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增收对策研究
18691400000032

第32章 附录:相关研究论文(4)

2.人本理论视角下的温州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2007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了低收入农户和集中村状况的调查,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农户有53.57万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913个,分别占全省的1/5和1/6。近几年来,温州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1978年至1984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1.55∶1;1986年至1997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44∶1;1998年至2006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2.79∶1。人本理论框架有力地解释了温州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和农民增收停滞不前。而农民真正要脱贫致富,不仅仅是靠农村最低的社会保障,也不是靠社会帮扶,而是靠基于人的素质提高导致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五年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政策效应不断递减,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还是滞后,发展的后续力道明显不足,必须迅速的采取创新的政策思路引导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本理论视角下,就是如何使制度发挥引导好;形成机制促进要素优势或者要素不断积累;大力开发特色产业,做好产业梯度承接,分工安置好人;农民素质得到充分提高,使农民成为发展的主力军。

“人本理论”框架指导下,我们对温州经济做了初步调研和分析,指出了温州欠发达地区经济内生动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相互支持的人本系统,而是各方面存在了创新的瓶颈,或者政策根本“对不上”。下面是基于“人本理论”下四方面因素的分析。

2.1制度困境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发展。制度可以激励人、约束规范人、协调人,制度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农村经济要素得到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制度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升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宏观层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相关的国家规章制度,微观层面的制度主要是指实施机制,即经济组织制度。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是难以改变的,而经济组织制度却能大做文章。如何把分散的小农经济联合起来对抗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甚至如何能使温州市农业走上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就在于我们的企业微观组织制度。

我们称为新型合作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社区合作社、专业协会、各类经济联合体、合作社的联合体等组织还需进一步发展和健全。据农业部最新资料显示,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一般农户的人均年纯收入,通常要高10%到40%。2006年10月3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村微观经济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规模化经营的生产经营组织,更主要的是在于农业流通组织,农业营销组织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创新和建设。

温州市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相对其他地方是明显落后的。全市在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740家,入社农民38180人,合股资金11226.35万元,带动农户222756户;合作社注册商标101个;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20个,获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农产品认证60个。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温州市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带动农户增收,加速成果推出,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目前温州市合作社社均注册资金仅15.17万元,社员人均投入股金仅0.29万元,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经营周转资金困难,公积金积累不多,公共服务资金短缺,带头“能人”严重缺乏,服务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力度不够,各种专业合作社没有发挥应有的抵御市场风险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功能。在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流通、营销组织更是难以作为,难以发挥应有的增值服务功能。据统计,全市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生产部分价值占整个价值链不到1/3,也就是农民若不能参与到农产品价值链的下游,就很难分享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农民增收的制度困境最主要的还是如何进行农产品生产、经营、流通、销售的流程再造。

2.2要素瓶颈

发展离不开各种要素,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等先进要素的引进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必备条件。从欠发达乡镇现状看,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事业明显落后,农民追求富裕与持续增收困难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群众要求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矛盾、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依然相当突出。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突出表现为空间距离较远、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有123个乡镇地处山区,占总数的89.2%;有89个乡镇与最近县城的通车距离大于30千米,其中与最近县城的通车距离大于50千米的乡镇个数为50个,只有10个乡镇处于与县城通车距离10千米以内。去年,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的村,通公交村占27.8%,村内道路硬化率44.2%,农户自来水普及率40.8%,有线电视可通户率69.6%,垃圾集中处理自然村占9.8%,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自然村占4.9%,农民房内有卫生间农户占26.7%,采用传统粪坑农户占45.4%,建有公厕的自然村占8.8%。欠发达地区群众对能喝上卫生自来水、村内道路硬化、卫生厕所改造要求最为强烈。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企业家到欠发达地区投资的积极性不高,进而严重制约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流入。

2.3产业承接和产业开发落后

现代产业改变了传统农业效益低、生产环节短及农民分散经营的局限,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中,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增加资本投入,实现要素的集约投入和生产的规模化,有效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仅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和持续稳定发展,而且拓展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空间。

显然,当下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农村物流、商贸、餐饮等产业非常薄弱,农民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高。去年,全市5个欠发达县的工业总产值只占全市的23.2%;文成、泰顺两县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0.8%;139个欠发达乡镇的工业总产值13.88亿元约占全市的0.4%,仅及一个中等规模乡镇的经济总量,有30多个欠发达乡镇没有工业企业。当年市委市政府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三大行动”的实施意见中,专门出台了村企结对的政策,但从两年来实施的情况看,企业普遍反映付出多、回报少、办事难,特别在今年多次地震捐资和企业负担加重后,企业对结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有所下降,下步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机制上显得十分紧迫。这就充分说明了温州市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承接能力比较弱,更加谈不上产业开发了。

2.4新型农民主体还没实现

新时代农民可以概括为“有文化、懂经营、会技术”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农民增收的主力军。温州市近几年大力实施“人力素质提升”行动,可谓效果良好,市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新型农民主体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不断的教育投入,不断的积累的过程,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而且人力资源培训的针对性值得拷问,财政只知道投入,不知道投入的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的效果如何,也不知道投入培训的内容是不是农民急需的技术和知识。经过调研,农民朋友认为培训时间短、速度快、技能操作实践少。与其说新型农民是培训出来的还不如说这种新型农民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磨炼出来的农民人才。

3人本理论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探讨

基于对上述四方面的分析,考虑到温州经济正处于“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扶贫致富深化阶段,现阶段我们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内生因素着手,通过政策引导农村经济自力更生地发展,最终促进农民增收。

3.1立足于农村,政策引导组织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瓶颈在于组织创新。舒尔茨对世界各国农业生产体系研究后指出:“任何不能提供富有活力的市场的经济组织都不能使农业生产、农业的劳动和企业家达到最优”,“农业潜在生产力在许多国家没能实现的原因就是组织无效性”。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不是单个农户的自组织行为,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农户资本及知识能力欠缺条件下更需要外部组织的介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传统的流通组织和服务组织(供销社、信用社、农技站等)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由封闭到开放的需要,“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尖锐起来,卖粮难以及各种产品的价格大战,使“三农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农村经济发展亟需新的组织形态诞生。顺应发展的需要,各地均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组织,如市场联动形式、龙头带动形式、股份合作制形式、专业协会、贸工农一体化形式、专业合作社形式、农科贸结合形式、服务组织带动形式等。目前,较为普遍接受和推广的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两者均是“公司+农户”的变迁。上述组织形态确实对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们不能构成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的全部内容。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构建农业产业前、产中和产后的组织体系,使农业价值链衔接通畅有序、交易效率高而成本低。第二,延长农业价值链,形成农贸一体化,农民更多参与到农业物流、农业科研上来,从中得到更多利益。第三,构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健全合作机制。

已实行的各种组织形式共存一个难题:契约约束的脆弱性和协调上的难度性及高成本性。目前各地在权衡市场价格与合约价格后,常常出现农户或公司擅自或变相毁约的现象。第四,政府如何为农业产业化组织体系提供更经济、更有效率的政策及外部支持环境,如市场体系、科研体系、法律体系及物流体系,等等,如何解决产业结构规划与农户作为生产决策主体的矛盾,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小生产与规模效益的共同发展。

温州农业经济发展处于全省末位,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温州市农业组织无效。龙头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较弱;农户经营规模小,分工分业较低,规模效益难发挥;农户—企业关系存在“两张皮”现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到位;瓶颈制约明显;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在这种组织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一定要结合温州特色块状经济的特点,积极探索农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探求“一村一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使温州许多特色农业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政府部门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财政贴息,引导更多农民参与到组织创新中;应该理顺农业流通流程,加大投入构建农业物流体系,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科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3.2公共财政引导多渠道要素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无疑,政府应该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中发挥引导作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欠发达地区农村是我们全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和公共服务最不到位的地区,这种贫困积累效应使穷者更穷。因此近几年,市政府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康庄工程”的有关政策,逐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等级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稳步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市本级对欠发达乡镇范围内的农村联网公路每千米路基、路面各补助2万元。加大资源型机耕路建设投入力度,逐步解决农产品运输难、成本高问题。提高补助标准,四年内基本解决农村80余万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和节水灌溉工作,提升欠发达地区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欠发达地区电气化、信息化步伐。对欠发达地区申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有关部门要适当降低门槛,加大扶持力度。如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乡镇教育支持力度,四年内,在欠发达乡镇创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60所,创建农村寄宿制达标学校30所。大力加强卫生事业,着力抓好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齐配好乡镇卫生院的“新六件”,力使每个卫生院都有执业医师。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欠发达地区创办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欠发达地区文化、体育、广电设施和场所建设,丰富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