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
18690800000003

第3章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2)

同时,“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并且,“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因为,只有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各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然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最初形式,由于这种共产主义革命的转变为对下述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于人们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但是迄今为止对他们来说都作为完全异己的力量威慑和驾驭着他们。”

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国际经济旧秩序条件下的国际分工,对落后的国家来说,是一种异化的力量,是一种反过来控制它的力量。落后国家成为发达国家掠夺廉价原材料的基地和倾销工业品的市场,最终使得它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同时他也暗示,落后国家只有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总之,社会主义只能存在于开放的世界中,只能在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背景下,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种解放程度是与世界的开放度和向世界的开放度成正比的。

3.“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理论研究过程中,曾多次规划有关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马克思最终未能完成其庞大的经济学理论研究计划,而是将已经研究完毕部分的精华以《资本论》命名出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资本论》以及其他相关著作中分析得到马克思关于参与国际贸易从而实行对外开放的论述。

基于对哲学和法学等相关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年研究,深受当时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学的理论研究。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社会生活,对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以及当时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在对大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概括后,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谈到:“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则是一目了然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宏伟的经济理论框架的后三项,即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就构成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对英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分析研究中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贸易政策观的。“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贸易呢?这就是资本的自由。排除一切仍然阻碍着资本前进的民族障碍,只不过是让资本能充分地自由活动罢了。”“这是谁的自由呢?这不是每个人在对待别人关系上的自由,这是资本榨取工人做脂膏的自由。———这种自由不过是自由竞争基础上的必然产物时,怎么还能把自由竞争奉为自由的观念呢?”马克思的论述已经揭开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本质,这让我们更加认清了隐藏在自由贸易政策外衣下的阶级剥削和国际掠夺的真相,资本在更广阔范围自由流动的结果,将是资本以更加多样和更加迅速的方式积累和积聚,从而使资本不断增殖。资本规模的扩大会使资本家更加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机器工业时代的到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成本逐渐降低,机器作业代替了手工劳动,更多的工人步入了大工业的洪流之中。工业资本家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无数小生产者被淘汰而加入了无产者的行列的苦难处境成了资产阶级繁荣的必要条件。这一切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假定不再有谷物法,不再有海关,不再有城市进口税,一句话,假使工人迄今认为是使自己处于贫困境遇的那些偶然情况都全部消失,那时,一向掩盖着他的真正敌人的一切帷幕就被揭开了。他将看到摆脱羁绊的资本对他的奴役并不亚于受关税束缚+资本对他的奴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否认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的积极意义。首先,马克思将社会生产过程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的不间断循环就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国际贸易属于流通领域,而“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整体上看的交换。”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更为宏观的交换形式。“交换是生产以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不难看出,马克思将国际贸易视为国民生产的中间环节或媒介要素,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起着辅助和推动的作用。

恩格斯则将交换和生产一起作为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他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与此同时,“这两种社会职能的每一种都处于多半是特殊的外界作用的影响之下,所以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识到,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生产在世界市场实现更高的利润率。

马克思指出:“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以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他的竞争国家卖得便宜。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了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因此,这些较发达的国家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实现了较国内而言更高的利润率,获得了超额利润。

马克思曾详尽地论证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而国际贸易只是使一国在新的市场领域实现了超额利润,或者说国际市场是一些国家利润率下降的缓冲地带,然而就其本身而言,利润率仍然不可脱离逐步下降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论证国际贸易既有提高利润率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加速利润率下降的作用。“对外贸易一方面使不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一方面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因为它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使不变资本价值降低。一般来说,它在这方面起作用,是因为它可以使生产规模扩大。”可见,马克思已经在谈论规模经济问题,也充分说明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实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因此,它一方面加速积累,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当然,“这个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同时,马克思认为国际贸易客观上要求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转变。机器作业代替手工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马克思分析了国际贸易从中所起的作用:“消费的需求一般来说比生产增长得快,机器的发展是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至于欧洲各国,那么,迫使它们使用机器的,是英国在它们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殖民地造就了世界贸易,而世界贸易是大机器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还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直接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大工业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关系也引起产品的精致和多样化。……随着世界市场关系的发展,运输业对劳动的需求增长了,而且运输业又分成许多的下属部门。”可见,国际贸易与机器工业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则更为精确地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

4.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外开放思想的深刻启示

第一,任何民族和国家,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求得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辩证分析已经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分工的国际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这是世界经济和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对外开放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外开放是任何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所蕴含的逻辑结论。

第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对外开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全球性交往作为新社会产生的直接原因,并对未来社会的对外开放进行了预测;认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为前提的”,因为,共产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更开放的社会。在未来的新社会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最后,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论断。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和发展。

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中自然处于被动地位,其中存在的风险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由于生产力发展大大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以较先进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占据着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因为技术水平较低而处于国际分工的外围,成为国际资本剥削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参与国际分工就会失去向先进国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无法与先进生产力靠近,从而处于更加被动的境地;如果参与其中则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将有可能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的风险,然而这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法逃避,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必须不畏艰难。首先树立信心主动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中,这才是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当然,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发展本国生产力,正是发展中国家在具体的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列宁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和实践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为现实。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俄国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世界形势,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实行对外开放等理论问题,并在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列宁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在实践中的重大发展,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