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雨集
18690400000025

第25章 菩萨蛮

和幼安之郁孤台

题解

此词作于高考考场。记得我们届2006年浙江高考的语文作文为话题作文,话题的大致意思是让我们在“生有所息”和“生无所息”两种观点中选一种,然后就所选观点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我是选择了“生无所息”的,所写作文主要讲人应该不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并以李白、辛弃疾、惠能为例阐释了“功利”、“道德”、“天地”三个境界,同时,我在阐释三种境界时,作了三首和作,即《和青莲之凤凰台》一诗,《和惠能之明镜台》一偈,以及这首和辛弃疾的《菩萨蛮》一词。这三首和作中,《和青莲之凤凰台》及《和惠能之明镜台》两篇作品,我以为写得不是很好,所以此后并未加重视;而这首和辛幼安的《菩萨蛮》词则写得大气堂堂,很有声势,虽不反映我本人的思想,但应该讲是首不错的作品。高考结束后,我凭印象录制了此词,后来又经过几次修改,即成了现在的面貌。

此词是站在辛弃疾的角度写的,所以理解的时候,就不能拿我的立场分析,而要放在辛弃疾身上去看待。写辛弃疾,本是为了通过他而阐述道德境界,此词写的是一份爱国精神,这显然符合道德境界的层面。

辛弃疾原唱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五千里滚黄河水,八千万洒南朝泪。何处得心安?巍巍立泰山。泰山金虏住,有志非能去。国破剩愁余,剜心示鹧鸪。

自释

五千里滚黄河水——遥遥五千里滚的是黄河之水啊!“五千里”,从黄河的长度落笔,“五千”作为数字,还容易让人联想到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滚”字,描绘黄河水的奔腾不息,无可阻挡。“黄河”,既是实写黄河,同时它也是华夏民族的象征。这一句壮阔激越,能激起中国人的民族气概和豪情。

八千万洒南朝泪——八千万大宋的百姓,正因朝廷的偏安而洒泪哭泣着。“八千万”指沦亡区与南宋统治下所有百姓的数目。刚才是数字“五千”,这里来了个“八千万”,数目更大,气势也更高。“南朝”,指南宋朝廷。一个“洒”字,可见泪流之多,这将亡国百姓及词人(这里指辛弃疾)内心的痛苦、悲愤之情表达了出来。“南朝泪”与前面的“黄河水”相对应,让人感觉“南朝泪”既是“黄河水”,“黄河水”亦是“南朝泪”,水与泪打成了一片。

何处得心安?巍巍立泰山——到哪里才可以让我(辛弃疾)的内心安适,只有威武崇高地站在那雄伟的泰山之巅啊!“泰山”自古乃帝王封禅之所,是国家社稷的一大象征,它可以认作是当时大宋的代号,然而当时的泰山像黄河一样,也已在失陷区范围内了,泰山被占,正说明了国家之危亡。“巍巍”,高峻的样子,形容威武、崇高。这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词人(辛弃疾)和大宋百姓的心声,内中隐含着极强的信心,有豪迈、奋发的精神风范。

泰山金虏住,有志非能去——泰山成了金人的领土,我(辛弃疾)虽有收复的志向,但却不能去啊!“有志”句隐含着很大的悲慨。为什么不能去呢?盖朝廷当权派偏安一隅、不思上进,一味妥协投降,千方百计阻挠主战派也。这十个字,反映出了历史现状,也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对主降派的痛愤之情。

国破剩愁余,剜心示鹧鸪——国家破亡,只剩下我(辛弃疾)的愁思了,我要挖出我的心来,给那鹧鸪看看!“剜心”一词用了比干的典故。《史记·殷本纪》:“(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剜心”也就是“剖心”,这里借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贞不贰和内心的无比伤痛。“鹧鸪”一词也有特定的含义,首先,鹧鸪的叫声很像是人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其次,《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向南,其志怀南,不徂北也。”此处用鹧鸪一意象,表达词人(辛弃疾)对大宋的一片忠贞之情。

自评

我此词和稼轩原唱一样,通篇都洋溢着爱国之情和悲愤之意,若论雄浑奔放,则我词还要在辛词之上,但我词缺乏辛词的沉郁顿挫感,不及它有意内言外的深层妙蕴,也就是说我词过于慷慨淋漓,缺乏了词本应有的那种幽微要眇的美感特质,这是我不及辛词之处,同时也是此词的不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