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思维的模式
18692700000042

第42章 仿真与功能固结(2)

科学史的事实表明,科学理论的发展总是先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经过实践的证实或证伪,确定和保存了正确的成分。根据思维模式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出和修改科学假说,是人类的认识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恩格斯指出: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其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由于思维模式的仿真能力,促使人们不断提出新的假说,推动着知识前进,形成社会进步。假说是一种超前反映,假说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能够解释现有的事实,而且更重要的是能预见未来。假说要发展成为成熟的理论,就需要破除原先理论框架的束缚,建立起自身成功的、具有说服力的、经得起检验的核心观点,并用以解释事物的规律,指导人们的行为。由于物质世界的运动存在内部规律性,人类可以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因果联系形成的历史链条,合理地推测过去和预见未来。科学上的认识有许多并没有经验上的对应物,但人们能够根据对客观世界同构的思维模式,提出真实说明和预见客观现象的理论假说。

我们知道,许多科学家在发明创造的时候,往往没有遵照严格的逻辑理性程序,而是在经过长期冥思苦想之后豁然顿悟,一下子找到问题的答案,爆发出新思想的耀眼光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乏“灵机一动”的念头。

这些灵感顿悟为什么常常能产生真实和正确的思想理论呢?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识不仅仅是接受外部的信息,而且还在主体内部,在思维模式系统中不断地进行内部信息反馈。西蒙认为:大脑的信息过程是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不管它是否被意识到。当我们专心致志于某一问题的思考时,整个思维模式系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围绕着有关问题定向运转。一旦某些概念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被启动,进入现实的运转状态,跨过某个临界点时,信息过程就发生“内部越轨”;或者由于外部原因使得紧张的大脑优势兴奋,潜在的知识也随着这些细胞的兴奋而被诱导出来。无论是内部越轨还是外部诱导,在思维模式系统中都发生了某种变化。很可能,在外部信息刺激或内部信息反馈等诸种相互作用中,信息持续过程出现随机涨落的现象,它使得思维模式中某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被沟通,概念网络在协同作用下出现新质,形成一个新的有序系统,从另一层次和角度,深刻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有机联系。由此看来,灵感等并不神秘,它不过是以浓缩的形式,真实表现出了对客观世界的同构。

思维模式的仿真功能突出地体现在人类的纠错能力上。人的认识常常会出现错误,人们也常常在一些不高明的办法中徘徊。最显著的认识错误会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在某些意见领袖的误导下,一些民族的集体思维有时发生极大的偏差或固结,导致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对社会和人类自身造成极大的伤害。但幸运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谬误总是不可能持续,人类总是能够自己纠正错误,而且这种纠错能力很强,它保证了思维发展的可靠性和人类社会的稳定性。人类纠错的动力,来源于社会历史实践,实践的内在逻辑和物质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使得我们的认识向更真实、更有序、信息量更大的方向进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维模式也将随着认识的发展更加和谐,更加符合人们的价值需要,更加完美地服务于人类自己。在此,思维模式的仿真功能,体现了人类追求的真善美的完整统一。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地认识与改造世界,创造出了今天灿烂多彩的物质世界——马克思称之为“人化自然”,还创造出了无数珍贵的精神财富。思维的模式不仅仅是接收外部信息的系统,它还在根据外部世界的特性和反映这种特性的主体目的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系统内部思维反馈活动,不断产生出新的观念和信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将它们物化体现在客观对象上,从而不断地创造新世界。这个过程,真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反映了物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无限可能性。由此我们看到,思维模式并不是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简单模仿,它具有创新的能力,而这种创新又是严格遵循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实践活动对思维模式的仿真要求更加严格,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思维模式的指导下建立起物质过程的理论模型,让将要发生的客观过程按这个模型所设定的方向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对象或物质过程。

这要求思维模式的仿真度尽可能地提高,因为在实际的物质操作行动中,只要犯一定错误或有一点失真,其代价将会极其巨大。这意味着,现代化大工程大生产的特点,不允许在实际操作中尝试错误,我们只能充分利用思维模式的仿真功能,在实践之前进行观念形态的预演。事实证明,人类完全能够成功地仿真,真实地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不断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仿真与创新是统一的。

2.超稳态障碍

以上的分析已经使我们看到,思维模式对认识-实践活动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思维模式的作用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它的目标定向,约束和规范认识;由于过分使用负反馈,或在认识中渗透了过分的情感等因素,就可能使观察失去客观性,思维模式就可能变成保守的、拒斥新信息的超稳态系统,思维的模式就会发生功能固结现象。

功能固结有两类原因,一是思想方法障碍,另一是社会性障碍,这两个原因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它们又往往和人们的情感因素相关。

思想方法障碍主要指片面、静止地考虑问题,或者固守着一种思路。由于人们的思维要遵守逻辑,特别在抽象思维过程中,由实践的逻辑带动着人们思维的逻辑,必须遵照思维的逻辑规律来考虑问题。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囿于这种固定的思路方法中,人类就没有了创新和进步的可能。举一个例子,如果按照排中律,一个事物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一个门不能既开着又关着。然而,有人打破固定思维,想出了旋转门,它能够既开着也关着,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社会性障碍又可分成两方面:第一是由社会环境的局限造成了消息闭塞,“坐井观天”,思维模式非常狭隘,没有灵活性;第二是屈服于“社会压力场”,也就是在社会集团利益、社会一般舆论的压力下,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度,失去了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沉溺于某种社会偏见,或者由于自己社会关系和地位所决定,出于维护既得利益而使思维模式固化。由于思维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可能经常发生功能的固结。

认识的社会特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人们从某些单个事实或科学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会随着一群观察者或实验者的重复结论,随着一群利益共同体的情感共鸣,更加固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人可以共享许多社会生活经验和知识,在一个科学共同体或一个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条件下,这种思维模式的功能固结现象有时表现得十分明显。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功能固结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思维模式的功能之所以会发生固结,是由于人们固守原有的思维习惯,不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思维,或是囿于某种利益的诉求,不愿意客观地面对现实情境的改变。有时,事物的本性没有被人所认识,循守着原有的模式显然无法得到破解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改变思维。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改变思维。日常生活中,改变主意、改变计划的事例比比皆是。其实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件幸事。

人们为什么会改变思维?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外部事物或环境的实际情况,根据事物进展的变化状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根据外界的巨大压力或诱惑,来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如果外界条件变化而自己的思维不变,就一定会在实践的面前碰钉子。这就是实践的“狡计”、实践的“力量”。改变思维看起来容易,我们经常在做着这样的事,但真正在一些大的事情上改变思维其实很难。因为,改变思维要与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相抵触,要克服原有模式的思维惯性,要转变原有思维模式中的价值判断倾向,这需要有较大的毅力和意志,用有说服力的新的概念系统和新的思维方式及角度来进行重新思维,其意义非同一般。当出现这种重大的思维改变时,一定是作出这种改变的人面临着重大人生转折,或者是科学史上面临重大突破进展的关头,等等。

3.普朗克原理

功能固结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科学家们共同遵守特定的思维模式,由于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虽然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信息干扰,保持稳定的发展方向,但对旧信息不适当的分配加权,会造成思维保守性,甚至压制和打击新思想,产生非常消极的社会后果。由于亚里士多德的盛名,他的关于自由落体的错误结论(他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重量成正比)延续了上千年无人敢怀疑;牛顿的力学模式坚持它的微粒说,使波动说在100多年后才得以发展。整个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后来它们成为统治物理学家思维模式的固定框架。虽然发现了量子力学中的“发散困难”,宇宙学中的“奇点”问题,这是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或者与它们有矛盾的。但有的科学家仍然固守自己的思维模式,坚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不变性,要求把一切其他理论观点甚至实验结果,都纳入这个模式中去。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便不难发现,这种思维模式的功能固结,无论是个别现象还是群体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它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给人类认识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甚至得出了一条结论。他说,新的科学真理不是使反对者信服和使他们看到光明而成功,而是待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由新的一代所接受。这句话被后人称作“普朗克原理”。虽然它可能有点极端,但回顾科学历史上的那么多事实,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和警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