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2010年7月,父亲因病住院,为了照顾他,我坐公交车早起晚归。
傍晚等公交的时候,我看到下班的员工在站牌下疲惫焦虑的样子,心中很为之所动,于是结合我本人的感受,略加构思,最终作了此诗。
通日扛枪战,天昏始得归。
眼穿思汉堡,心倦踱牌徽。
呼啸风转冷,往来人渐稀。
末班车已逝,街夜漫灯辉。
自释
通日扛枪战,天昏始得归——主人公整个白天都忙忙碌碌,紧张万分,如同扛着枪在战场上作战;直到天黑下来了,才能下班回家去。
“通日”,整日,整天,这里的“日”主要指白天。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氛围紧张,因此有职场如战场之说,诗中“扛枪战”即形容这种激烈的竞争、劳苦的工作。“始得归”不仅指现实中的下班回家,而且也指精神心理上的一种回归与安宁。这两句写主人公等车的背景原因。
眼穿思汉堡,心倦踱牌徽——主人公在站牌下踱来踱去,望眼欲穿地期盼着公交车快点到来;他的身心已疲倦至极,不时想着家人此时为他准备的汉堡包。“眼穿”,望眼欲穿,形容期盼殷切;“汉堡”,汉堡包,一种夹牛肉、乳酪等的圆面包;“踱”,慢步行走;“牌徽”,牌子标记,指车牌,徽是标志、符号的意思。这一联写主人公等车时的动作、心境。“眼穿”、“踱牌徽”二词较真切地写出了人们等车时的情态。
由“思汉堡”可见,主人公当时还空着肚子,如此他回家的念头也就更加殷切了。我这里用“汉堡”,而不用其他词汇,一则觉得“汉堡”是个外来名词,比较新鲜;二来,汉堡本身美味可口,为人们所喜吃;三则,汉堡的“堡”字有城堡的意思,能让人联想到家像城堡一样的坚固、温暖。
呼啸风转冷,往来人渐稀——呼呼作啸的风逐渐变冷,街道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了。这两句写等车过程中的外部环境,从“转”、“渐”两个字上可以看出一个时间进程,反衬出主人公等车时间之久及其内心的无比焦虑。“呼啸”一句,表面看来是写等车时环境变得恶劣了,但它易使人联想到当今社会生存环境之越来越严酷;而“往来”一句,表面虽写路上行人渐渐变少,但它易让人感受到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活于世总是那么孤独、无助。
末班车已逝,街夜漫灯辉——末班车其实早已经开走了,这夜晚的大街到处是弥漫的灯光。“末班车”,按班次行驶的最后一班车;“逝”,逝去,指车开走;“漫”,遍布、弥漫。想要坐车,等了很长时间,可结果是最后一班车也早已开走了,等了白等、希望破灭,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悲哀。“末班车”通常比喻最后一个机会、最后一点希望,可如今连这一点希望也破灭了,人们想要回归自己心灵的家园,竟有如此之困难,实在让人感慨!“街夜”句用了反衬的手法,街道的繁华不属于等车之人,灯光越弥漫、越辉煌,则等车之人越焦虑、越空虚,也越可悲。
自评
在遵守格律、不失旧体诗古雅蕴藉之为美的前提下,尽量用新词汇写当代人特有的情感思致是我旧体诗创作的一个理想。此诗诗中“汉堡”、“末班车”等名词可以说都是些新词汇,是古代所不具有的,但这几个新词汇却像“夕阳”、“落花”等传统名词一样,除本意外都另有一层比喻或象征性的意义,这就使诗歌的意蕴有变丰富的可能性了,也使诗歌最终不失去旧体诗古雅蕴藉的特美,这一点无疑是值得关注的。至于此诗的内容,则是描述了人在天黑时等车的一个过程,折射出了当代人疲惫的生活和焦虑的心境,诗中“扛枪战”、“思汉堡”、“心倦”等的刻画、比喻,应该说都较为形象、较为准确地表现出了当代人的一些情感思致,这自然又是一值得关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