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程程访问
18690000000056

第56章 于荣光——演电影不是人干的事儿(1)

于荣光 著名演员

虽然于荣光监制的《狼毒花》已经获得了好评,虽然他的新作《侦探成旭》也开始在各个电视台播出,但是他作为监制、导演应该还算是新人,不过,作为演员,他无疑是资深的。20多年以来,他已经出演了几百部影视剧作品。80年代初,很多人就从一些港台合拍片中认识他了。那个年代他的武打动作和反派形象深入人心。趁着他到兄弟频道参加电视剧的推广,我们采访了他。

精彩对话:

程程:这个好多人呢,一说起你来呢,有的时候犯迷糊,第一呢就觉得首先说不太清楚于荣光是哪儿人?

于荣光:对,哪儿人。

程程:香港的,还是咱们北京的?因为听你说话也有北京口音,你到底是哪儿人?

于荣光:我其实是北京人,正宗的北京人,从小在北京长大。之所以人家认为我是香港人,是我一出道拍电影呢,就跟香港人合拍,所以人家觉得这是香港来的人。然后我又到香港大概发展了10年。这10年呢,拍了大量的电影,每年有十几部之多,人家就觉得“于先生是第几次来大陆啊?”就是那种的,很多这种话。我说我是,再一听我说话都不可能是那个广东人、香港人,说这么正宗的普通话。后来慢慢才知道。

于荣光,1958年出生于北京,父亲是著名京剧演员于鸣奎。虽然一开始父亲并不想让于荣光学京剧,但是最后于荣光还是走上这条道路。

于荣光:京剧受的那个苦,还有那些东西呢,是一般人,非常人能想象的。

关键是我小时候,练京剧的时候是被逼的。我那个时候呢,面临着插队。家里头做这行的,我母亲就觉得,当时给我父亲定的这个成分叫反动艺术权威,家里就变成一个黑五类的家庭,成分不好,你成分不好,你有些事情做不了,比如说当兵那事儿你当不了。我母亲对这个事情就耿耿于怀,觉得我们家也是苦出生的,他父亲也是努力出来的,那哪是坏蛋呀?不是啊!要证明这个事情,就带着我们帮孩子考试。考试干嘛呀?当兵,当文艺兵。我6岁就出来去当兵,到处考试。当时我和我哥哥考了好多地方,但是一调查,他们家是黑五类,不能收。后来终于我有一个弟弟他考上了,终于就证明了,我们家是一个红五类了。我妈妈也因此而身心疲惫,一身的病,最严重的时候神经官能症,就神经病了,等于是。紧张得一塌糊涂。后来我们呢,就没去了军队,就到了一个剧团,叫北京的“风雷京剧团”。

京剧是需要非常扎实的基本功的,不论是唱还是打都容不得一点弄虚作假。

于荣光11岁进入北京风雷京剧团,开始了一段魔鬼式训练的时代。

于荣光:小孩子到这儿来,拿大顶、倒立,一个小时是什么概念?你知道,你过了10分钟就鼻涕眼泪哈喇子全下来了,就控制不住的,流眼泪啊,累啊。这个顶就拿了10年,每天这样的。那你手都麻了,头晕啊。小的时候那个劈叉,我们那个时候任何一个人不管学哪行的,都要经过这关的。它刚开始是这样的,八字的,它是不可能给你弄得直的,它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呢?老师就给你顶在墙上,两条腿靠着墙,揣你屁股,咔咔,就这样。就叫,每天哭啊。

程程:那个时候你几岁啊?

于荣光:那会儿10岁左右吧。

程程:那还不回去跟妈妈哭不干这个了。

于荣光:也没想着要哭,也没喊着多委屈。反正就偷懒是有的,大家就连起手来偷懒。比如说拿大顶,那么拿大顶老师有的时候,就去沏个水啊,哼哼个歌啊,弄个吃个早点啊,那会儿大伙儿就开始趴下,不是趴下是脑袋顶地下了,“咚”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老师一进来就“嗒”又起来了。

程程:这就算偷懒了?

于荣光:偷懒啊!你下来是不敢的啊,下来那要挨打的。

那段时间虽然很苦,但是于荣光回想起来,却觉得那是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也许京剧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他后来的一切都得益于京剧的滋养。

于荣光:现在想想,我觉得那段历练对我帮助很大。现在想想,历练的已经不仅仅是体格了,那个身心,那个心理状态,我觉得是一种,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我以后的好多事情,比如说到现在我基本上不怎么害怕吃苦。多苦的事儿,别人看着“这戏可别拍,太苦了”,对我来讲我觉得正常吧,没有什么苦的,承受力特别好。可能是那个时候练就的,就是有那种磨炼吧,算是。

于荣光学的是武生,他主演的剧目经常去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参加汇报演出。成为当时北京最为出色的京剧武生。

于荣光:当时蛮出色的,说实在话。

程程:为什么不坚持了呢?

于荣光:也不是没坚持。

程程:到现在特有点儿后悔的感觉吧?

于:不是后悔,是留恋。所谓留恋,我很喜欢京剧,我到现在也很喜欢京剧。我的家里啊,车里啊,还有这个办公室里啊,经常有一些个京剧的带子、磁带啊,VCD放来看。喜欢。当时有一个偶然的机会呢,就是那会儿开始有武打片了,中国流行武打片了。很多香港的那个投资人、导演都来看我戏。今天又来了俩香港人,到后台来看“那个人是谁啦”,说话又那个味道的。经常来看我,就觉得这孩子不错,后来又选中一个戏叫《木棉袈裟》,我第一个电影。

《木棉袈裟》由香港著名导演徐小明执导,于荣光在剧中主演一个大反派祁天远。这第一次“触电”的经历,不仅没有让于荣光爱上演电影,反而让他产生了抵触情绪。

于荣光:去了一个星期我就烦了。我就觉得这个演电影这不是人干的事儿,早上5点钟起来化妆,到了下午3点了还没吃饭呢。经常的事嘛。到现场也乱哄哄,也没人理你。等了半天下午4点的时候,拍一个镜头回家了。哎呀,把人耗的。磨啊,磨的啊就是一点儿精神头都没有。我就觉得太辛苦了,“这他妈的哪是人干的事儿啊?”“不干了!”真是发狠地说。“谁他妈的干这个谁就是孙子。”

程程:真的不干了?

于荣光:那会儿确实是那样说。但是在戏班子长大的人,有一种观念就是答应人做的事情一定要帮人完成。

《木棉袈裟》是于荣光演的第一部电影,也差一点就成了他的最后一部电影。

当时拍摄完成他就回到了京剧舞台,准备安安心心当他的京剧武生。但是在《木棉袈裟》的样片出来之后,于荣光被震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