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的模式
18692700000001

第1章 序

本书是关于思维研究的认识论专著,它吸取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深入地论述了思维模式的相关问题,既同认识论传统问题密切联系,又作了全新视角的开拓研究,十分新颖,富有启发意义。

人类的认识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类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又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这些问题已经缠绕人类几千年了。看来,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是完全必要的,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上,也确实在不断努力建立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的科学,这就是认识论。虽然几千年来各种认识论并非都达到了完整的科学形态,但它们总是在对认识本身进行认识,并且朝着不断完善和科学的认识论方向前进的。

哲学认识论不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某种事物、某种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而是研究思想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本身。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研究,是一个有规律的认识过程,而这个有规律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反思的科学。对认识的反思,不能代替对外部对象的认识着的认识,它的任务在于揭示认识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力求使我们的一切认识着的认识,成为符合认识规律的自觉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完善、更精确地认识外部现实世界的对象。

认识论既然是关于认识的哲学反思,属于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将随着哲学的发生而发生,经历由萌芽到雏形、到建立比较系统的认识论学说的发展过程。认识本身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结构,它不仅有结构,而且还表现为活动和功能,表现为运动着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我们可以分析其解剖结构的系统,而且是具有一定目的的多种活动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它的发生、存在和发展,还依赖于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论对认识的思考,其内容十分广泛、十分复杂。要达到对认识本身的完整的具体认识,就必须对构成认识的各种必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活动和功能,作出具体的分析,并从整体性和动态性上予以把握。

比如,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其认识能力包含哪些因素,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获得的?对于客体方面来说,究竟有没有可认识性,如果有,那么这种可认识性的根据是什么,认识的可能性是如何实现的?我们果真能认识外部世界的本来面目吗?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在认识论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争论现在在西方哲学中仍然尖锐地存在着。本书在这些方面没有回避,进行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对于人类认识的认识又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今天,各种精确、严密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人类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人们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联系也空前提高和扩大。主体的结构及其构成因素和总体素质,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构成实践的和认识的关系的各种形式和中介,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了。由于认识的手段、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精密化,考察各种认识手段、方法、形式(如各种仪器、电子计算机、模型方法、数学方法、语言符号系统等)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发挥它们的作用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是现代认识论研究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科学知识的密集性积累和革命性发展,使得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概括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资料,总结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以扩大对认识进行哲学反思的课题,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而又复杂的任务。应当说,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宝贵的努力,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包霄林是20世纪80年代我的哲学硕士学生,1983年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认识论方向的研究,对思维模式的本质、特性和功能做了较深入的思辨推理和具体论证,在论文答辩时给答辩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这20多年的积累,我相信他本人对这方面的问题又有了很多心得体会,这从本书资料丰富的延伸成果中可以看出来。本书的特点是,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认识论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阐述,在回答传统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理论成体系地展开,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关于思维模式的观点。我觉得本书十分有创见,是我们今天在深化认识论研究中,难能可贵的有益探索。

夏甄陶

2011年5月于人大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