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的模式
18692700000023

第23章 意识的路径依赖

1.定向与趋同

和任何系统一样,思维模式总是趋附于一定的方向,带有一定的目的。

定向使思维模式能保持有序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按照协同学的观点,一个系统中如果存在着各种信息组合形成的若干自由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在一定的点(或者叫振荡圈)上达到相对稳定,使系统呈现出有序的稳态和平衡。这就是系统的定向。系统的定向意味着认识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高,认识的熵在减小,并且趋向于某种系统的目标。对于思维模式来说,这种系统定向的目标就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概念网络中心,就是主体在认识-实践活动中的目的,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评价,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判断。但是,这种趋向目标的定向不能简单地从功利或物质利益的角度去理解,它首先意味着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一种必然趋势。

思维模式的定向可以通过选择信息和规范思维活动的方向,使思维活动呈现出特定的倾向性。例如,通常我们把直观想象当做信息的一次定向联结,逻辑推理是多次定向联结: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正确,结论一定可靠。

再如,主体常常并不把物体看得那么界限分明,而是把它们作为一个趋向中心的“簇”(cluster)。在心理学调查中问,乌鸦是不是鸟,一般人都很容易回答,因为乌鸦趋向于这簇概念的中心(鸟)。但是问鸵鸟是不是鸟,就不那么容易马上答出,因为它靠着簇的边缘。人有许多模糊认识,就是拿一个带有一定倾向的模式去与对象大致匹配,在这些情况下,精确的辨认反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

思维模式的定向性,可以说明发现规律和假说以及预见等特点。西蒙举了通过模式识别发现规律的例子。设有三个符号序列:

a b a b a b a

r s r t r u r

1,2,3,4,

这是三个简单的填空问题。经过观察发现,第一个序列可以填上“b”,第二个填上“v”,第三个可填上“5”。这是思维模式定向的结果,它发现了符号序列中的某种秩序。但实际上,第三个答案可能不是“5”,而是“1”(1,2,3,4,1,2,3,4,…),也可能是“2”(1,2,3,4,2,4,6,8,…)。在科学活动中,许多假说是在思维模式的定向特性的作用下产生的,从宏观上说,科学中的思维模式可能会既产生假说,又约束与限制假说。

定向是思维模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主体对信息的接受是随机的,因此,思维模式的定向并不机械,这造成了“认识人差”的现象。根据定向,主体可以忽略许多信息,对同一信息的选择、加权和评价在不同的主体也会有差异。在一定条件下,定向可能导致思维僵化,产生思想保守与顽固。在社会共同体中,由于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驱动,由于受情感制约或意见领袖左右,有时特定个体或人群的思维容易趋同,形成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的盲目从众心理,造成思维的固结与僵化。与定向僵化相反的是反馈过度,在外部世界大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它使思维模式系统的有序控制变成随机控制,思维活动成了无目的的探索,最终造成思维模式的崩溃。所以,定向是必要的,它是思维模式系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又必须防止它僵化。提升思维模式的机制,就是通过动态的累积认知的集合,使思维模式的系统发生质的飞跃和跃迁,这并不妨碍思维模式的稳定与定向的功能。

思维模式的稳定与定向,是整个认识论大厦构建起来的基础。人群之间互相之所以能够交流讨论问题,就是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的共同特征。我们无法与思维混乱的人打交道,也无法忍受朝三暮四、思无定规的人。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思维模式的共同知识背景、思维方法与倾向,指引着研究朝着既定的方向与目标前进。科学共同体之所以能够产生科学共识,就是因为共同体内的人们思维模式存在着同构的现象。而思维模式的稳定性状态,与它对外部世界的同构性密切相连。这里存在着两种同构:

一种是思维模式对外部世界的同构,另一种是思维模式互相之间的同构。

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很多共识的达成,是因为思维结构的稳定与一致而形成的。一个社会里总有一些少数的异见者,一个科学共同体也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洞见者,他们的存在对思维模式共同体的稳定形成了挑战。如果他们代表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发展方向,他们就可能成为改革创新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迟早会被社会和人们所接受。如果他们并不代表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发展方向,那么他们就会在认识发展过程中,被社会或科研共同体无情地淘汰掉。

2.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或选择性注意,是思维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思维模式定向特性的表现,也是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为什么有“注意”这种意识状态?这是由于思维在特定的时机内,由外部条件刺激或内部概念激活所命令,从随机的状态进入定向的状态,这保证了人的思维的有效性。人和动物都有“注意”的特性,如果没有注意,人和动物都不可能应对环境的变化,会出现生存的困难。

注意的首要功能,是信息的选择取舍。我们面对的世界信息浩如烟海、瞬息万变。有了定向功能的思维模式对信息的筛选,人们才能避免感觉失真,避免决策失机。特别是在有多元信息选择的情况下,定向注意能促使人们预先对未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选择,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集中加工。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注意,人们在概念驱动下会进行有效地搜索。

注意能使人们保持警觉,这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或者技能,同时也使得认知主体对无关信息进行自动衰减。一个人的思维效率高低,取决于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如果说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他或她的注意力能够持续集中,很少受干扰,就一定会保持思维的较高效率,其学习成绩必然较好或者很好。而那些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集中持续性不够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注意的机制虽然取决于人的思维模式,但它也取决于所关注信息的有效性,如果这些信息有效性低,信息就往往会被抑制,人们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或持续。

注意机制有着脑生理的基础。研究分析表明,大脑两半球注意功能并不对称,对于大脑右顶叶受伤的人,当注意线索呈现在右视野而且目标呈现在左视野时,人们的定向控制能力损害严重,但在其他情况下,则损害不大。

PET测量和临床观察表明,左右两个视野中的注意移动,可以引起右侧上顶叶的血流增强,而左侧上顶叶的血流增加,只与右视野的注意移动有关。注意与大脑接收信息的通道有关。不同的通道,可能会引导注意的导向与侧重点。早期的“胜者全得”(Winner take all,也可通俗称作“赢家通吃”)理论认为,大脑会自动选择可靠性最高的那个通道,利用这个通道的信息做出判断。例如,白天当视野清晰时,对于物体位置的判断可能主要靠视觉,而在夜间时主要靠听觉。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多通道整合方式更加符合统计最优化原则,“胜者全得”原则所解释的现象,只不过是统计最优化原则的一种特例。统计最优化理论把大脑看做理想观察者,认为大脑能根据每种感觉信息的可靠性,来决定其在整合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最终使多种感觉信息达到统计最优化的结合。

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描述了思想的五种特性。他认为,每一个思想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思想总在变化之中,在感觉上是连续的,并且似乎可以处理与自我无关的问题。另外,思想可以集中到某些物体,而舍弃其他物体。换句话说,它涉及注意。我们在许多一心二用、注意力偏移等现象中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不同的信息刺激强度,会影响注意的偏向。特别是外界信息刺激人们的思维模式中的核心概念时,本来注意力并不集中于此的意识,会立即转移到弱势信息源上来,因此,以往有人认为的信息“胜者全得”理论,在此就有可能失效。比如,在一个热闹的聚会上,一个人正聚精会神地和几个朋友聊天,他的注意力即整个思维倾向都集中于眼前这个小团体上。然而,从远处某个角落飘来了他的名字,有人在提起他,或者有人说出一个他一直以来在找寻的东西,这个人的注意力会马上转移,转到那个新的、虽然可能并不清晰但对自己却十分重要的信息源上。

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注意飘移”(attention draft)。此时的注意倾向于飘向认知主体思维模式中的概念网络核心。

大脑能自动识别和选择信息,可能由于注意的机制而呈现优化策略,从而更加有效地使用信息并且保护大脑本身。研究表明,通常我们听到话语时,语音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率是每秒钟几万个信息单位,但是实际经过人的耳朵接收和过滤后,传递到大脑听觉中枢的信息是每秒75比特,也就是说,耳朵从声波中选择出了不到1%的有用信息。当然,整合感觉信息也会带来损失,有时并不利于大脑对同时出现的不同信息进行辨别,因此,大脑必定存在一种能够依据通道信息的差异程度来确定整合程度的机制,当两个通道信息源的偏差比较大时,大脑就会把其知觉为两个单独的物体,而不会将它们整合。Hillis、Roach等人的研究相继证实了该现象的存在。

总之,注意的机制是大脑的重要功能,是思维模式定向特性的结果。但是,长期的过分关注某些领域,有可能造成信息通道的狭獈,因此,优化和提高思维模式效率的途径就在于,在需要集中注意的时候能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在需要广泛吸取信息时能够发散思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