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18683200000017

第17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AD-AS模型

【本章重点】

1.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需求函数的推导方法,掌握古典主义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方法,并能运用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差异来说明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在政策主张上的分歧。

2.熟练运用AD、AS曲线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均衡就业量和价格总水平的决定。

总需求(AD)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微观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使人们对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则是由于假定其他情况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将导致总支出水平下降(上升)。

2.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解释。

(1)实际余额效应,即庇古的财富效应。价格水平变动导致人们实际所有的财富(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支出水平。物价总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下降,并导致总需求的变化。人们都握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和存款,这是他们所拥有的资产或者说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水平的变动改变着这些资产的购买力,从而改变了这些财富的实际数量。价格水平上升,表示人们所拥有的实际财富减少,他们的消费、投资和支出水平就会下降。反之亦然。这种情况称为实际余额效应,使总支出水平和物价总水平反方向变化。

(2)凯恩斯的利率效应。价格变动使实际货币需求变动,进而引起利率变动,从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需要更多的货币从事交易。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时,利率必然上升,因为利率是货币供给和需求相均衡的结果,利率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也下降。价格由P0上升到P1时,总支出曲线从AE0下降为AE1。

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总支出曲线向上移动。这种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3)蒙代尔-弗莱明的汇率效应。价格变动,导致本币升值或者贬值,引起汇率变化,从而影响进出口和总需求。一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因为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后,相比之下本国公民购买外国产品比较合算,因而进口增加,同时,由于本国产品涨价后外国公民购买本国产品数量减少,因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使得净出口减少,这就使总需求水平下降。二是物价总水平上升以后,本国的生产成本上升,如果此时外国物价未涨,则到国外投资显然成本比较低,因而外国投资增加,国内投资减少,这也将降低国内总需求水平。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财政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同一价格水平下,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反之,则向左方移动。

2.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同一价格水平下,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方移动。

总供给(AS)和总供给曲线

(一)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1.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前提

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前提是,货币工资历来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货币工资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货币工资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立即作出调整,因而,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率就会降低,价格水平也会上升。反之,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价格水平也会下降。这些变化最后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水平。换句话说,在长期内,经济的就业水平或产量并不是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2.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也成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其几何形状为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内,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量决定,因而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实际工资相应调整,产出量不会相应发生变化。

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曲线的原因:第一,古典学派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可以迅速自行调节,使得实际工资总是出于充分就业所应有的水平,从而使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第二,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物的长期状态,而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被认为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调整,使得实际工资处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古典主义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因为短期内,工人会把伴随价格上升的名义工资提高误以为是实际工资的增加,因而会有更多的就业和更多的产量,而名义工资上升又是因为价格上升引起的边际收益产品的增加。即价格上升时就业量会增加,从而产量会上升。但是在长期内,工人会按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来供给劳动,工人们消除了“货币幻觉”,劳动供给可被假定为实际工资的函数。

(二)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短期的总供给曲线)

1.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假设前提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假设货币工资具有刚性。即货币工资不像古典理论中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率就会降低。反之,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率就会提高。

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一般情形和极端情形)

一般情形下,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较为平缓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凯恩斯主义认为,劳动工资并不会像古典学派所说的会随着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立即变动。一方面,因为劳资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期满以前,双方同时受合同制约,使得工资具有刚性。另一方面,由于各行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的非同步性,使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只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由于工资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而产品价格又是由成本决定的,即使就业水平和产出水平变动较大,工资和价格也只是缓慢的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条比较平缓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

极端情形中,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yf表示充分就业的产量或国民收入。P0E0为水平线,表示在产量小于yf的条件下,由于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都不会变动,所以在既有的价格(P0)下,经济社会能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即在达到充分就业前,经济社会能按照既定的价格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或国民收入。此外,该图也表示,在达到充分就业(yf)之后,社会已经没有多余的生产能力,不能生产出更多产品,因此,增加的需求不但不会增加产量,反而会引起价格上升。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具有水平线的原因:第一,货币工资和价格均具有刚性,即两者完全不能进行调整。第二,凯恩斯主义的挽救的是短期情况,即使不用刚性工资的假设,由于时间很短,货币工资和价格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

(三)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AS-AD模型不仅能清楚地说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而且还能说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说明了经济中由于企业设备投资的增加而引起的生产能力增大的情况。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AS0移动到AS1。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而且总需求曲线是无弹性的,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水平将明显低于初始的价格水平。另一方面,如果经济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大。这是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明理论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生产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水平的影响都很小。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即是这时经济存在过剩生产能力,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AD-AS分析

(一)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决定

将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放在同一个纵轴为价格水平,横轴为国民收入的坐标平面上,就得到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可以求得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1.古典情形

根据古典AD-AS模型关于货币工具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设,如果总需求因为某种原因(比如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1移动到AD2。在总供给不变并且为垂直状态下,AD曲线移动的结果只是使价格由P1提高到P2,但均衡收入仍为Y。当价格水平由于总需求的增加而上升时,如果货币工资不变,则实际工资率就会下降,对劳动的需求增加,而劳动的供给减少,劳动的供不应求使名义工资率上升,一直到由名义工资率和上升了的物价水平所构成的实际工资率水平等于总需求为AD1的实际工资率为止。这样,就业量仍然是原来的均衡就业量,产量和收入水平也不变。

相反,如果总需求因为某种原因下降了,则物价总水平会下降,这将会导致实际工资的上升、劳动的需求减少和劳动供给的增加,从而产生失业。而失业又会引起货币工资率的下降,从而实际工资率也会相应下降,这又将使劳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直到就业量回到原来水平为止,因此,国民收入仍然保持在原有的Y水平。总之,在古典AS-AD模型中,物价水平会随着总需求变化,总供给不变。

2.极端凯恩斯情形

在凯恩斯AD-AS模型的极端情形下,如果总需求曲线因为某种原因(比如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或货币政策)向右移动,由AD1移动到AD2,将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平缓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如果总供给曲线为水平线,则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会实现国民收入的均衡增长。

3.凯恩斯主义的一般情形

在凯恩斯AD-AS模型的一般情况下,政府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使得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由AD1移动到AD2,价格水平由P1提高到P2,产量Y1由增加到Y2。

(三)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总水平、总产量、就业量的影响

假设总需求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短期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如果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的冲击(例如农业歉收,石油价格上涨等)而向左移动,总需求曲线AD不变,则均衡点由E1移动到E2,价格则由P1上升至P2,国民收入由Y1下降到Y2。由于实际国民收入Y2小于潜在国民收入Y,经济处于萧条停滞的状态,但是物价水平却处于较高水平,或者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P1,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萧条共生的现象,即“滞涨”现象。

【本章难点】

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争鸣:

(1)总供给曲线描述价格水平与总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

(2)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名义工资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工资率,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3)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由于多种原因,劳动力市场暂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就业量完全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量,总供给曲线富有弹性。

(4)上述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又分别称作长期和短期的总供给曲线,而中期的总供给曲线斜率介于两者之间,向右上方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