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10

第10章 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1)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温州市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的成效是显著的。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也很多,公共产品还是严重缺乏,公共产品提供的机制和过程也有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5.1人才与科技

温州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除了资源缺乏、区位条件差等原因外,人口素质差,人力资本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人口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山区农民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也低。

目前我们面临的农村贫困,不单是物质的匮乏,还在于沉积于灵魂深处的思想精神贫困,而思想精神上的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长期、更深重、更顽固、更难以根除的痼疾。低收入农户多数分布在高山远山、库区等贫困乡镇,由于生产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当地农民的生产结构也十分单一,大多数是从事种植业生产,增收渠道单一。同时,低收入农户家庭普遍存在老少年龄比重大、缺少劳力、文化程度低等问题,且大多缺少一技之长。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制约了他们发展效益农业,同时给他们转产转业增加了难度,加重了“等靠要”思想。另外,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减少了低收入农户子女受教育机会,形成了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强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从根本上启动和保证低收入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低收入户增加收入打好长远基础。

据调查,文成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技知识普及难;农村科技服务队伍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电脑普及率低,农民难以有效运用农村远程教育的科技成果;农民迫切需要有效的科技“三下乡”活动,必要时实行一对一的科技帮扶活动,达到真正扶贫的效果。同时,农民急需借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许多地方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是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一技之长的人。现行农民培训大多时间短,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007年,文成县、泰顺县的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仅接近全市平均水平的一半。

5.2资金投入

当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困局,即资金短缺,财政投入不足,而银行流动性充足,放贷审慎。资金短缺已成为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隐忧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5.2.1扶贫资金不足

文成县2007年共筹到省级扶贫资金2028万元,实行捆绑式的投入,专门用于富民攻坚,支持农村发展。其中,对4个未达标乡,另外再安排100万扶贫专项资金,进行重点倾斜。为了鼓励创业,县财政专门安排200万经费,建立“全民创业资金”,组织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和农家乐项目。要求各乡镇必须要安排2名以上干部,专门从事来料加工牵头、联系、组织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老板创大业、回乡创新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对此,县里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若干意见》,对来料加工和“农家乐”项目实行审批优先、信贷优先、费税优惠,并实行以奖代补。同时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把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来抓。2007年,除省市专项培训经费外,县财政安排3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农业技术、岗位技能、就业技能和中介组织培训。去年,21个省级挂钩单位共扶持文成县18个欠发达乡镇实施项目近100个,落实帮扶资金及物资580万元。市级帮扶单位由2006年的54家增加到75家,县里继续推行县领导班子成员结对贫困户,县机关单位挂钩贫困村,完善贫困户实施“一户一册一干部”制度。去年,市、县级扶钩单位,落实帮扶资金和物资近500万元。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投入力度不够,不能满足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需要,每年资金缺口达4772万元。

由于农业税费减免、税收权限上移及二三产业经济落后等原因,欠发达地区乡镇能调动的财力非常有限。据2007年统计,在33个乡镇中,财政总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有2个,100万~200万的有11个,200万~300万的有6个,300万~400万的有6个。去年仍有一些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这些乡镇的基础更为薄弱,要实现“达标”难度更大,同时已经“达标”的乡镇要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也很重。欠发达乡镇项目资金配套缺口较大,自上而下的项目工程,几乎都要乡镇配套,如“村村通公路”工程,按村乡级(包括农民个人集资)的现有财政力量只能完成一部分。如文成县富岙乡村集体经济、乡政府财政空白,新农村建设没有动力;许多乡村地处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空壳村”仍然存在,镇自身财力短缺,致使许多发展前景优越的项目因心有余力不足而中途搁浅。有的乡在生态乡的建设中积极实施以茶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由于缺乏资金,仅在八亩后村建设一个基地,至于其他村虽有条件也无法实施。八亩后村的茶园机采技术改造资金也有较大缺口。村庄整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但据我们调查,目前村庄整治以奖代补资金只有5万~6万元,对于千头万绪的农村建设来说捉襟见肘。争取一个项目,乡镇就要签订配套承诺书;然而,乡镇的财力无法承担,管理费的配套又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结果却出现害怕拿项目的尴尬局面。

5.2.2资金使用效率低

汪三贵(1999)在研究中发现,1993年财政拨款55.4亿元,占扶贫资金的1/2。然而财政拨款的75.2%用于贫困县财政补贴、维持行政事业费开支和职工工资,即将近2/3的总扶贫资金没有落实到贫困户的生产与交换环节中。因此扶贫资金被贫困地方政府挪作他用,直接抵达贫困户比例低。同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相比较,20世纪90年代初反贫困的资本供给是比较充足的,但由于管理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十分理想。扶贫资金管理体制机构庞大,手续繁杂,管理层次、环节多,扶贫资金经常被截留挪用,造成扶贫资金的低效率。扶贫资金的来源和管理分散,多头管理,并且在资金的分配过程中平均分散使用,难以形成效益,大大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

从温州的情况看,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增长幅度比往年增加不大,尤其是市、县两级财政独立,对县、乡镇资金扶持不平衡,特别是对乡镇的扶持力度更小。

根据文成县仰山乡实际情况,当前贫困山区农村需要上级财政支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村庄道路硬化等;二是对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支持,对新增农业基地要进行补助;三是对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支持,对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标准化种植生产的要进行补助;四是对农产品营销环节的支持,对带动、促进农产品外销有重要贡献作用的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进行补助;五是对政府宣传促销工作的支持,如对政府举办杨梅节等活动进行补助。这些资金缺口都急需资金扶持。

各级帮扶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一些欠发达乡镇自我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个别乡镇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以往的扶贫政策表现为天女散花式,面广但影响不大,效益并不突出,需要作进一步整合,以发挥积聚效应。富民攻坚措施的落实,包括部门资源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由于项目很多,无法计算实际经济效益,但可从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情况、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减少情况和下山脱贫人数的增加情况来间接判断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温州市投入大量的扶贫资金后产生的效果离预期目标还很远。

5.2.3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温州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有123个乡镇地处山区,占总数的89.2%;有89个乡镇与最近县城的通车距离大于30千米,其中与最近县城的通车距离大于50千米的乡镇个数为50个,只有10个乡镇处于与县城通车距离10千米以内。2006年,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的村,通公交村占27.8%,村内道路硬化率44.2%,农户自来水普及率40.8%,有线电视可通户率69.6%,垃圾集中处理自然村占9.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自然村占4.9%,农民房内有卫生间农户占26.7%,采用传统粪坑农户占45.4%,建有公厕的自然村占8.8%。欠发达地区群众对能喝上卫生自来水、村内道路硬化、卫生厕所改造要求最为强烈。

从欠发达乡镇现状看,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群众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依然相当突出。如沿浦镇地处78省道,大交通问题解决了,但内部交通建设却是滞后的。又如五凤乡基础设施虽有明显改善,但缺水问题严重,连乡政府所在地中心村也缺水,原因在于虽建了南山塘水库,但引水所需资金100万却无法落实。仙居乡虽村村安上了自来水,但水厂老化,管道、设备老化;由于改造资金不足,大雨天老百姓只能喝黄泥水,去年的“桑美”台风过后当地老百姓居然喝了一个多月的黄泥水。下山移民工程同样出现此类问题,司前镇完成下山移民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如垃圾填埋场、中转站、溪流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等都成问题。再如,有的乡一个乡就一家卫生院,条件又差,老百姓就医难:如仰山乡卫生院仅两名医生,还都是临时工。农村学校建设不平衡,文化设施更是短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5.3配套政策

制约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也有配套政策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5.3.1生产用地缺乏

文成县1978年的耕地面积10533公顷,过了近30年,2007年为10300公顷,减少了233公顷,土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1994—2001年曾减少到10000公顷以下,1996年最低,为9830公顷;最近几年由于土地整理取得成效,耕地面积才有所恢复。而人口从1978年的31.49万人增长到2007年的37.29万人,增加了5.8万人,现人均耕地仅0.41亩。人多地少的现状决定了文成县土地资源的稀缺,注定生产用地缺乏。

文成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制订全民创业计划,设立全民创业基金,出台了《关于扶持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来料加工和“农家乐”项目实行用地优先、审批优先、信贷优先、费税优惠,并实行以奖代补。到目前为止,全县现有雨伞、鞋帮、装饰品等来料加工企业86个,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扶持发展农家特色餐馆30余家,发展“农家乐”专业经营户46家,从业人员400余人,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来料加工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却遇到了土地瓶颈。如仙居乡的来料加工虽能促进农民增收,但缺乏土地,无法建造标准厂房,加工规模扩大受到限制。

农副产品深加工、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同样遇到了用地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有了新的要求。不满足于“低、小、散”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扩大生产规模,但受到农村用地政策的约束。就沿浦镇而言,农副产品深加工、畜牧业、养殖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尤其突出,严重限制了本地经济的长足发展。该镇现有紫菜基地两万亩左右,紫菜由粗加工到深加工,在理想的状态下产值将翻十倍;但由于深加工基地无法解决,严重影响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