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8678700000009

第9章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评价(1)

第一节 宁德市自然地理概况

一、行政沿革

宁德,俗称闽东,先秦时期为闽越族驻地,晋太康3年(282年)置温麻县,唐武德6年(623年)置长溪县,元至元23年(1268年)升为福宁州,清雍正12年(1734年)升为福宁府,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1914年改为闽海道),民国时期先后设第二、第一、第八行政督查区。1949年9月设立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福安,1950年改称福安专区,1970年行政公署迁住宁德,1971年6月改称宁德地区。1999年11月14日撤地设市,成立宁德市人民政府。

二、位置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8°32′~120°44′,北纬26°18′~27°40′之间,东临东海,南接福州,西连南平,北与浙江省温州市接壤。

三、地形

全市土地面积约13452平方千米,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沿海有面积不大的海积、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大致呈“门”型的梯状地势。

四、海域

宁德市海阔港深。海岸线长约878km,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海域面积约4.46万平方千米,海滩涂面积约9.43万公顷,可供作业的海域面积是境内陆地面积的3.3倍。区域内有岛、礁、沙、滩、岬角、水道、河口共1215个,大小港湾29个,其中三都澳深水岸线长度居全省港口之首。

五、河流

宁德市境内河流多呈西北—东南走向,形成独流诸河,较大的河流24条,有交溪、霍童溪两条水系和古田溪、霍口溪、赤溪等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91.2kW,其中可开发量185.5kW。

六、矿藏

宁德市非金属矿比较丰富,金属矿次之,能源矿产贫乏。已发现矿产77种,已探明一定储量的有33种,主要矿种有银、锌、钨、钼、铜、高岭土、叶腊石、伊利石、钾长岩、饰面用花岗石等。矿产地138处,其中中型以上规模矿17个。

七、气候

宁德地处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山地气候、盆谷地气候等多种特点,春夏雨热同期、秋冬光温互利,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海洋性季见气候显着,沿海和内陆气温悬殊,气候类型呈多样性,灾害性气候。2002年,平均气温15.5℃~20.2℃,平均降水量226~1416mm,年日照时数820~1423h。

八、环境质量

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优良等级,其中二氧化氮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可吸入颗粒达到二级标准。水环境保持良好,交溪各监测断面积10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霍童溪和古田溪各断面水质量100%达到Ⅲ类标准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内。

九、民族语言

闽东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有畲、回、壮等28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人口占92.5%,是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闽东各地方言均属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系统。

十、特产

宁德市素有“天然鱼仓”之称,海域有水产资源600多种,其中鱼类500多种,虾类、蟹类60多种,贝类70多种,藻类10多种。其中较多为珍贵的如官井洋大黄鱼、东吾洋对虾、二都蚶、沙塘剑蛏、沙江牡蛎等闻名海内外。闽东是中国重点产茶区之一,也是中国产量最多、品种最全的重要食用菌产地。水果种类繁多,盛产四季柚、油柰、板栗、芙蓉李、水蜜桃和龙眼等。工业有电机、石板材、船舶修造等。

十一、旅游

宁德市群山环抱,面向大海,山川俊秀,海域辽阔,岛屿星列,特产丰盛,融“山、海、川、岛”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内有被誉为“海上仙都”的福鼎太姥山、全国独有的屏南鸳鸯溪两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明永尔乐赐为“天下第一山”的宁德支提山、华东仅有的周宁九龙漈瀑布群、柘荣东狮山三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日本空海大师入唐求法登陆地霞浦赤岸、弛名东南亚与妈祖庙同享盛誉的古田临水官、天然良港三都澳等着名景区。

第二节 自然环境评价

一、地质地貌

(一)宁德市地质地貌

1.地质

宁德市属于浙、闽、粤中生代火山岩带的一部分。区内地层发育不全,从老到新有前震旦纪变质岩、晚侏罗纪火山岩、早白垩纪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新生代第四纪松散沉积岩等。其中晚侏罗纪至早白垩纪的中酸性火山岩分布最广,约占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三。区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燕山期侵入岩遍布全区各县市。其次是燕山早期,主要表现中性—中酸性花岗岩。

地质构造上,该区域位于宁德市火山断拗带之北东段,属于宁德市新华夏系沉降代的一部分,可分为屏南—梅林断陷带、周宁—华安断隆带、福鼎—云霄断陷带,呈北北东(NNE)向展布的三个构造单元。福安—南靖北东向断裂带是纵贯宁德市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它与另外六条断裂带相互切交复合,构成了该地区构造的整体骨架。本区域山脉走向、水系发育、岩浆活动与矿产分布等均受上述构造线控制。该地区历史上未发生过强烈地震。

2.地貌

宁德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间以山间河谷与滨海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1%左右,而谷地平原仅占约9%。太姥山脉、鹫峰山脉以白马河为界,斜贯宁德市西北部和中部,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下降,差异明显。西北部众峰耸峙,悬崖陡峭,地表深切,沟壑幽深;中南部峰峦叠嶂,地表破碎,河流发育,山间盆地错落;东南部丘陵起伏,水系纵横,滨海平原及港澳滩涂展布。

本市地貌可分为山区地貌和海岸地貌两大类。山区地貌主要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及洪冲积平原等,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886座。寿宁三羊尖(海拔1649m)为本市最高峰。海岸地貌主要类型为滨海平原、海岸、滩涂、港湾、水域、岛屿等;海岸线曲折漫长,曲折率达1∶9.4,为福建省之最,属峡湾型山地基岩海岸;也是个典型的潮汐叉道海湾,海底地貌以侵蚀为主,主要类型有潮汐通道、冲刷槽、深潭、潮汐沙脊、沙坝和水下浅滩。

宁德市地形特征。

(二)三都澳海岸带地质地貌

1.地质

三都澳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东部宁德沿海中生代火山断折带北段。

中生代以来,由于受到太平洋板块相对于欧亚大陆板块俯冲挤压的影响,本区地壳运动强烈,形成一系列NE向(及NW向)深大断裂带,至晚侏罗纪达到高潮,导致区域性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侏罗系上统南园组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等的堆积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的侵入。

晚侏罗纪晚期,区内火山活动有所减弱,但并未间断,形成了小溪组一套陆相湖泊碎屑沉积和火山碎屑沉积岩。

早白垩纪时代,该区地壳运动及由此而引起的火山—岩浆侵入活动又趋于强烈,形成了一套炎热干燥氧化条件下的红色碎屑沉积和中心式火山喷发的英安岩、安山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熔岩、钾长流纹岩的堆积,以及二长花岗岩、含黑云母花岗岩、(晶洞)钾长花岗岩的侵入。

早白垩纪以后,该区地壳运动逐渐减弱,又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导致区内晚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的缺失。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以来,该区地壳运动仍较频繁,主要表现为断块升降运动和海岸的变迁,但主体表现为上升隆起为主,区内滨海平原不发育,多数低山丘陵直接与海湾接触则为佐证,以至形成现今湾区周边的地貌景观。

2.构造

区内地层褶皱不发育,但断裂构造极为发达,主要有NEE向和NNW向两组,其规模较大,控制区内燕山期侵入体、各类岩脉、火山岩地层等的展布及海湾周边地貌景观和形态特征。

NEE向构造。主体走向为NE65°~75°,由一系列沿断裂侵入的脉岩、岩体和压扭性断裂带组成,分布于测区东南部,其规模较大的有罗源起步—三都岛—福安溪南断裂带和罗源长龙—东冲半岛断裂带。此外,在测区西北部宁德金涵—福安管头,岩体的走向也为NEE向,局部也见有NEE向断裂发育,也属该组构造带的一部分。上述三个构造断裂带的展布具有等距性特点。

NNW向构造。本区南西部属福建省宁德—蒲城NNW向深大断裂带的南东段,其构造规模宏伟壮观,主要控制区内早白垩系石帽山群火山岩和燕山晚期侵入岩的展布,并发育一系列NNW断裂带,其主体走向为NW330°~340°。

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以来,该区地壳运动以断块升降为主,主体表现为隆起上升趋势,导致湾区周边海积平原不发育,多数地段低山丘陵直接与海湾接触,但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稳定,历史上未有发生地震的记录。

3.地貌

三都澳是个典型的山地基岩海湾,周边均为高峻的构造侵蚀中、低山和丘陵所环抱,地貌复杂,反差大。该湾地貌总的特点是:山丘迫近海边,山高海深;岸崖陡峭,基岩侵蚀岸滩多,港湾深遂,狭窄的港道多;海岸曲折,岬湾相间,岛礁众多,海蚀地貌发育。

(1)陆地地貌构造侵蚀中山。海拔10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500m,山坡一般坡度在30°以上,局部陡坡可达50°~70°。主要分布于湾的西部,多构成主要的分水岭。由中生代的火山岩和花岗岩所组成。山体高大,走向多呈WN向,山脊呈锯齿状,山峰兀立,多尖峰和陡崖峭壁,沟谷发育,呈“V”狭谷,多见深切河曲与瀑布。

(2)构造侵蚀低山。海拔500~1000m,相对高度200~500m,少数超过500m,山坡坡度一般在25°以上。分布较广泛,沿岸遍布,如湾的南部的大猫山(845.5m)和白马山(976m),北部的岗头山(629m)和红山(776.8m)等。

山体规模大,高峻陡峭,宏伟壮观。山脊呈NW和NE向。山峰尖锐,呈笔架状或锯齿状。由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所组成。

(3)构造侵蚀丘陵。三都澳为山地丘陵环抱,其中丘陵分布面积大,遍布该湾沿海各地和大、中岛屿之中,按高度和形态特征,可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两类。高丘陵海拔在200~500m,相对高度200~400m,少数达500m,见于低山外围,主要分布沿岸地区和海岛、山麓濒海,多数山坡直插入海,山坡陡峻,一般坡度在30°以上,多为凸形坡,残积层薄,大部分基岩裸露,坡面崎岖。由中生代火山岩和花岗岩所构成。

(4)低丘陵。海拔在200m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m,面积不大,山体小且较为圆缓,顶部浑圆,山坡和缓,一般坡度10°~25°,少数达30°,呈小片状沿岸分布。

(5)洪积台地与洪积扇。主要分布于该湾西部和北部。前者见于山前地带,海拔在50m以下,台面平缓起伏,宽约数百米至千米,向海倾斜约5°左右,由岩块、砂砾和黏土等混合组成。后者见于山溪河流出山口处呈扇形地展布,坡度3°~5°,个体大小不等,一般半径为数百米,大者超千米。组成物质有岩块、砂砾夹黏土等。

(6)洪冲积平原。多见于山地丘陵区中较大溪流的下游,如霍童溪等河流下游河谷两岸,洪冲积平原沿河成带状分布、宽约百米至数百米不等,高出河床约2~3m,构成河谷阶地或河漫滩阶地。地面平坦,微向河谷下游方向倾斜,由砾卵石、砂和黏土等组成。通常底部为砾卵石层,具上细下粗的沉积结构。

(7)海积平原。见于小湾内,面积都不大,分布较星散,且多数是近期围垦的海滩,海拔在10m之下,地面低平,前缘海边均有人工堤以防海潮深入,构成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人工海岸,有石砌的和土垒的两种。

(8)海岸地貌。该湾以基岩侵蚀岸为主,海蚀地貌发育,形态类型多且奇特壮观,而海积地貌类型单调,形态划一,现分述如下。海蚀残丘常见于岸滩和岛屿附近,海拔多数在50m以下,规模小,丘体呈圆包状,孤立于海滩上,零星散布,丘顶较平坦,多数为海蚀而成。海蚀崖主要分布于青山岛和东冲口一带,高约8~16m不等。崖壁陡峭,多数沿构造节理发育而成,常有海蚀洞穴和海蚀沟槽“伴生”。海蚀平台多见于开敞的基岩峋角岸段,一般长100~150m,宽30~60m,台面起伏,规模小,均属小型石质平台,一般坡度1°~2°,多呈断续分布。自面上常见海蚀柱,奇特多姿。

(9)海积地貌。海滩主要分布于东冲半岛,一般见于小湾顶部,它是在波浪作用下形成的砂砾质岸段,多数海滩呈岸堤式,滩面狭窄,一般宽在数10m,大者100m以上,常常与粉砂、泥等组成混合滩。潮滩此类地貌,包括港道和河口边滩。主要分布于三都岛以西的湾顶和北部的卢门港,白马港、盐田港、东部的东吾洋等。在这些隐蔽的内港物质供应较丰富,潮滩与边滩广泛发育,一般宽度在1~2km,大者达4~5km,滩坡平缓,高潮滩稍陡,坡度约12°,逐向中低潮滩变缓,坡度在1%左右,滩上潮沟发育,多呈树枝状或蛇曲状伸向港内。

滩地组成物质较杂,一般是由砂、粉砂质泥组成,但常因山麓迫岸,况有短小山溪注入,故在近岸潮滩,多见有数十米的砂砾堆积带,形成特殊的“砾泥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