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晨雨集
18690400000088

第88章 麒麟洞

张学良曾幽禁于此

题解

离开合川后,我坐火车到贵阳。在贵阳,我游逛了河滨公园、黔灵公园、红枫湖及青岩古镇。麒麟洞是黔灵公园内的一处景点,因洞内有一巨型状似麒麟的钟乳而得名,1941年,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于此。我是在6月4日游黔灵公园的。入麒麟洞看到石麒麟及知道张学良被囚事迹后,我内心蓦地感到一阵强烈的刺痛。当日回旅馆后,即有感作了此诗。

黑深存石洞,幽冷锁麒麟。

壁水泣无日,苍苔委失春。

擒王曾沸血,易帜已成尘。

伫久闻余叹,芳山花落频。

自释

黑深存石洞,幽冷锁麒麟——黔灵公园内存有这样一个石洞,它又深又黑又冷,里面还困着一只麒麟。“幽”,幽深,昏暗。“锁”,封闭,幽闭,李白《宫中行乐词》:“玉楼巢翡翠,珠殿锁鸳鸯。”此外,“锁”字还有拘系、囚禁的意思。“麒麟”,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也比喻杰出的人物,这里指麒麟洞内状似麒麟的钟乳石。此联先点出麒麟洞,“黑深幽冷”四个字描绘出了一个阴森恐怖的石洞环境;接着点到钟乳麒麟,这本来只是样客观景物,但一个“锁”字,不仅将钟乳石看作成了真麒麟,而且写出了它的被拘无奈及石洞的阴森可怕。

壁水泣无日,苍苔委失春——洞中的石壁不分日夜地渗着水滴,那好像是人在哭泣着;里面的苍苔因见不到阳光、失去了春天,因而显得枯萎衰败,毫无生气。“壁水”指洞壁渗出的水滴;“泣”,哭泣、流泪,这里比喻水的渗出。“无日”有两种解释,一是无日无夜,即时时刻刻进行着的意思;另一种解释是见不到日光,就这种解释而言,它还引申指暗无天日,缺失光明。“委”,委顿、颓丧,同时通枯萎的“萎”,有萎败、萎绝的意思,此外联系全诗意志,它还有含冤、委屈的内涵。“失春”,失去春天,失去生机。“泣无日”、“委失春”字眼的出现,隐隐让人感受到了张学良幽禁时那暗无天日、痛苦委顿的生活情状。此联通过拟人修辞、利用字的多义性,使本来只是写实之景染上了一层意象化色彩,遂极大地丰富了诗句的内蕴。

擒王曾沸血,易帜已成尘——张学良因为爱国爱民,热血沸腾地发动了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然而,在他被囚禁后,这些为国为民的抱负、英雄传奇的事迹都只成了时间的灰烬,再也不堪回首了。“擒王”,捕捉敌军首领,杜甫《前出塞》其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里指西安事变。“沸血”,热血沸腾,比喻情绪高涨、激动。“易帜”,国家或军队更换旗子,指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或投向敌方,这里代指东北易帜一事。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两件大事,而这两件大事的主角无疑当属张学良,究张学良发动易帜和事变的本心则原来就是“爱国”两个字。张学良被囚禁后,东北易帜、西安事变已经成了过去,他自由受限,无法作为,空存一颗爱国之心了。

此联用张学良故实,手法上互文见义,“沸血”与“成尘”的今昔对比,显出无限苍凉之感。

伫久闻余叹,芳山花落频——我在麒麟洞中久久伫立,仿佛听到了张学良遗留下来的深深叹息,当此际,我好像感受到整座黔灵山上的花朵都在不断地凋谢飘零。“伫”,久立;“余叹”,余留下来的叹息;“频”,连续、不断。“伫久”二字含义似有重复,因为其中的“伫”字,事实上已经包含有“久”的意思,对此我曾作过修改,但改来改去,发现仍不如用“伫久”好;后来,我又仔细作了分析,发现“伫久”两个字虽意涉重复,但正是这层重复加强了语气,道出了我本人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共鸣的悲感,因此这两个字在诗中有特殊的价值,不容修改。

“芳山”一句,并非写实,而是状心灵感受。芳山,芬芳美丽的山;花,一种美好的事物。芳山之所以为芳山,乃是因为有花在,但如今这些花朵一个不停地在凋落,这就意味着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容易破碎、容易消逝。

自评

我真不知,把张学良囚禁在麒麟洞这是一个巧合,还是蒋介石有意为之。为什么这样提出?原因是我发现洞中之有石麒麟和张学良之被囚禁,两者间竟有相通处。要知道,麒麟不是一般的动物,它是传说中的仁兽,甚至说它一出现,就有圣人在位,会使海内升平。然而,如今有这样一只石麒麟在,可它却被困锁在了一个黑暗幽冷的深洞里,不能得见天日,不能施展抱负,这岂不是一个很大的悲哀!张学良呢?他不是一般的人士,他是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的,同时发动过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可他最终是被囚禁了。有才之士,身遭幽禁,志不能伸,这和麒麟之被困锁多么相像。至于我为什么能感受到前两者的相通处,并且要作诗抒发这种感受呢?原来,在我身上居然也存在着一种与之相似的悲哀。我幼年既有“泽恩被万世”的高志,下过“攻读疲不止”的苦功,有着“高睨侪辈”的学识,最终却“竟为科场弃”,落得“悲吟荒草际”的下场,我的遭遇不也是受到一种变态性的幽禁,这与麒麟被锁、张学良被囚是有契合处的。当时我游麒麟洞,内心深处有强烈刺痛,其原因也正在于此。麒麟被困锁,张学良被幽禁,我本人理想被挫伤,一线下来,最终可以推出一个更大的悲哀——在这天底下,正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志之士,因为制度或其他原因的压制摧残,不得施展抱负,发挥才能,最终郁郁以至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