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
18680700000033

第33章 垂直分工、产业集聚与专业化优势(2)

在海外,Holmes(1999)使用投入-产出率(purchased‐input sintensity)作为垂直分工的一个测量指标,即中间投入品与最终销售的比率,也有学者称之为“垂直分工指标”(VSI)。VSI和我们的附加价值率指标实际上是一致的。

(二)对产业集聚的测度

我们用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区域集中度来测度产业集聚的指数。

(三)专业化优势的测度

专业化优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无法对这个指数进行直接的测度。产业链上中间品的专业化生产,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所以,我们用制造业产业的人均生产效率来测度该产业在某一地区的专业化优势。

根据对垂直分工、产业集聚和专业化优势的测度方法,我们计算出200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工业的各个指标。

三、回归分析

(一)垂直分工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

回归结果显示,附加价值率与企业集中度是负相关的,系数为-0.32。因为附加价值率与垂直分工水平是相反变化的,较低的附加价值率代表较高的垂直分工水平,这也意味着垂直分工与产业集聚存在着正向关联的关系。产业集聚的深化,同一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集中,能够促进该产业链上的生产环节的解体,基于成本和生产资源分配上的考虑,一些大的企业会将部分中间品生产剥离出去,由附近的一些小企业来完成,这个形式与“外包”极为相近。

而垂直分工对产业集聚也有反向作用力,垂直分工水平的增加能促进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加剧。一方面,由于垂直分工产生的完善中间品市场吸引了区域外相同产业企业的转移,使得区域的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由于垂直分工,也使得本地区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变得相对容易,因为产业链的分解使得产业的进入壁垒变得非常低,一些中间品的生产并不需要很高的资金和技术要求,人们的创业变得相对简单,依靠分工协作,许多小企业也得以慢慢发展,而不至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快速淘汰。

(二)垂直分工与专业化优势的相关性

附加价值率与产业的生产效率也是负相关的。这意味着,垂直分工水平与专业化优势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垂直分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企业的生产效率也比较高,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相应地较为明显。可以认为,垂直分工的深入意味着该产业相对其他区域具有专业化优势。由于产业链环节上的垂直解体,使得企业能够专注于某一个环节的生产,从而出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体现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上。在浙江一些制造业产业的集聚区域,由于产品生产价格低廉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成本低的原因不只是廉价的要素成本。事实上,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平均工资和物价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是很高的。但是专业化生产的模式熨平了相对内陆地区的成本差异,保持了这些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第四节基于垂直分工的长三角内部制造业产业优势比较

由于垂直分工水平与产业集聚、专业化优势存在正相关关系,这就为我们研究区域产业优势提供了新的方法。以往人们对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往往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从规模的角度,考察产业的规模经济、区位商、市场占有率等;②从成本的角度,考察区域的商务成本,包括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③从生产技术的角度,比较人均产出、劳动生产率、高科技产业等。现在我们试图从一个新的方向,基于产业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来比较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003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255.7亿美元,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的47.8%,长三角是全国外商投资的中心地区。从外商投资中投资于制造业的比重来看,江苏为85.63%,浙江为73.98%,而上海是42.03%;从投资额上比较,江苏为904565.3万美元,浙江为368461.1万美元,上海为229840.6万美元。如果假定上海是1,那么江苏和浙江分别达到了3.9和1.6。无论相对量还是绝对量,在制造业行业上,江苏和浙江对外商资金的吸引力都超过了上海。这让我们注意到,长三角区域制造业产业格局正在出现一些变化。

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上海一直处于发展的中心地位。根据区域集聚演化的一般规律,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使得集聚成本迅速提高,如土地资源的短缺、水资源的短缺、环境问题的激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各类社会矛盾的增加等等,从而产生产业和要素资源从集聚中心向外部地区转移和扩散的动力,集聚中心的较低层次的制造业会转向其外围地区。而对于上海来说,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江苏和浙江。陈建军(2005)的分析表明,长三角的制造业重心由上海转移到了江苏和浙江。而产业转移的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竞争力优势的转移。

我们将基于长三角制造业及制造业各部门的垂直分工水平的测算,来证明这一点。

依据附加价值率指标,我们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制造业及制造业各部门的垂直分工水平进行定量测算,进而比较了浙、苏、沪两省一市的附加价值率及全国排名。

一、制造业垂直分工比较

全国制造业的平均附加价值率是0.26。浙、苏、沪三地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相对于全国来说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事实上,在市场比较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附加价值率的排名普遍居于前列。浙江、江苏、广东三大制造业发达的省份都排在前五位。相对来说,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附加价值率就比较高,表明这些地区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浙江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为0.22,居全国第一位,江苏和上海分别处于第四和第七位。长三角内部的制造业优势格局,上海的产业优势已经弱于浙江和江苏。江苏的制造业虽然总量最大,但是其垂直分工水平却不如浙江。

二、制造业各部门的比较

我们对浙、苏、沪三地的相对优势产业作了归纳。其中浙江相对优势产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共12个产业。江苏相对优势产业是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上海相对优势产业是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

门上的垂直分工水平要高于其他省份。在长三角范围的比较中,18个制造业部门中,浙、苏、沪之间具有相对优势的制造业部门数量浙江占12个,而江苏和上海各占3个。其中,浙江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四项全国排名第一,在这些制造业部门,浙江的专业化分工优势非常明显。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浙江垂直分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制造业部门有17个,而这一数量江苏和上海分别为13和12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部门,上海以0.15的附加价值率领先江苏和浙江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尽管上海在一些制造业部门的专业化水平上已经不如浙、苏,甚至中西部的一些省份,但是代表制造业高端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上海依旧处于某种领先地位。而对于浙江和江苏来说,尽管制造业发达,然而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却处于弱势位置,R&D投入低于沿海许多省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待于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长三角制造业和制造业分行业的垂直分工水平的测度,我们发现:

①上海制造业总体的垂直分工水平落后于浙、苏两省,说明了上海的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弱化;②在一些高科技制造业部门,上海仍然处于优势地位;③虽然浙江的制造业总量不如江苏,但是浙江制造业总体的垂直分工水平要略高于江苏,制造业分部门的测度也表明浙江在制造业多数部门具有高于江苏的专业化生产优势。

第五节小结

(1)产业集聚、垂直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造业数据的分析表明,随着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的垂直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生产也会不断深化,表现在相关企业在空间的集中和企业之间分工协作的增加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产业集聚的背景下,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一些大的企业会将部分中间品生产剥离出去,由集聚地域的专门企业来完成,从而导致垂直分工的深化,进而形成专业化生产的优势,表现为规模经济的形成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从垂直分工的角度来测度长三角制造业格局,结果显示,在制造业的大多数部门,浙江和江苏的垂直分工水平要高于上海。由此表明,从制造业整体上讲,浙、苏两省对于上海已经具有优势。但是上海在一些高新技术部门依旧拥有一定的专业化生产优势。

(3)应该指出,以垂直分工指标测度产业优势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①经济统计上的缺陷。各个地区都存在一些“统计外经济”,制造业的一些统计指标并不包括规模以下的非国有企业,但是在区域生产体系中,小企业、手工作坊直接参与了产业的垂直分工,在整个分工网络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一些地方来说,这部分“统计外经济”总量很大。如温州市2003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从业人员为69.7万人,总产值1266亿元,但是其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的从业人员却达到167.4万人,总产值达到1411亿元,均高于规模以上企业。②对于某些产业而言,垂直一体化可能比垂直分工要更加具有产业优势。一些重工业制造业部门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垂直一体化生产可能更加具有效率,而一些组装类产业,垂直分工可能会增进产业优势。使用垂直分工来测度产业优势是一个整体上的估计,它没有考虑到某些行业生产的特殊性和产业之间最优化垂直分工水平的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