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
18685800000016

第16章 夹缝中的饿狼(1)

秦国从建国开始,就面临着东西两条战线的压力。西面有戎狄屡屡进犯,不得安宁;东进又被强大的晋国阻挠,无法跨越黄河,这个时候的秦国,就像处在夹缝中的饿狼一样,被困住了獠牙。春秋是一个微妙的时期,不可能靠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在英明神武的秦穆公的领导下,秦国在东西两线都采取了政治路线为主,军事路线为辅的战略。在东进过程中,穆公的外交路线一度取得胜利,可是后来,秦国的政策搞修正主义,以至于秦晋交恶,东进受阻。在西线战场上,秦对西戎采取了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导致西戎内部四分五裂。秦国最终能够“益国十二,广地千里,称霸西戎”。

东部大开发战略

秦国的基业历经几代国君的奋发图强,传到秦穆公手里,已经由一个偏居西陲的蕞尔小邦发展成了雄踞西方的大国。而秦穆公又是历史上着名的一代明君,秦国到了他这一代,国力进一步增强,学着以前的周文王搞东部大开发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要向东扩张,秦国就需要调整策略了。东进和向西扩张,需要应付的对手是不同的。向西扩张,没说的,就是打。通过战争,把犬戎等游牧民族打跑,把土地夺回来,然后再派军队看管自己的土地。这里拼的是真刀真枪,打的是你死我活,没有掩饰,不用遮挡,完全是敌我矛盾。但是向东扩张就不同了,他面对的对手和自己一样,都是周政府的干部,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是兄弟国家。他们之间不是敌我矛盾,而只是人民内部矛盾,怎么能随随便便搞武斗?更何况在春秋时期,尽管狼子野心已经蠢蠢欲动,但谁也不敢当街宣称自己就是流氓,谁要敢霸王硬上弓,到处耍拳头,就马上会招来群殴痛扁。

看来,在春秋时代,要想称王称霸,就要会装。尊王也好,攘夷也罢,说到底都不过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是春秋时代的游戏规则,想玩游戏首先就要遵守游戏规则。遵守规则的,比如齐桓公、晋文公,就能当上了霸主,既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又扩张了自己的势力。相反,不遵守规则的,比如楚国和郑国,就被淘汰出局了。郑国仗着自己在协助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立过大功,嚣张得不得了,目中无人,连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结果早早地被收拾了,到春秋后期已经变成了一个只能躲在角落里的小国了。而楚国,搞了几次北伐运动,结果都被以晋国为首的诸夏同盟死死地摁住,到最后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又是示好,又给点小恩小惠,才继晋文公之后当上了霸主。

秦国的东进策略,和楚国北上一样,也是逐渐成熟起来的。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穆公亲自率军征伐犬戎,取得了胜利,巩固了西部地区,接着就迎娶了晋国的公主——晋献公的女儿作夫人。秦国与晋国联姻,当然有自己的考虑。秦国要搞东部开发,首当其冲碰到的第一个对手就是晋国。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实力强,占地广,把秦国东进的道路死死卡住。秦国想要把手伸到黄河以东,就必须过晋国这一关。秦晋结亲,其实是一场政治婚姻,今天我们还用“秦晋之好”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个国家、两个家庭通过结亲来交好。可惜,秦国内心中老是有着靠拳头解决问题的冲动,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秋天,秦国想趁晋国东伐虞国和虢国的机会,偷袭晋国。这次偷袭,秦穆公亲自挂帅,与晋国的军队在河曲(今山西忻州西北)大战,结果没有占得便宜。更严重的是,把秦晋交好的局面给搞砸了。

后来,秦穆公得到了百里奚、蹇叔的辅佐,对晋国的政策也渐渐成熟了。百里奚、蹇叔都来自东方国家,对中原的国际局势和春秋这个时代的特征把握得相当准确。在他们看来,秦国要向东部发展,应该以政治路线为主,军事路线为辅,绝不能明目张胆地挥舞大棒动粗。因为现在的局势和以前已经不一样了,打打杀杀根本不足以解决问题。要东进,就要把狰狞的面孔和刀枪一起收起来,学会拉关系,学会装孙子,学会作秀,特别是政治秀,要让东方国家打心眼里接受这个“蛮夷”。

但是,说到拉拢关系,走政治路线,秦国没有什么优势。因为他是个异族,和周王室并没有血缘关系。不像齐、郑、卫、鲁、晋这些诸侯国,他们的国君本来就是一家人,有着较近的亲缘关系,出了事情自然会抱成一团。

秦国也有自己的王牌,那就是讲信讲义的优良作风。凡事讲信用,只要和别的国家达成了合约,就一定遵守,决不叛约。既然发了誓,就遵守誓言,决不反悔。

守信用讲义气,本来就是秦国的一项光荣传统。想当年,周平王许诺秦襄公,只要能在戎狄手里把周王室的老家根据地——丰、岐之地夺回来,岐山以西的地盘就属于秦国了,但岐山以东的地要还给周王室。当时,周平王和秦襄公对这个约定还进行了盟誓。所谓盟誓,估计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发誓,违背了誓言就会如何如何。

其实发誓这个东西很不靠谱,古往今来都是这样。发了誓不遵守,谁也拿他没辙。

可秦襄公却很严肃地对待了这次盟誓。当秦国费尽千辛万苦把这块土地夺回来以后,并没有因为当时周王室的衰弱而违背誓言,而是乖乖地把岐山以东的土地还给了周天子,只把岐山以西的土地收为己有。

东方国家靠着讲亲情讲仁义,建立了所谓的诸夏同盟,同气连枝,一致对外。而秦国东进,选择的策略是“以信立威”,讲信讲义。至于是真讲,还是假讲,只有自己心里明白,但在表面上必须给人这种印象,特别是在处理与晋国的关系的时候。

被压制的野性

晋献公晚年,晋国因为争夺继承权发生了内乱。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接班,派人把太子申生杀害了,还赶走了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这就是着名的“骊姬之乱”。公元前651年9月,晋献公死了,15岁的奚齐上台,荀息当相国。10月,晋献公还来不及下葬,大夫里克就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又扶奚齐的弟弟卓子当一把手。11月,杀红了眼的里克又马不停蹄地杀了卓子,这可把相国荀息郁闷得不行,一时想不通就悬梁自尽了。

这时候,逃亡在外的夷吾想回国继位,就向秦国求助。秦穆公当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立即派百里奚带兵护送夷吾回国。临走时,夷吾向秦穆公许诺,只要他回国顺利继承君位,就把黄河以西的八座城池送给秦国作为酬谢。夷吾回国后,顺利继位,也就是晋惠公。但惠公一上位,立马翻脸不认人,不仅杀掉了扶他上台的弑君专业户里克,还派丕郑告诉秦穆公,河西的土地不给了。丕郑怕秦穆公把火撒在自己头上,就对秦穆公说:“晋国人并不喜欢夷吾,都盼望着重耳当国君。现在晋国违约,不兑现对秦的承诺,杀死里克,这些事都是吕甥﹑郄芮在捣鬼。要是秦国能够搞定吕甥﹑郄芮,重耳就可以顺利回国继位了。”

其实,秦穆公深谋远虑,很想得开,根本就不会为了几座城池破坏自己的东进战略。而且,他也巴不得看着晋国继续乱下去,于是就同意了丕郑的建议。但是,吕甥﹑郄芮也不是傻子,他们立刻看出丕郑出卖了他们,就把丕郑给杀了。丕郑的儿子丕豹怕遭到不测,逃到了秦国。他对秦穆公说:“晋国现在内乱,老百姓们对当权的人都很不满,我们正好可以趁机攻打。”秦穆公却说:“如果老百姓对这些人很不满,他们又怎么敢处死大臣?他们能处死大臣,这正说明老百姓是支持他们的,他们和老百姓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最终,秦穆公没有采纳丕豹的建议,但暗地里却让丕豹积极训练军队。

公元前648年,晋国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丕豹又劝穆公不要借粮食给晋国,应该趁他闹饥荒时攻打他。穆公拿不准主意了,就去问大夫公孙枝,公孙枝说:“丰年荒年总会交替出现,谁都免不了碰上灾荒,我们应该借给他们。”穆公又问了百里奚,百里奚说:“晋惠公夷吾的确得罪了你,可他手下的老百姓却没有得罪你。现在不借粮给晋国,饿死的是晋国的平民百姓啊。”公孙枝是暗示日后秦国也可能遇到这样的天灾,那么正好可以再请晋国接济。百里奚则强调要做好晋国老百姓的工作,通过救济晋国得到晋国人民的好感。显然,公孙枝和百里奚的看法更符合秦穆公的整体战略,结果秦国兴师动众接济晋国,车拉船带,从秦国的都城到晋国的都城一路之上络绎不绝,秦穆公是故意要让秦晋两国的人民看到秦国是怎么样接济晋国的。

两年以后,也就是秦穆公十四年,秦国果真发生了饥荒,于是向晋国请求接济。秦国的饥荒真是不早不迟恰到好处,这个时候,大家伙儿对于秦国接济晋国的事还记忆犹新,如果晋国接济秦国,那么秦国就没有经济损失,还博得了与中原大国同等的政治地位;如果晋国趁机进攻秦国,那么晋国军队就会心中有愧,不能专心作战,而秦国军队则更加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晋惠公鼠目寸光,而晋国的公卿大夫们也想要打仗,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重额嘉奖。

果然,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等鹰派大臣的建议,不仅没有借粮给秦国,还趁火打劫进攻秦国。秦穆公亲自挂帅迎敌。9月,秦穆公与晋惠公在晋国的韩原(今山西河津东)会战。说来奇怪,本来是晋国侵略秦国,双方交战的地点怎么会跑到晋国去了?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是秦国侵略晋国呢。这里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秦穆公对这场战争早有准备,已经预料到了晋国会趁秦国饥荒攻打自己。

正因为这样,秦穆公在战场上表现得相当自信。他当时让身背杀父之仇的丕豹率领军队,先设计使晋惠公离开大队人马,然后亲自追击晋惠公,但没想到却被晋国军队包围,自己也受了伤。这个时候,秦穆公精心训练的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发挥了作用,他们突破重围,活捉了晋国国君。这三百勇士可是不要命的人,据说当初秦穆公的宝马走失了,结果被这些人抓住吃掉了,照理说他们应该被处死,但是秦穆公说:“没事。我可不会因为一头畜牲责备人。来,各位!我听说吃了好马的肉不喝酒会有伤身体,所以,今天我要请大家喝酒。来!一起干!”这些人听了,真是感动得涕泪横流啊,从此对秦穆公感恩戴德。正是他们,在战场上拼死战斗,在关键时刻不仅救了秦穆公,还活捉了晋惠公。

韩原一战取胜之后,秦穆公很清楚,晋国虽然战败,但是元气未伤,实力依然坚挺,所以还没有到彻底摊牌的时候,应该继续打政治牌和道义牌,在中原诸侯国中树立自己重信重义、大气宽容的形象。他表面上说要杀掉晋惠公,但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时候,有人开始来说情了。先是周天子,他派人对秦穆公说:“晋与周可是同姓的啊。”意思是暗示秦穆公卖周天子点面子,放晋惠公一马。秦穆公的夫人就是晋惠公的姐姐,也跑来替他说情。秦穆公一看,也该顺坡下驴了,就以给周天子和自己夫人面子为名,与晋惠公达成协议,保证送他回国,还给予国宾的待遇。但晋要割河西的土地给秦国。到了年底,晋惠公回国,把河西的地献给了秦国,还让太子圉到秦国作人质,而秦国也把宗室的女儿嫁给了太子圉。

释放晋惠公,是秦国对晋国实行怀柔政策的一部分。秦穆公很清楚,如果他杀掉晋惠公,晋国就会重新立一个国君,根本不会对他强大的实力造成损伤。而且,这么一来,秦国原先对晋国表示友好的一系列功绩,比如结亲、平乱、赈灾,也就一笔勾销、付之东流了。这样做,秦国不仅得不到河西的地,还会增加晋国对秦国的仇恨。而在当时,秦国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西方的犬戎仍然是他的一大威胁。

如果再把晋国惹毛了,东西夹击,也够秦国呛的。所以,权衡利弊,秦穆公必须释放晋惠公夷吾,况且夷吾这个人是个草包,智商很低,晋国有这样一位国君对秦国来说是大大有利的。

宽容、大度,走政治路线,打道义牌,可不是秦国的本性。一个靠战争起家,靠战争发达的国家哪里会对别人宽容和大度?秦穆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在微妙的春秋时期克制住秦国的狼性,再加上有百里奚、蹇叔这些主张怀柔政策的人掌握着秦国的大权,才使得秦在对晋国的策略上屡屡占据主动,地盘也扩展到了黄河以东。

养大了老虎送回山

晋惠公回国后,马上又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他杀掉了大夫庆郑,因为韩原大战的时候,庆郑在战场上把他丢下管自己走了,在危急的时候没有伸把手。他又听说公子重耳想回国夺他的位子,急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他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就逃到了齐国。他当初还许诺回国后会让位给太子,现在也变卦了。总之,韩原之战后的晋国,依旧混乱。

晋国是一团糟,而他的西邻秦国可没有闲着,正扩土兼并,忙得不亦乐乎。秦穆公二十年,秦国灭掉了梁国和芮国。这两个诸侯国都在秦国和晋国的边境上,是晋的同盟国,也是晋国防范秦国东进的西大门。秦国灭掉这两个国家后,东进的战略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两年以后,晋惠公病重,在秦国作人质的太子圉呆不住了,他怕一旦父亲死了,君主的位置会被别人抢走。于是,他背着秦穆公逃回了晋国。

第二年,晋惠公去世,太子圉被立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