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伦理学概论
18685200000056

第56章 后记

如果从1986年在当时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学位班上讲授《伦理学》算起,我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不知不觉已20多年了。在这个不算太短的教研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伦理学作为实践理性的一种反思活动,不仅有益于自我人生的安身立命,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讲坛、着述、新闻传媒等途径,能够对极易在市场经济锱铢必较的拜金主义,甚至声色犬马的诱惑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产生或多或少的规范与指引作用。这也可以说是支撑我孜孜不倦地在这一领域里辛勤劳作的一个根本缘由之所在。

这本《伦理学概论》的缘起可以追溯到1986年因为课程需要而编写的油印讲义。后来作为学校教务处重点资助出版的教材,我在对讲义修改完善之后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伦理学》(1991年)一书。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这本《伦理学》教材很快得到了学界的积极回应,不仅在短短几年里不断地再版,而且它还被收入《20世纪中国哲学着作大词典》(张世英等主编,中国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84页);一些学者将其列为“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最具特色和新意的3本高校教材之一(参见唐凯麟等着的《20世纪中国伦理思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由于许多专家学者及选用本教材的读者在充分肯定这本教材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指正意见,所以我在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鼎力支持下于1997年暑假开始对教材做了一次大的修订。因为改动较大,在责任编辑的建议下后来以《伦理学新论》(1998年)为名正式出版。这本《新论》同样得到了学界同道的积极认同。从出版社反馈的情况看,全国各地有许多高校都在选用它作为本科生的教材。

近10年来,一方面是伦理学理论界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迫切需要在教材里有所体现,这是作为时代精神积淀的伦理学理论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我本人在这些年的教学与研究中也确实感觉到原来的教材无论从学科体系,还是行文表述方面均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需要。这本《伦理学概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之所以向读者诸君交代如上的心路历程,一方面是想借此机会向关注我伦理学教学体系探索的诸位同道梳理一下自己这20多年思考的思想轨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今后的伦理学教研活动会有一个转换,即从元理论的研究走向应用伦理学。所以我很希望这本《伦理学概论》既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同时又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当写完最后一个文字时,我首先想要说的是,我得由衷感谢我在华东师大就读时给予我诸多教诲、鼓励和鞭策的老师,这其中尤其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冯契先生、张天飞教授。导师丽娃河畔的谆谆教诲,不仅培育了我对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兴趣,更重要的是使我明白了一个人将以怎样的德性去待人接物和安身立命。

我也要感谢学界诸多师长、同道对我撰写这本教材的理解和支持。在本书的写作中尽管我力图在内容和体系方面均有所建树,但它毕竟是一本教材,因而在其中除了我个人数年来独立的研究成果外,相当一部分是对理论界已有成果的合理汲取。没有他们的研究成果,本书无疑就是不完整的。

这些研究成果除了我在本书末尾的参考文献中所列出的以外,还有一部分论文由于体例所限已无法一一注明了。

我要特别感谢的还有浙江大学出版社的傅百荣同道。从《伦理学》(1991年)、《伦理学新论》(1998年)到眼前这本《伦理学概论》,他作为责任编辑默默付出着他那一份10多年不变的辛劳。在当前弥漫着功利主义躁动的现实境遇下,他一如既往地倾心支持显得特别的难能可贵。

只因汲深绠短,本书肯定存在诸多的疏漏和欠缺之处。因此我诚恳地希望听到学界诸位师长与同道的批评意见。是为后记。

张应杭

2008年11月15日谨记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