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社区矫正导论
18683900000047

第47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1)

第一节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理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

已有很多学者对心理危机作出了界定,Gerald Caplan(1964)将心理危机界定为:“个体在面临会危及个人原先状态或健全性的情境时所处的状态”。

Punukollu(1991)将心理危机定义为:“个体运用通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遭遇的内外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Albert Roberts(1991)认为:“心理危机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它是由于经历了一些包含重大危险事件或情境所导致的,而且无法采用以往熟悉的应对方式来解决。”Gililand和James认为:“危机是一种认识,当事人认为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除非及时缓解,否则危机会导致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功能失调。”Kanel认为心理危机包括三方面内容:(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体验;(3)通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当事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低。

从学者们对心理危机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心理危机不仅仅是个体经历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或情境感到无法应付时所出现的主观体验状态,所以,心理危机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首先,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次,感受到一种紧张情绪;其三,感觉无法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进行处理所发生的危机事件;其四,感觉心理、行为功能水平降低,出现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失调。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典型行为习惯改变,呈现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等。

二、影响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反应的主要因素

那些对危机事件的心理行为反应,都是个体对不寻常情况的正常反应。没有任何事情可以真正地帮助一个人准备好去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也没有什么可以预测任何特定的个体面对危机事件将作出有多么恰当或多么激烈的反应。也很少有人会刻意去思考他将如何对危机事件做反应。一个人能否对某一事件产生危机反应以及反应有多激烈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他对发生事件的认知和评价、他的性格类型以及他的社会支持资源和健康状况等等。

Barbara Rubin Wainrib博士和EllinL.Bloch博士总结了影响个体心理危机反应的三大方面因素:与个人有关的因素、与角色及角色重叠有关的因素和与事件有关的因素。在这里介绍与社区服刑人员相关密切的两大方面因素:

(一)与个人有关的因素

1.年龄与发展阶段

生活经验的技能层次与程度可能是一种影响因素。以儿童为例,他们无法了解、无法合理化所发生的事情,而且缺乏描述自己经验的口语能力;另如老年人,他们可能有身体上或心智上的障碍,因而影响他们对外求助及使用现有资源的能力。

2.健康状况

健康情形差、最近才生过病,或是心智上的疾病,可能会阻碍医疗的获取,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期间与灾后。

3.残障

行动能力、视力、听力以及说话能力受损,可能使一个人陷入窘境,而无法获得复原所需的支持。

4.预先存在的压力

预先存在的压力可能会减损社会支持系统而增加危机的发生率。

5.先前受创的生活事件

创伤事件的成功处理,可能会让个体形成应对的力量与生存的技能。处理结果的失败或情绪反应未获疏导,则可能使个体出现不当的应对行为,并对当前的压力源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6.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社会与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会使个体陷入危机。

7.应对技巧

应对技巧欠佳或应对行为不当(例如酗酒过度)均显示个体正处于危机之中。

8.自己与别人的期望

个体的努力一旦没有成功,那么高度的自我期望会使自己陷入自认为失败与失落的困境之中。此外,在创伤事件期间与之后,危机个体反应方式与行为模式经常出乎他自己想象。

9.家庭成员的状态

如果家人在危机期间分离,那么,试图将他们团聚在一起的努力,可能会为个体带来重大的压力,有时甚至可能会是伤害。

10.民族与文化环境

语言障碍可能会使个体陷入困境,并阻碍他们在创伤事件中获取救援或运用工具的能力。

11.个体的职务与事件间的交互关系

当个体的职务与创伤事件是相关的,那么,该个体便属于潜在的高危群体。

12.对事件的认知与解释

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将影响其经验压力的程度及应对的有效性。

(二)与事件有关的因素

事件本身的某些特质,在复原的过程中亦占有决定性的分量。每一个事件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其中有些特质对人们造成心理冲击的可能性较高。在其他条件都相当的情况下,危机事件的危险因素愈高个体愈无法成功应对当下的情境以及后续的状况。这里所谓的危险因素包括:

1.缺乏预警

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所发生的灾害或生活危机,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

2.突兀的景象

现实世界中突然出现令人无法理解的改变,会加重经历者的创痛感。

3.单纯的场所

当创伤是发生在娱乐的、轻松的、游戏的场所。

4.灾害的类型

蓄意的人为灾害通常会比天然的灾害更具杀伤力。

5.破坏源的性质

如果伤害的成因是清楚明确而为人所熟知的,它所带来的心理困扰将小于那些肉眼看不见、而其影响力却无法预知或会延拓出现的有害来源。

6.不确定性的程度与威胁的持续期

危机事件发生或获取救援的不确定性程度愈高,其所造成的创伤就会愈严重。

7.发生的时间点

通常,在夜间发生的灾难事件,比白天发生造成的心理困扰大,这是由于一般人在黑暗中,较难以确定自己身处危险情境的区域与危险性。

8.事件的影响范围

伤亡愈重,所导致的心理冲击愈大。

9.个人的损失与伤害程度

10.与事件的接近性

一般而言,愈接近灾难现场,所承受的危险性愈高。

11.创伤的刺激

长期或大范围地接触死伤的人;以及不寻常或悲惨的景象、声音或气味,这些都会增加创伤事件的冲击力。

12.人为的过失

被认为可以预先避免的创伤事件,可能会引发危机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使其难以成功地应对及复原。

大致而言,会带来最大心理危害的危机事件,通常是突如其来的、有性命威胁的,以及人为造成的。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Belkin等人对诸多危机干预的策略、技术和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出了三种干预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危机个体,通常都处于一种心理情绪失调状态,他们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因此危机干预的重点工作应该放在稳定危机个体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这种模式在处理危机的早期干预特别适合。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个体对危机事件和围绕危机事件的境遇进行了错误的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相关的事实。

该模式要求社区矫正工作者帮助服刑人员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服刑人员能够实现对生活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较适合于那些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服刑人员。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分析个体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除了考虑危机个体所拥有的心理资源和应对能力外,还要了解其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的影响。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危机个体能够拥有更多地解决问题方式。

将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模式,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种不同的干预模式的整合。

第二节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一、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干预的操作步骤

(一)Gililand和James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

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遵循Gililand和James提出的六步法:

第一步,明确问题。从社区服刑人员的角度来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社区矫正工作者使用倾听技术。

第二步,确保安全。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将服刑人员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和危险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第三步,给予支持。强调与社区服刑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使服刑人员了解矫正工作者是完全可以信任的,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式。社区矫正工作者要让服刑人员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比别的选择更合适,只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采取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并帮助其确定能现实处理其问题的更适合的选择。

第五步,制订计划。社区矫正工作者要与服刑人员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第六步,得到承诺。回顾和改善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让服刑人员复述所制定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获得服刑人员的直接和真诚的承诺,以便服刑人员能坚持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行事。

(二)心理危机干预五步法

我们根据自己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并结合已往学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操作程序总结出社区服刑人员的危机干预五步法:

第一步,对服刑人员的危机状态进行评估。评估不仅是危机干预的重要步骤之一,并且还贯穿于危机爆发到危机缓解或解决的整个过程。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干预的初期,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价服刑人员有关心理危机的诱因或事件,以及寻求心理帮助的动机,同时建立起良好的干预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需要明确服刑人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何诱因?什么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然后再处理的问题是什么?是否需要家属和朋友的参与?有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损伤?必须评价自杀或自残的危险性,如有严重的自杀或他杀倾向时,可考虑邀请心理危机专家介入,或转送到精神科门诊治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①通过对服刑人员的观察进行评估;②通过服刑人员的档案信息进行评估;③通过与服刑人员及其家人的谈话进行评估;通过对服刑人员的心理测试进行评估。

第二步,制订干预计划。危机的解除必须有良好的计划,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尽可能确保服刑人员的安全。我们要针对服刑人员的具体问题,并适合服刑人员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来制订危机干预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危机干预的计划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的,并且有利于以后的追踪随访。

第三步,得到服刑人员的承诺。回顾和改善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让服刑人员复述所制定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获得服刑人员的直接和真诚的承诺,以便服刑人员能坚持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行事。

第四步,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因为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服刑人员学会应付困难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这不但有助于渡过当前的危机,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

第五步,危机解决和随访。一般经过4~6周的危机干预,绝大多数的危机个体会渡过危机,不良情绪会得到缓解,这时应该及时的中断心理干预,以减少服刑人员对矫正工作者的依赖。在结束阶段,应该注意强化服刑人员学习新习得的应对技巧,鼓励服刑人员在今后面临或遭遇类似应激或挫折时,学会举一反三地应用已习得的解决问题方式和原理来自己处理面临的问题和危机,自己调整以达到心理平衡,提高自我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服刑人员危机解除后,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服刑人员的不良情绪有没有反复,能否有效地去应对可能出现的生活事件等等。

归纳起来说,社区矫正工作者实际上是起到一根拐杖的作用,即帮助和支持那些心理失去平衡的服刑人员,一旦他们学会自我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技能,就应该让他们“扔掉拐杖”自己独立面对生活,真正的走向人格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