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18685600000055

第55章 名特餐饮多姿多彩(2)

他制作的高级素宴,曾得到海外侨胞和外宾的称赞。徐总受到其父影响,自幼即习烹饪,转眼几十年过去,她积极工作、热情服务,在杭州市园文系统享有较好的声誉。她是杭州市第七次党代会的代表、浙江省人大第八届会议代表、浙江省人大第九届会议代表。

山外山菜馆转制不久,为了将业务做强做大,作为名厨后裔的徐丽华又带领店里的伙伴,与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打造千岛湖有机鱼品牌,独创“精品鱼头皇”和“极品鱼头皇”等鱼肴系列,成为杭城第一家引进千岛湖绿色有机鱼的菜馆。与此同时,还开发出利用鱼身各档材料制成灌汤鱼球、沸腾鱼片、脆皮鱼尾、蒜子鱼泡、三鲜鱼肚等十余个品种的鱼菜。其中八宝鱼头王又称精品鱼头王,说来也叫人惊奇,光一个鱼头就有四五斤重。

因为包头鱼运到山外山后,还要在玉泉的珍珠泉泉水中再放养几天,因此到烹饪时,已没有一点泥土腥味。这道菜烧好后,放在一个比普通脸盆还大一号的青花瓷盆里,不仅浓香扑鼻,光看看就叫人馋涎欲滴。除了一只硕大的、酥烂的鱼头外,汤汁浓酽如奶,汤里还有鲜红的河虾、碧绿的菜心、火红的火腿、黝黑的海参及竹荪、香菇、鱼圆等配料。鱼头富含胶质,软糯适口;鱼汤甘醇鲜美,如同琼浆玉液。品尝此一珍肴,不啻是人生一大享受。明代大药物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鳙之美在头”,又说此鱼具有“暖胃益人”功效。可见山外山菜馆此一独创佳肴,不仅以味美取胜,而且有食补作用。

但菜馆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开拓创新,将硕大无比的包头鱼鱼头拆开来做菜,成功地推出了名贵高档的葱油鱼唇、龙虾戏鱼脑、香煎鱼脸等独特的鱼头菜,将淡水鱼的制作技巧发挥得尽善尽美。除了鱼头皇及其系列鱼菜外,山外山菜馆创新菜中点击率高的还有绿蛋珍珠鸡、山外神仙鸡、辣子羊腿等佳肴。另外,山外山菜馆根据不同时令季节,春日推出“梅花宴”(馆后青龙山之背面,即杭州观梅胜地“灵峰探梅”);秋时则推出“桂花宴”(玉泉旁的杭州植物园为赏桂胜地)。这些特色盛宴不仅色香味形器一应俱全,而且菜名亦富有诗情画意,如灵峰探梅鸭、春梅醉腰花、幽香飘裙边,让你在一饱眼福与口欲的同时,也领略华夏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尽管山外山菜馆在徐总领导下,年年有创新,年年涌现大批创新菜,但他们仍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2007年4月,山外山的传统茶宴获得了金奖。

2008年,他们又研究开发出了一批色香味形俱全、得到广大顾客好评的佳肴美馔,如鲍鱼鸡,以海鲜绝品鲍鱼与猪爪、鸡肉、香菇共烹,此菜烹好后,鲍鱼鲜嫩,猪爪酥烂,鸡肉鲜香,香菇爽口;又如金瓜鱼肚,以金瓜酿制鱼肚,造型奇特,鱼肚虾仁酥烂滑嫩,汤汁鲜美。此外,干贝冬瓜盅,干贝酥烂鲜美,冬瓜入口便化,独具干贝鲜美之味;香橙雪蛤,酥皮金黄,雪蛤似云,椰奶香甜,橙香盈喉。还有以钱塘江源头开化的清水鱼制作的醋熘鱼段、清蒸全鱼、干烧鱼段、红烧鱼段、鱼头汆汤,以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献飨顾客,颇受消费者欢迎。在点心方面,除了新做的猫耳朵这款杭州名点外,还推出了冰镇桃浆。此点用桂圆、红枣、莲子、桃浆制成,加以冰镇,吃来甜美爽口,是夏日消暑佳品。另有新研制的黑米汁,甜润可口,亦是食补珍品。

还是2003年,山外山菜馆投资300多万元,再次对餐厅设施和整体环境作了新的装修,使得今日之“山外山”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近400平方米,新增了一个豪华大厅,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此外,还新添了名叫“金桂”、“玉兰”、“杜鹃”、“牡丹”等美名的6个包厢,西面均背靠青龙山,以大片玻璃为幕墙,让就餐的宾客与青山亲密接触,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里进餐,犹如进入蓬莱仙境。这样的就餐环境,在杭州亦屈指可数。

今日之山外山菜馆,总面积已达2500平方米,拥有上下三个风格迥异的大厅和各具特色的近二十个大小包厢,餐馆的营业额也从1984年的两万多元增加到2005年的2062万元,每年递增率保持在10%以上。员工人数也从1978年的17人增加到现在的120多人。山外山菜馆本着“以质量促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注重菜肴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连续数年获得“市文明单位”、“市物价信得过单位”、“市商品质量、标准质量信得过单位”、省、市“食品卫生A级单位”、省、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全国绿色餐饮企业”、“浙江省公众满意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国知名人士王光英先生品尝了“山外山”的鱼肴等当家菜后,曾赞不绝口地对徐丽华总经理说:“如果‘山外山’到北京来开分店,开张的那一天,我一定是第一个光顾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着名作家张重天在品尝了山外山菜馆的佳肴后,曾题诗云:“昔闻楼外楼,今慕山外山。盛名八十载,欣见换新颜。山迎天下客,酒醉四海仙。聚来逢胜会,惊疑上九天!”

古城点心美,要数知味观

少年时代一直居住在湖滨地区,一住就是二三十年,因此对湖滨一带的名店都很熟悉,像天香楼、素春斋、知味观、新会、海丰等,都耳熟能详。但我家素来贫寒,除了邻居嫁女,曾到天香楼去吃过一次喜酒外,已记不起还曾到过其他店家。直到1959年,我19岁时,蒙同学介绍,在杭州一些工矿企业办的工会业余学校任教,才开始接触菜馆酒楼。

五十年的猫耳朵情结

一次落课回家时,已近夜半,不觉饥肠辘辘,便到知味观去吃点心,看到店堂一块黑板上写有“猫耳朵”字样,便点了此物。那时年方十九,初出茅庐,并不知此物是何小吃,只觉得叫法别致,有一点好奇之心,便随便点了。等到端上来时,一看,一个中碗的、指甲盖大的半圆形的面片,用许多火腿丁、鸡丁、干贝、香菇丁、嫩笋丁等烩成,挖了一勺,放至嘴中慢慢咀嚼,只觉得鲜美爽口之至,啜一口汤,亦是味美之极,一时惬意,很快就吃得碗底朝天,口腹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记得当年这碗猫耳朵的价格是0.8元,相当于我上两堂初中语文课的工钱,按当时物价,大约相当于一天多中等伙食的费用,折合现在的实际价值,约15~20元钱。后来,去新疆参加工作,转了大半个中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因病回归故里。虽然曾经到知味观去吃过小笼包子、吃过幸福双、吃过馄饨,但一直没有去吃猫耳朵。因为曾经吃过的那碗猫耳朵,是那样鲜美、那样精致、那样完美、那样深深留在记忆之中,生怕“曾经沧海难为水”,影响我对猫耳朵的印象,所以再没有去品尝。再说时过境迁,现在的许多用料都没有上世纪50年代时来得天然及优良,故还是让它那美好的印象继续留在深深的记忆之中吧!

转眼50年过去了。现在才知,这种奇特的面食,国内只有两处有,一处在山西省的太谷、平遥一带,一处即在杭州。两种猫耳朵,形态、大小相似,但做法不同:山西的猫耳朵是煮熟后用勺捞至碗中,浇以肉酱等作料食用的,颇似捞面(只是与面条形态不同);而杭州知味观的猫耳朵则讲究多了,除了有猫耳朵形状的小面片外,还要放入浆虾仁、熟火腿丁、熟鸡脯丁、熟干贝、嫩笋丁、水发香菇丁、姜片、葱段、黄酒、味精、精盐等,并以鸡汤打底,烩成一小锅,吃时还要淋上熟鸡油数滴,其之味美,在国内小吃中实属罕见。

猫耳朵,我心中的美食,过了半个世纪,我仍难忘它当年特有的珍味!

采访老字号加深认识

2005年10月,我卧病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有“杭州老字号”协会的工作人员来电称,曾看到过我撰写的《杭州奎元馆面馆》一文,希望我参加杭州老字号丛书的编写工作,我不好意思拒绝,便答应了。2006年4月,“杭州老字号丛书”副主编路峰先生要求我负责《杭州老字号丛书·美食篇》的写作,我也同意了。

杭州着名的老字号餐饮及食品店共有二十多家,我逐一进行了采访与写作。2007年4月及6月,我和杭州老字号丛书编委会的徐敏先生两次去知味观,请孟亚波总经理与李建中书记审查我的初稿。两位领导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还向我们提供了单位的有关资料,以便我们对初稿进行补充与完善。

在写《知味观》一文时,我阅读了此前社会上出版的有关老字号的书籍,使我对知味观的创业及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知味观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孟亚波先生任知味观总经理时。知味观不仅增加了小吃的花色品种,扩大了经营范围,盖起了新的总店大楼,而且开设了50家连锁店。杨公堤的“知味观·味庄”,以精美的菜点名闻杭城;高银街的“知味观·味宅”,吸引着众多的白领阶层与小资们。知味观还建立起了食品加工基地,源源不断生产市民们喜爱的各种卤味和时令糕团点心。知味观不再是单一的只供菜点的餐馆,它已成为一个拥有众多连锁店及食品加工基地的大公司。一个全新的知味观巍然屹立在新世纪的杭州市民面前。

孟总与李书记还两次在百忙之中接待我和徐敏先生,为了让我们了解知味观菜点的创新及它们的风味,安排总店厨房为我们精心烹制了金牌银鳕鱼、金牌扣肉、雪梨火方、蟹酿橙、椒麻藕夹等创新菜肴及木瓜猕猴桃酥、蚕蛹酥、龙井问茶等创新美点,使我对知味观菜点的创新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顺理成章地将它们的风味特色写进了文稿,以让社会各界与消费者对知味观的发展有更新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