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
18685800000053

第53章 天下制霸的最后一步(6)

战国中后期,自魏国衰败以后,中原各国中能与秦抗衡,力量又足以左右时局的唯有齐和楚。这两个国家如果连起手来,那肯定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大的麻烦和障碍。反过来也是一样,齐、楚两国若也不幸倒下了,那秦人统一天下的局面将不会再出现任何悬念。所以,秦国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法制服邻国以后,下一步的策略就是离间齐、楚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319年,秦惠王听从了大臣司马错的建议,举兵南下,夺取了巴蜀之地,国境比原来增加了一倍,与楚的巫郡、黔中相接,对楚国直接形成军事压力。

楚国感觉不妙,立即和齐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公元前313年,秦惠王想攻打齐国,但又怕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到楚国去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楚怀王利欲熏心,竟然相信了,马上和齐国断了交。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张仪出尔反尔,不肯兑现诺言。怀王怒发冲冠,兴兵攻打秦国,结果又兵败丹阳。怀王不甘心,再次以倾国之兵攻打秦国,两军在蓝田大战,楚国又是一败涂地。这个时候,韩、魏两国还跑来趁火打劫,侵入楚国的邓地。第二年,秦又乘胜攻占了楚国的召陵。自汉中失守后,楚国的郢都相当于失去了西北屏障,国威大挫。虽然不久之后,楚国趁越国内乱,攻杀了越王无疆,夺取了吴地直至浙江,但却已经没有办法扭转楚国的衰败之势了。

公元前306年,齐又提议诸侯一起合纵伐秦,并主动邀请楚国参加。齐国主动示好,楚怀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没过多久,秦国又来诱惑楚国,并许诺与楚国互结婚姻。楚怀王这个二百五真是傻到家了,上次的痛还没有忘记,这次就又相信了,突然宣布退出合纵。齐国很生气,就于公元前303年联合魏、韩两国一起攻打楚国。怀王送太子斗到秦国作人质,请求秦出兵援助。秦国一出兵,三国联军被迫撤退了。第二年,楚怀王病重,在秦国作人质的楚太子斗怕失去继承王位的资格,杀掉秦大夫逃回了楚国。这一举动,又让秦国找到了攻打楚国的借口。五月,秦国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打楚国的方城。楚国众叛亲离,只能任人宰割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秦接连几次重创楚国之后,忽然罢手了,还主动伸出了橄榄枝与楚“亲善”。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怀王到秦楚交界的武关会晤。怀王本来不想去的,但怕得罪了秦国,又经不起儿子的催促,只能去了。谁知他一入关,秦国的伏兵就把门给关上了,把这位一国之君生擒活捉,押解到咸阳软禁起来。秦人要挟说:除非楚国割让巫郡、黔中给秦国,否则就永远不放他回去。楚怀王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但秦又要先得到地,后放人!楚怀王害怕人地两空,气愤地拒绝了。就这样,楚怀王在秦国被关押了两年之久。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出了咸阳,但事情很快败露。秦军发现楚怀王失踪后,马上堵塞了通往楚国的要道。楚怀王无奈,只好从小路逃往赵国。赵国不敢收留他,他又向魏国逃跑。可是,他还没有跑到魏国,秦国的追兵就到了,把他再次押回咸阳。第二年,心力交瘁的楚怀王病死在了咸阳,秦国于是把他的尸首送还给楚国。看来怀王在国内还是个好领导,楚国的老百姓都哀怜他,举国上下,哭成一片,好像死了自己家的亲戚一样。又过了三年,秦国攻打韩国,大败韩军,斩首二十四万级。之后,秦昭襄王给楚顷襄王(怀王之子)下战书威吓。顷襄王一看战书,吓得骨酥肉麻、心惊胆战,立即同秦国讲和,次年又向秦国迎亲。

就这样,楚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又意气用事,最终没有斗过流氓气十足的秦国。经过几番折腾以后,曾经强大的楚国已经没有实力和秦国相抗衡了,只得委曲求全,以图自保。而另外一个超级大国——齐国,虽然没有和秦国发生正面的冲突和较量,但暗地里却是在勾心斗角,彼此颠覆。就在楚怀王死后的第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同时把尊号升高了一级;秦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这无非是向世人宣称,当前的超级大国只有秦、齐两国,整个天下,将来也必然会被这两个国家平分。秦国故意抬高齐国,拍齐国的马屁,目的无非有两个:一是放烟雾弹麻痹齐国,助长齐湣王的骄横之心。二是离间齐国和东方其他五国的关系,让他们把齐国看作是一个威胁,破坏六国间的合纵。用心可真毒啊!

当然,齐湣王底下也不是没有人看出这个诡计。所以他称帝后过了两天,就接受了劝告仍然恢复称王,秦昭襄王也只得照样。但湣王的帝号虽然取消了,他的野心并没有减小。后来发生的故事,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齐国四处征杀,疯狂扩张,终于把兄弟国家都惹毛了,联合起来对付他。秦国巴不得你们自相残杀呢,自然也赶来凑热闹,趁机揩油。结果是,人不亡齐而齐自亡。同楚国一样,齐国也糊里糊涂地走向了衰弱。

齐、楚两国的衰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走向。现在,对于秦国来说,统一天下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了。

一扫寰宇定天下

对于东方六国而言,秦国不仅是一个可怕的对手,更是一个可敬的敌人。

秦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强大地让人不寒而栗。自从齐、楚两国衰败以后,秦国在战国版图上已经占有了绝对的强势,所有的国家都已经失去了和强秦抗衡的实力。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可以向六国彻底摊牌了。于是,他一改过去既打击又拉拢的连横政策,而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案,安抚远在东海之滨的齐、燕,集中主要火力攻打与自己临界的楚国和三晋,扩充地盘,蔓延势力。

秦国,虎狼之师,所向披靡,剑锋所指,必定土崩瓦解。公元前278年,秦将司马错走蜀道攻占楚的黔中。又过两年,公元前276年,秦将白起攻破鄢郢,把楚先王陵墓的宏伟建筑烧了个精光,楚兵溃散,不敢再战,楚王狼狈地迁都到陈国的故城;后来还不放心,又迁都到寿春(今安徽寿县)。秦人攻破鄢郢之后,就把它设置为南郡。第二年,蜀郡郡守又占领了楚的巫郡和江南地区。仅仅四年时间,楚国的土地就丧失过半,结果只能是向秦交纳人质求和。

接着,秦把楚暂时搁放了下来,掉头向东,集中精力宰割三晋。公元前268年,秦派五大夫琯进攻魏国,占领怀县。又过了两年,夺取魏国的邢丘,魏被迫献地求和。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伐韩,攻占了九座城市,斩首五万。第二年,白起攻取了韩国的南阳,又过了两年,攻占上野,直逼上党。上党郡守冯亭见上党不保,就把该城拱手献给了赵国。赵国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在这个时候贪小便宜,接受了上党,这就引发了秦、赵之间的大决战。公元前260年,白起的远征军在长平大败赵军,活埋降卒四十万。赵国的壮丁几乎在这场战役里全部耗尽。又过了四年,秦灭了西周,西周君前往秦国磕头受罪。

至此,楚国和赵、魏、韩三国彻底丧失了挣扎的力量。他们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除了祈祷宰杀自己的屠刀晚一点落下以外,已经别无他计。也正因为这样,秦昭襄王之后,秦王嬴政亲政之前,秦国的国内政局虽然一度出现动荡,东方国家也没有能够借机咸鱼翻身。一个国家衰败下去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想复苏,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正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秦国不仅可怕,还让人觉得可敬。他虽然是六国的敌人,却又是一个值得尊敬、值得佩服的对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国家把人性所暴露出来的弱点几乎全部规避。即使胜利就在不远的前方,秦人也没有丝毫的趾高气扬,更没有一丁点的麻痹大意,而是居安思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按照既定的方略有步骤地推进统一天下的步伐。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从祖先手里接过接力棒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仍然没有急于吹响发动总攻的号角,而是通过外交策略和局部战争两条路线继续对六国进行瓦解和蚕食,直到不会再出现任何的变数和风险。

局部的军事打击就不用再赘述了。在这一时期,秦采取的外交策略主要是贿赂、赎买和暗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搞特务活动,进行地下工作。这个主意是当时尉缭向秦始皇提出的。尉缭说:“大王应该不吝钱财,派人贿赂六国的大臣,破坏他们的计谋。这样做,大王失去的不过是三十六万金,但却可以把诸侯六王统统俘虏过来。”李斯也说:“现在已经到了消灭六国的关键时刻,为了彻底地打击各国内部顽固的抵抗力量,减小统一天下的阻力,我们应该多派一些人,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到六国去,收买六国国内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贪财的,就用钱收买,如果碰到廉洁不肯收礼的,就搞暗杀,然后再派大军随后跟上。”

秦国是一个功利的国家,奉行的是彻头彻尾的经验主义。李斯之所以向秦始皇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是因为前面有成功的范例。长平大战的时候,赵国派出抵挡秦军的将领本来是廉颇。廉颇是杀场宿将,战争经验丰富,面对秦国的虎狼之师,廉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了死守长平、坚壁不出的战略。秦军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也无可奈何。为了扫除廉颇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当时的秦相应侯范雎派人带了千两黄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离间廉颇和赵王的关系,并散布流言说:“秦国最痛恨和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这老家伙好对付,他快要投降了。”

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了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结果赵括书生意气,纸上谈兵,最终酿成了大祸。

公元前236年,刚刚亲政不久的秦王嬴政处死了国相吕不韦,政局还不稳定。

趁此机会,东方国家终于又组织起来了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联合对秦的战争。这次合纵,主要是楚、越、赵、燕的四国联军。当时秦王嬴政执政不久,经验不足,急忙召集了六十多位大臣商议。可是,大臣们都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个时候,有一个叫姚贾的人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说:大王只要能够给我足够的钱财,我就能把这四国摆平。嬴政听了很高兴,竟然给了他一百辆车,一千两黄金,还有服侍佩剑,等等。这种待遇,在秦国并不多见。这个姚贾确实没有吹牛,没过几年的时间,他就把联合进攻秦国的这四个国家全部用钱给摆平了。姚贾回来以后,秦王嬴政很高兴,给他赐封千户,还提拔他做了上卿。

就这样,秦王嬴政采纳了尉缭和李斯的建议,派了大量的间谍特务潜入六国境内进行破坏活动。这一招果然屡试不爽。从此以后,六国果然不再反抗而是静待秦国逐个来解决他们。这里仅举一例。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将王翦、杨端和率大军进攻赵国,赵国派大将李牧、司马尚迎战。和廉颇一样,李牧也是让秦国头疼的将领。于是,秦国就派人暗中贿赂赵幽缪王身边的佞臣郭开,给了他大量钱财。郭开小人,见钱眼开,马上就去四处散播谣言,说李牧和司马尚图谋不轨,要率大军谋反。结果,狐性多疑的赵幽缪王下令让赵葱和齐国的降将颜聚代替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痛心疾首,不肯受命,结果被赵军逮捕杀害。当赵国失去了李牧这个顶梁柱后,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就这样,在秦王嬴政继位以后的十几年里,秦国坚持军事打击和贿赂诱惑并行的政策,对六国继续进行蚕食和削弱。到了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秦国终于吹响了对六国发动总攻的集结号,以风卷残云,虎吞羔羊之势,向苟延残喘的六国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秦灭赵;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灭楚;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灭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齐。

不过九个年头,所谓六国,就全部被秦国灭了,几乎隔一两年就灭掉一个,真可谓势如破竹。幸亏还有一个侠士荆轲,曾经替燕国演奏了一曲剑刺秦王的悲壮史歌。否则,我们后人讲起这段惨烈的历史,连一个可圈可点的故事都找不到。秦国的胜利之所以来得如此迅速,靠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天数,而是长期的积累和谋划。六国灭亡以后,秦王嬴政以一道冠冕堂皇的诏令,结束了近六个世纪的混战局面,同时宣告了新帝国的成立。

这道诏书中列举了六国的罪状,但除了燕国以外,其他都是捏造的。但捏造又怎么样呢?话语权永远是属于胜利者的。世界上也许并没有真理,有的仅仅是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强权哲学和霸道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