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烹饪学
18691900000016

第16章 烹饪基本技能(8)

(3)梅花参。将梅花参表面洗刷干净,用冷水或温水浸泡12~24小时,再上火煮焖20分钟左右,倒出脏水加入开水浸泡10~12小时,待梅花参基本回软剖腹去内脏和腔膜,洗净后装盆加水或鲜汤反复蒸制或煮制,待梅花参柔嫩,富有弹性,即可使用。一般鲜汤煮或蒸的梅花参必须当天使用,不易保存。但能增加梅花参的滋味,排除涩、苦等异味。

4.鱼肚

(1)油发。将整块鱼肚用温水洗涤干净、晾干,再放入温油锅内浸软,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放入油锅内加热,经常翻动鱼肚,使其全面受热(110~115℃);待鱼肚表面出现气泡温焐一段时间,使鱼肚内外温度基本相等,逐步加热促使鱼肚迅速膨胀或等油温上升到180~210℃再投入鱼肚,促使鱼肚快速膨胀;待鱼肚完全膨胀后,再衡温一段时间,使鱼肚内胶原蛋白完全变性,即用手勺敲打响声松脆或用筷插入无阻碍。证明鱼肚已发透,捞出用温水浸泡回软,再用热水加食碱洗净鱼肚表面油脂,再用温水漂洗多次,无碱味和油腻感,放入清水中浸泡待用。

(2)水发。将鱼肚用冷水浸泡,泡到鱼肚回软,把回软的鱼肚放入冷水锅中煮焖(保持微开10~20分钟),捞出放入米汤中浸泡,反复多次煮焖,待鱼肚富有弹性,呈洁白色,无硬心即可,捞出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待用。水发鱼肚一般用于扒菜,如白扒广肚、乌龙扒广肚等。

5.鲍鱼

将鲍鱼先用温水或冷水浸泡12小时,换水后反复搓洗,放入铝锅中煮一昼夜(锅底应放两三个竹箅子,水要宽)。待其发软,即鲍鱼的边缘容易撕下时,放入温水盆中(原汤留用,去掉边和嘴),再洗一遍放原汤中继续煮,直到煮透能用为止(如急用,第二次煮时可加碱,每5千克干鲍鱼加碱25克)。鲍鱼发好,待汤凉后,放冰箱保存。

6.干贝

将干贝先剥去筋(它与干贝的颜色不同,并突出于干贝的外围),用冷水洗净表面泥沙,装入小碗,加水、葱、姜和料酒,上屉蒸约2小时,直到干贝松散时把它捞出,原汤留下澄清。将干贝在冷水中揉洗数遍,直到无细沙为止,将澄清的原汤徐徐倒入盛干贝的容器即可使用。

7.鱼皮

将鱼皮放入温水锅内用小火微开煮焖,待鱼皮表面沙质软化离火。待水温下降后,用手搓掉表面的沙粒,刮净黑膜,洗净;再用宽水焖煮,煮到鱼皮发软时离火。然后在温水中轻轻剪掉残肉和边沿,洗净,再用宽水煮透,原汤自然冷却,再用清水冲漂,冲去鱼皮的腥味即可使用。一般浸泡在清水中待用。

第五节刀工技术

刀工是每一名厨师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它是烹制菜肴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操作程序或操作技术。刀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菜肴属性的要求,如形、质等内容。

因此,刀工技木是烹饪基本技能中最为重要的技能之一。

一、刀工的意义与要求

刀工是按照食用和烹调的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运用不同的刀法,将烹饪原料或半成品原料,切割成各种不同形状的一项操作技术。由于烹饪原料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形状较大,不能直接用来烹调。所以,必须根据食用和烹调的要求,将食用原料切割成形状大小一致、厚薄均匀的小型形态,更便于烹调和食用。因此,刀工的目的就是对完整或大型的原料进行分解切割,使之成为配菜所需的基本形状,便于烹调、食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刀工技术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改变原料的基本形状和食用要求,而是希望成品能达到形态美观、赏心悦目的境界。因此,刀工技术自然成为中国烹饪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厨师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烹饪原料经过刀工处理,不仅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更为重要的是为烹调提供了方便,为原料成熟度一致提供了前提。所以,刀工的意义是对烹饪原料进行分解切割,使之成为配菜所需的基本形状,便于传热、便于入味、便于形状多样化、便于人体消化吸收和有效地提高其营养价值。由此可见,刀工的作用是便于食用、便于烹调、便于入味和便于菜肴形状的多样化。为了达到这四个便于,刀工的基本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掌握原料的不同特性

烹饪原料种类繁多,在分解切割原料时,必须了解加工对象的原料特性,并根据原料的不同部位和质地,采取不同的加工处理手段,如猪瘦肉中有材料肉、里脊肉之分。

一般猪里脊肉结缔组织少、含水量较多、肉纤维细,相对来讲肉质细嫩,一般可采取顺纤维切割的方法来加工肉丝;而猪材料肉相对来讲结缔组织较多、肉纤维较粗、含水量较少,因此肉的质地自然较猪里脊肉要老。为此,烹饪行业自然采取斜切的方法来加工肉丝,这样烹制出来的鱼香肉丝或滑炒、滑熘类的肉丝菜肴才能保持软嫩或鲜嫩的食用标准。

(二)必须使刀工处理后的原料形状整齐划一、清爽利落

刀工处理后的原料形状,要均匀一致、清爽利落,绝不能出现藕断丝连的现象。这样有利于菜肴形状的美观,有利于加热和调味,也可避免菜肴成品出现生熟不均、老嫩不均、滋味渗透不均等现象。为此,无论切割任何原料,都必须达到形状整齐划一、清爽利落的操作标准。

(三)必须与烹调方法相适应

烹饪原料种类繁多,质地各有差异。在对原料进行刀工处理时,必须根据烹调方法的特性或特点,将原料切割成相适应的基本形状,如炒、熘、炸、烹、爆等烹调法,一般使用的火候要求是旺火、操作迅速、加热时间短、成菜快。因此,切割的原料形状一定要小、薄、细,而且要均匀。反之,就不容易成熟或达不到软嫩、滑嫩、鲜嫩和脆嫩的要求;再如炖、焖、煨等烹调方法,一般使用的火候要求文火、加热时间长,成品要求达到形状完整、酥烂入味等特点。因此,切割的原料形状一定要大些、厚些、粗些,不然就容易出现碎烂、散形等现象,严重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四)合理用料,物尽其用

合理用料,物尽其用,是指烹饪原料在刀工技术的处理下,做到各取所需的要求,尽可能体现每一部分原料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因此,在刀工处理时,必须充分认识原料的特性,注意原料合理应用,做到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边角余料综合利用,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如板筋(猪通脊底板)在餐饮业一般不使用,如果我们在加工猪里脊时,将板筋处理干净,再切割成丝状,就可以与芹菜段、青椒丝等原料,制作成板筋炝芹菜、板筋炝青椒等冷菜。

二、刀具的种类与保养

(一)刀具的种类

为了适应不同种类原料的加工要求,就必须掌握各种刀具的性能与用途,并选择相应的刀具,来保证切割的方便性和实用性。常用的刀工工具种类有切刀、片刀、砍刀、专用刀等四种。

1.切刀

切刀又称方刀,有大方刀、小方刀之分。一般切刀呈长方形,刀身上厚下薄,刀口锋利,使用方便灵活,具有前批、后剁、中间切的特点。最适用于切片、条、丝、丁、粒等形状,也可用于加工带小骨和加工形状较大的块、段等形状,如剁排骨块、剁肉段等。切刀,由于使用的地区不同,形状上也略有区别,例如,广州地区使用的双狮刀,刀身呈长方形;哈尔滨地区使用的方刀,刀刃部分是带有弧度,即中间略高、锋利,二头略短,前部切,后部剁;上海地区使用的仰脸刀,前部呈月牙形,薄而锋利,中部与后部呈平形,中部切,后部斩;北京地区使用的马蹄刀,前部与中部呈平型,可片可切,后部呈马蹄形(半圆形)可斩、剁。而江浙一带使用的刀,介于广州刀与哈尔滨刀之间。

2.片刀

片刀又称批刀。一般片刀刀身较窄、较轻便,刀刃较长,刀口锋利,使用灵活方便。最适用于切丝,也可切片、条、丁等小型的形状,如北方地区一般切肉丝和切酸菜丝,均使用片刀进行加工,既有利于放片,又有利于切丝。因此,片刀是切丝最为有效的刀具之一。由于片刀的形状有大小,小的那种片刀又称烤鸭片。

3.砍刀

砍刀,刀形较大,分量较重,刀刃薄而锋利,刀背略厚,宜用于砍、斩带骨或冷冻的大原料。砍刀一般有两种:一种为大砍刀,形状与方刀相似,但刀身较长;另一种为砍刀,形状与仰脸刀相似,但刀身较短。

4.专用刀

专用刀,是指因某种工作的需要而特制的一种刀具,如涮羊肉刀、剪刀、尖刀和镊子刀等。

(二)刀具的保养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刀具的保养既是为了达到刀刃的锋利,使原料切割后达到截面光滑、完整、美观的要求,而且还是为了操作时的多快好省和减轻操作强度(减轻疲劳)。因此,刀具的保养在烹饪行业尤为重要。

1.刀具的一般保养方法

刀具的一般保养方法分为三种:一是使用中的保养,就是根据原料性质选择刀具来进行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如遇到特殊情况,如有小骨或结缔组织较多不易强行操作,避免损伤刀具或碰伤手指。二是使用后的保养,一般使用后的刀具必须清理净刀面上的残物,擦干后放置在干燥的通风处,避免潮湿而生绣。特别是在加工盐、酸、碱含量较多的原料后,必须用热水清洗干净,擦干后放置在干燥的通风处,避免盐、酸、碱物质腐蚀刀面。三是不经常使用的刀具,一般用完后清洗干净,擦干后抹上一层油,以避免腐蚀生绣。为了保证刀具的锋利程度,一般常用的刀具要经常磨刀,一是准备磨石(粗磨石、细磨石和油石)。二是掌握磨刀的方法(平磨、翘磨和平翘结合磨)。三是检验刀具是否锋利(试锋有滞涩的感觉,无卷口或毛锋现象)。

2.墩的使用与保养

大多数菜墩是选用银杏、榆树和柳树等材料制成,这些树的木质坚固而具有韧性,既不伤刀刃,又便于切割原料。但是,使用不当或保养不到位,也容易造成菜墩出现凹凸现象和腐烂现象。因此,菜墩的使用与保养可分为三种:一是使用前的保养。将新菜墩用盐溶液浸渍,或放入大锅内煮透,使木质紧缩致密(树浆变性),使菜墩不易断裂和腐烂。二是使用前要将菜墩放入大锅内煮制,使残留在墩内的物质和异味去除,清净后再用。三是工作结束后,菜墩必须清理干净,擦干后立起,使菜墩上下面通风,避免腐烂。四是在使用中经常调换角度,避免墩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如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应经常修整(用刀砍平或电刨子修理平整)。五是选用砍刀进行切割原料,应选用专用菜墩来进行加工,防止菜墩表面出现不可逆转的宽的刀痕。

三、刀法的种类与运用

刀法是指对原料切割的具体运刀方法。烹饪原料种类繁多、质地和形状各有差异,加上烹调方法对原料的规格要求不同。因此,根据刀刃、原料和菜墩的接触角度,刀法可划分为直刀法、平刀法、斜刀法、其他刀法和混合刀法等五大类。

(一)直刀法

直刀法是指刀刃与原料和菜墩呈垂直角度的一类刀法。根据用力大小的不同,可分成切、剁、砍等三种。

1.切

切是指刀刃对原料进行垂直切割的一种方法。由于用力的方向不同又可分为直切、推切、拉切、锯切、铡切、滚料切等六种。

(1)直切。直切是指垂直上下运动的一种切法,适用于质地脆嫩的植物性原料,如莴笋、茭白、卷心菜等。直切时下刀要垂直,左手按住原料不断地等距后退,右手持刀,运用腕力上下运动,连续迅速地切断原料。由于刀具上下运动的速度较快,故又称跳切。

(2)推切。推切是运用推力切断原料的一种切法,适用于质嫩的、无骨的动植物原料,如卷心菜、土豆、猪材料肉等。推切时刀由后向前推动,一刀推到底,由刀刃后端断开原料,一般视原料厚薄和质地状况来决定推力的大小。

(3)拉切。拉切是运用拉刀切断原料的一种切法,适用于质嫩的、无骨的动植物原料,如猪肝、鸡脯肉、猪材料肉等。拉切时刀由前向后拉动,一拉到底,由刀刃前端断开原料,一般视原料厚薄和质地状况决定拉力的大小。

(4)锯切。锯切是指刀刃垂直,用力小,靠刀刃来回的多次运动切断原料的一种切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易碎的动植性原料,如熟白肉、羊膏、涮羊肉片等。锯切时刀的着力点轻,来回次数要多,好像拉锯木头的形式,故称“锯切”。

(5)铡切。铡切是指刀刃垂直、交替、击掌和压下而断开原料的一种切法,适用于花椒、仔蟹和松花蛋等原料。交替铡切是指左手握住刀前端刀背,右手握住刀柄,两手交替用力垂直将原料断开。击掌铡切是指右手握住刀柄,刀刃垂直按放在原料断开处,然后左手用力猛击在刀背上将原料断开。压下铡切是指左手握住刀背前端,右手提起刀柄,刀刃垂直放置在断开处,然后用力压下将原料断开(好似铡刀切草)。

(6)滚料切。滚料切是指左手控制住原料,并按照原料成形的规格要求滚动原料,手持刀,刀刃垂直将原料断开的一种切法,适用于质地脆嫩、软嫩、体积较小的圆形或圆柱形的动、植性原料,如茄子、土豆、黄瓜和猪材料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