带;网箱养鱼14890吨,集中在官井洋一带。由于积极推广虾蛏、虾蛤、虾蚶、虾蟹混养以及海带、贻贝的套养,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并顺利完成东方对虾及中华绒毛蟹增值放流,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珍稀名特优水产品如大黄鱼、石斑鱼、真鲷、鲈鱼、鲵鱼等品种开发养殖方面已初见端倪。在引进品种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工作,如美国红鱼、罗旋藻、台湾鲍鱼等品种正在进行养殖试验,有待进一步推广。

在海洋捕捞方面,海捕作业区集中在60m等深浅以内海区,由于超载捕捞以及曾经一度不科学作业,违反了海洋鱼类资源发展规律,致使鱼类质量下降,许多经济鱼类资源频临枯竭。目前,浅海区特别是沿岸海区和水深60m内的近海区,除中上层鱼类,底层鱼虾以及头足类品种尚有开发的潜力外,主要的捕捞品种如大黄鱼、带鱼、墨鱼等,已形不成渔汛,而60m等深线以外的海区基本未开发利用,潜力相当大。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本区逐步完善捕捞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改善渔区经济体制,从单一化生产逐步走上一条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捕捞和以开发外海为重点的良性循环轨道。

综观本区开发利用状况,已从过去消耗和忽视保护资源,转向保护、增值和合理利用资源。但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外海生物资源开发进度缓慢,规模小;浅海、滩涂养殖在提高单位产量、扩大养殖面积以及开发新品种上,内涵力还很大。因此在规划期内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有新的突破。

三都澳海岸带海洋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本区海域自净能力较弱,目前由于海洋资源开发程度较低,还未引起严重污染,因此在今后开发的同时,应充分考虑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二是海洋生物资源,由于过量采捕,已出现枯竭现象,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这样资源才能得以永续利用;三是部分海区大米草蔓延严重危及养殖业,近几年由于大米草生长蔓延,导致不少适宜养殖生产的滩涂底质被大米草侵占固化,滩面升高,而且致使海水营养盐下降,造成浮游生物量减少,生态环境受破坏,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因此要通过综合治理,控制和消除大米草对滩涂和海产生物的危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分布。

四、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森林

本区背山面海,受台风、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水土流失较严重,对发展沿海防护林带,形成理想的森林生态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1.本区要坚持以建立沿海防护林体系为主,把海岸线内侧1km范围内划为海岸防护林区,把江河主干流两侧及水库周围一重山范围内划为水源涵养林区;把公路主干道两侧1km范围内划为护路林区,对中、强度水流失区重点营造水土保护林,把水土流失控制到最低限度。

2.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造林,普及容器育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着重加强填平补齐、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完成对低产林的改造任务。

3.因地制宜,实行多林种结合,林果竹结合,立体开发多种经营,克服以往零星分散不宜管理的缺点,抓好绿竹林和沿岸水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4.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保证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顺利实施。

(二)粮食作物

进一步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因地制宜进行多方位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产量。

1.沿海平原立地条件好,光热充足,要发挥五里洋、东湖塘、西陂塘、甘棠洋、湾坞洋、洲洋等良田作用,推广标准化模式栽培,实施粮经三熟双丰田,全面实现吨粮化。

2.改造中低产田,采取先易后难分类指导方针,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分期分批进行改造。中产田障碍因子轻微,易于改良,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应作为近期改造的重点。

3.开展试验对比,筛选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杂交良种进行推广,更换种植时间已经较长、抗性已经逐渐衰退的老品种。

4.推广新技术,全面实行优化配方施肥,使粮食作物开发向高产优质方向发展。

5.抓好早粮作物开发。首先应选用并推广耐旱、适应性强的旱粮作物优良品种,淘汰老品种。根据旱地土壤和作物的特点,实施旱地粮油多熟开发,改为主栽甘薯、花生、芝麻、玉米、早稻为套种,后作小麦、马铃薯、蔬菜为辅助,改二熟为三熟。

(三)水果

充分发挥本区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佳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形成规模。

1.以发展晚熟荔枝、龙眼为主,兼营柑橘、枸杞、芙蓉李、梅、香蕉等水果。建议在三都、飞鸾、城南、漳湾、七都、下白石、湾坞、溪尾、溪南、沙江、长春、下浒等乡、镇的临海地带建立龙眼、荔枝商品生产基地;在城南、金涵、甘棠、赛岐、州洋、溪南等乡、镇建立福桔、雪柑生产基地。

2.选好优良品种。龙眼、荔枝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对温度反应十分敏感,要求较为严格;柑橘对温度的适应性要求也很强。因此应选择和引进适宜本区的优良品种,抓好无病苗圃良种繁育工作。

3.加强果园建设,改造代产果园。对幼林果要加强技术管理,搞好科技示范园建设,做到开发一片、巩固一片、成功一片,以获得高产。对低产园要加速改造并淘汰老、劣品种,根据果树生长多投入、多效益的特点,增加并投入加强科学管理,在短期内将会获得增产。

(四)茶叶

规划重点是巩固现有,产量和质量一起抓,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以优取胜,分类指导,分期分批改造低产茶园,适当扩充名优品种。在飞鸾、城南、金涵、七都、八都等乡镇建立天山绿茶生产基地;在甘棠、赛岐建立福安大白茶、福云良种生产基地;在沙江、长春、溪南一带推广春分茶;在沙江镇的涵江、八堡建立“葛洪”、“涵江大毫”等名优茶基地。同时,搞好良种茶苗繁育工作,保证本区茶苗自给。

(五)海洋生物

本区广阔的海域、滩涂以及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以开发高科技为主的浅海垦区养殖业及滩涂养殖业,大力发展外海捕捞,注重经济渔类的保护和增值,加强水产品的保鲜加工,扩大出口创汇基地,把三都澳海岸带海区建成一个富裕、繁荣、文明的“海上田园”。

1.浅海、滩涂养殖

要巩固拳头产品,挖掘内涵潜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科技和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行综合利用,立体开发,提高单产,开辟名特优新品种养殖,恢复发展传统优良养殖品种。坚持以大宗产品如海带、贻贝等品种养殖为基础,使养殖总产量有较大的飞跃。依靠科技发展海区珍贵鱼类——大黄鱼、石斑鱼、真鲷、鲈鱼、鲵鱼等网箱养殖。继续开展已取得明显效益的东方对虾及中华绒毛蟹的放流增值并加强对幼体的监测采捕,实行严格管理,以促进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为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海产资源,必须狠抓开发性生产,搞好基地建设。

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及发展生产潜力,规划在东吾洋、官井洋浅海区建立大黄鱼、石斑鱼等珍贵品种网箱养殖及鱼虾人工放流增值基地;在漳湾、长春、下浒、溪尾建立对虾生产基地;在漳湾建立二都泥蚶基地;在沙江建立牡蛎基地;在长春、溪南建立海带基地;在盐田建立哈种苗基地。

2.海洋捕捞

由于近内海资源不断衰竭,要继续控制近内海捕捞强度,压缩定置作业。对沿岸近海特别是官井洋、东吾洋海区,要严格实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强化保护和增值经济鱼类、甲壳类水产资源,大力发展捕虾业,以开发丰富的宁德市海虾资源。积极开辟外海新渔场,新品种,以发展外海捕捞为重点,着力改善捕捞技术装备,保证海捕资源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3.完善生产体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种苗和加工方面的管理,狠抓养殖技术,饵料及病害防治的推广,多渠道组织资金投入,以保持本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一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外,突出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发展综合农业、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解决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解决好农村能源问题。

一、发展生态农业

农村的主业是农业。这个古老的国民经济部门,始终将会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当现代化经济正在普及于各个领域的时候,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不仅给人们带来必需的生产品,而且还给人们带来具有生态文明色彩的生活方式。为此,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在很大程度上系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说,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的现代化、生态化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