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18688600000031

第31章 生产问题抑或分配问题——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分析(6)

这个纺纱厂底二千工人和一班职员劳力所做的生产品底全价值是一百万元,是应该归他们全收的;但他们只收得生产品之一小部分价值二十九万二千元,其余一大部分七十万零八千元,都变了资本家荷包里的剩余价值。”

而且,随着机器的使用,虽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加速了资本家积累剩余价值的过程。对此,陈独秀以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的比较中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手工业时代,有一把斧头、一个墨斗便可以做木匠,有一套网便可以打鱼,有一架纺线车便可以纺纱,有一架织布机便可以织布,有一把刀便可以刻字印书,人人都很容易得着这等简单的生产工具做一个独立生产者,所以在手工业时代,那雇人的资本阶级和被雇的劳动阶级是不大分明的。

在这时代就是资本家自备工具雇人做工,那掠夺剩余价值来增加他们私有财产的速度也是很慢。例如每人用一机,每日织布一丈,价格一元,除去原料房屋等六角,人工二角,资本家所掠夺的剩余价值不过二角,一百架机用一百工人做工,资本家所掠夺的剩余价值,每日也不过二十元。若用蒸汽机,一百人做的工,五个人就够了,资本家只付工价一元,其余九十五个人工价十九元都被资本家掠夺过去了。这时一日的剩余价值由二十元增至三十九元,这时工人与资本家所得乃一与三十九之比。

推而至于五十人做工,资本家所获剩余价值乃至三百九十元;五百人做工,剩余价值乃至三千九百元;五千人做工,资本家一日掠夺的剩余价值乃有三万九千元之多。近代资本之所以如此集中,资本主义之所以如此发达,资本家之所以如此强有力,都是机器帮忙,替资本家造成剩余价值,渐次积聚起来的”。

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演讲中,陈独秀进一步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分配中的弊端也同样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即“财产私有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积累和积聚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由于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制度,导致了“全社会的财富差不多操诸少数资本家之手,多数人则日益减少其购买力,其结果遂至社会上生产力与消费力失其均衡”。

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下,“一切生产品,都是卖的“商品”,不是用的“用品”,所以生产与消费是相互为用的,有生产而无消费,则生产不但没有用,而且和吾人只增加饮食而不消化一样,结果必至胀死”。他举例说,“有一千匹布与此,只有五百人来买去五百匹,则其余之五百匹若消费者无力购买,则由必需品变为无用的废物了”。“而盲目的没理性的崇拜“商品”的资本家,不顾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律,一味去生产,所以往往弄出剩余生产的恐慌。——我们必须注意:资本制度下之剩余生产,乃伪的剩余生产,是由生产力超过消费力发生的,非生产力超过社会需要之真的剩余生产”。

正是从生产与分配两个方面,因此,从生产的角度,陈独秀指出了私有制的不合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必然性;从分配制度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的不合理性。所以,“在生产方面废除了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剩余价值,才可以救济现代经济的危机及社会不安的状况。这就是我们所以要讲社会主义之动机”。也就是说,“只有采用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资本归公,人人都有工作生产底机会,社会上一切生产工具——土地、矿山、机器、房屋等——谁也不能据为己有,谁也不能租给他人收取利益,这样才可以救济第一个缺点”。同时“一切生产品底产额及交换都由公的机关统计调节或直接经营,务使供求相应,不许私人投机营业,这样才可以救济第二个缺点”。

为了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陈独秀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出发进行了新的阐发。

在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对社会主义的论证中,他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在同时期发表的《马克思学说》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是非常准确的。首先指出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以前个人主义的经济学说不同之特点,是在说明剩余价值之如何成立及实现。二千几百页的《资本论》里面所反覆说明的,可以说目的就是在说明剩余价值这件事。”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资本家夺取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做为他私有的资本,再生产再掠夺,以次递增,资本是这样集聚起来的,资本制度就是这样发达起来的”。他认为,从理论上要认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明白马克思所说剩余价值是什么,首先要明白马克思所指的价值是什么,其次要明白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价值是什么及劳动价值如何定法。斯密亚丹以来的经济学者,对于凡物之价格都分为自然价格(Natural Price)、市场价格(Market Price)两种。剩余价值所指的价值,是自然价格所表现的抽象价值,不是市场价格所表现的具体价值,我们千万不可弄错”。

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陈独秀作了认真地分析。

“劳动价值也分二种:(一)劳动力自身之价值,即是劳动者每月拿若干工钱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之价值;(二)劳动生产品之价值,即是劳动者每月做出若干生产品之价值。这两种劳动价值是如何定的呢?照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凡两件货物互换,这两件货物一定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譬如拿若干布匹换若干面粉,这两样货物形式不同,物理的性质不同,用处不同,他们相同的地方只是都是为劳动所作的结果;因此所费劳动相等的货物价值亦相等,用二十小时做成的货物,价值比用六小时做成的货物高一倍,一个茶碗价值二角,一个茶壶价值一元,壶的价值比碗大四倍,是因为做壶所用的劳动比做碗的多四倍。

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用劳力所制造的商品(就是货物)之价值,乃是由制造时所需社会的劳动分量而定。”(劳动分量,就是劳动时间长短的意思。社会的劳动,是与个别劳动不同的意思;个别劳动有个别勤惰巧拙以及工具精粗的差异,所谓社会的劳动,是指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状况之下,将这些个别的差异都作为平均程度,因此社会的劳动也叫做平均的劳动)劳动者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因此劳动力自身也是一种商品,所以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乃是由培养他所需的劳动分量,也就是制造劳动者及其家庭生活品所需的劳动分量而定。”马克思所谓制造一切商品所费的劳动分量,乃是兼“生的劳动”(制造该商品时所费的劳动)和“死的劳动”(制造该商品时所用原料、工具、建筑等以前所费的劳动)二种而言,这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由于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科学的认识,因而才有可能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科学的说明,首先,“剩余价值究竟是什么”,“是货物的价值与制造这货物所费的价值(兼生的劳动之价值及死的劳动之价值而言)之差额;例如费一万元生产一万五千元的货物,在这货物一万五千元的价值中,除去生产这货物所费一万元的价值,所剩余的五千元就是剩余价值”。其次,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陈独秀特别提醒,“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成立的,不是在流通过程中成立的,这个意思十分重要,我们也千万不可弄错”。“因为马克思所指出的剩余价值,虽然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际归到资本家的荷包,但是夺取的方法和剩余价值的本质,都不是指流通过程中一件一件生产品的卖价,乃是指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资本家所做“剩余劳动”的价值。”

而“剩余劳动”是指“自产业革命以来,所有生产所必需的工具(土地、矿山、房屋、机器、原料等)都为资本家所占有,资本家以外的人,除了将自身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便做不成工,便得不着生活费用。资本家给他们多少生活费(即工钱)呢?照马克思的价值公例,一切商品之价值常与制造此商品时所费的劳力相等,劳力(也是一种商品)之价值(即工钱)也常与培养这劳力所需的劳动(即制造劳动者所必须的生活品之劳动)相等;那么,譬如一个劳动者每日所需的生活品值六小时的劳动分量,照理他每日做工六小时便已产出他生活品的价值;然而资本家往往要劳动者每日做工十二小时,所给工钱只值六小时的生活品,其余六小时,在实际上劳动者未曾得着工钱,是替资本家白做了,这白做的六小时就叫作“剩余劳动”;生产品之全部价值都是劳动者做出来的,而劳动者所得只一部分与六小时劳动价值相等的工钱,其余一部分由六小时剩余劳动而生的价值,就叫作“剩余价值””。

陈独秀按照《资本论》中的逻辑,在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后,进而解释了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和分配”的问题,他引述马克思的分析说:“剩余价值虽然成立在生成过程中,但是必须到了流通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资本家雇用劳动者产出一定价值的货物,剩余价值的本质及作用固然已经包含在这货物之中;然必待将这货物卖给消费者,把这货物的价值变成市场价格,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归到资本家的荷包,这时剩余价值才算实现。”“这是因为生产者不能将货物直接卖给最后消费者,中间必须经过贩卖者之手,贩卖者须得一定资本及劳力之报酬,于是生产者不得不在价值以下得价格卖出他的货物”,他通过举证来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具体分配的,“如用价值五成工钱造成价值十成的棉纱,因为贩卖者之报酬,价值十成的棉纱至多只能卖的价格八成的货币,因此五成剩余价值中,制造棉纱的资本家只能得着三成,其余二成是归了贩卖棉纱得资本家;制造棉纱的资本家若是向他资本家借过资本,便须拿一部分剩余价值付他资本家的利息;纱厂的地基若是向地主租的,又须拿一部分剩余价值付地租”。而“各种资本家分配所余才是制造棉纱的资本家实际得着的剩余价值”。正是通过对剩余价值实现过程的具体分析,说明了“剩余价值是在生成过程中成立”又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道理。

陈独秀进而指出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既然“资本家的资本是夺取劳动者剩余价值变成的,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之价值变成的”,那么,“工作时间越长,剩余劳动越加多;工钱越少,剩余劳动也越加多;出产能力越提高,剩余劳动也越加多。所以资本家想扩张剩余价值,天天在那里提高出产能力,天天在那里反对增加工钱反对减少工作时间,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又拿货币制造商品增加剩余价值,再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如此利上生利”。

这种剩余价值不断增加的过程陈独秀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积聚。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营业的规模一天大过一天,掠夺兼并的规模也一天大过一天,加上交通机关一天便利过一天,殖民地新市场一天扩大过一天,精巧的机器一天增多过一天,大银行大公司便一天发达过一天,从前的小工业都跟随着这些制度之发展,逐渐被大工业吸收了压倒了。这种吸收压倒的结果,便是把全社会的资本聚集在少数人手里”。

这个过程也被陈独秀科学的称之为“资本集中”。而随着资本的集中可以带来生产能力的增强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私有性质,即“在财产私有制度之下,把全社会的财产大部分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这种资本的集中必然带来两种结果,一是“无财产的佣工渐渐增多”;二是造成“生产过剩”,生产过剩又必然造成“市场缩小经济恐慌”和“工人失业”两种结果。而“合起这几项结果,无产佣工的困苦一天比一天沉重,而他们的人数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的团结也就一天比一天庞大,这个随着资本集中产业扩张而集中而扩张的无产阶级,必有团结起来,夺取国家政权,用政权没收一切生产工具为国有,毁灭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之一日”。

不难看出,陈独秀运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科学分析方法,回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怎样利用机器对手工业起了产业革命,怎样夺取剩余价值集中资本,怎样造成大规模的产业组织”,而资本主义的产业组织又如何“造成了大规模的无产阶级,又怎样造成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革命之危机”。陈独秀对马克思的这种分析方法解释为“经济的历史观察”和“唯物的历史观察”,正是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正确回答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替代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批评》中,陈独秀也分析说,“正因为剩余价值替资本阶级造到这样强盛的地位,而资本阶级必须崩溃不可救的危机也正含在这剩余价值里面”,这也是马克思所说的“有产阶级锻炼了致自己死命的武器”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