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论语》,凡二十篇,每一篇都以第一句涉及的人名或事件名为标题。为什么这样命名?也许有特殊意义,但我至今搞不清楚。
这是一次讲座。
主讲人:孔子。
参加人员:孔子的学生。
讲座期间有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学生私下的议论。
会议记录人很有水平,令人感叹,就像会场内装有录音设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这是一句开场白,现在很常见,没想到古时就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孔子很谦虚,一上台就自谦一番。
孔子说:“同学们,我没有什么著作,只是由于爱好并笃信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做一些整理工作。私底下,我以老子和彭祖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述”,著述,作“终人之事,纂人之言”解。
“老彭”,“老彭是两个人。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用现在眼光来看孔子,当时孔子删诗书、定礼乐、释易辞、作春秋,影响很大,备受称赞,因此应邀到处作报告。因而就有每场报告的开场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述而不作”应该是老师的基本功,“信而好古”应该成为老师的基本品格,特别是中小学老师。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的学问从哪里来的呢?学习是否有什么诀窍?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孔子的学生,他们更加关心孔子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学生们或公开或私下议论这些问题。可以认为,这句话就是孔子对这些问题的回应。
孔子说:“同学们,我读书学习没有什么诀窍,和你们的学习没有什么两样,静观事物的变化,沉思观察的结果,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代关于知识分类有“默会知识”一说,所谓“默会知识”,是指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默而识之”即是通过静观、沉思、反思而获得的知识,这样得来的知识既有显性的知识,更有默会的知识。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便是因为他能够“默而识之”的缘故。
学有所得而不厌,教有所得而不倦,默而识之,教学相长。孔子的人生观和教育观是合二为一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曾子之忧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故每日三省。
孔子之忧有四:“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孔子为什么有此四忧?是忧国?还是忧自己?
朱熹认为孔子忧自己,担心自己修炼不够。
我不同意。孔子说完自己的学习经验之后,话锋一转,转到社会现象上来,当代“学者”作报告,也还沿用同样的模式。
孔子说:“当今社会,礼崩乐坏,人不修德行,国不讲教育;有正道不能走,有不善不能改,真令我担忧呀!”
孔子之忧,是忧国忧民,“德不修,学不讲,义不从,善不改”,国将不国,孔子于是担忧。
古代有孔子之忧,今天有谁为此而忧?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经常也有愤世嫉俗的表现。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与子贡心目中“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似乎不同。孔子讲自己对社会“德不修,学不讲,义不从,善不改”的担忧时,可能有些激动。此举又引来学生们私底下的议论。
学生们议论说,闲暇无事之时,老师非常爽朗,非常活泼愉快,怎么现在又变得如此愤世嫉俗呀!
我读《论语》的体会:孔子是性情中人!南怀瑾先生说:“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这是因疲惫而发出的感叹。这种感叹常发自有理想追求,有雄心壮志的人之口。
孔子说:“哎,我老了,不中用了,连梦都不会做了!”
孔子以周公为榜样,致力于发扬周公之道,弘扬文化传统,构建以仁爱为基础的文化,但每每受挫,各诸侯不买账,现在就连弟子也不能理解,孔子只好自叹老朽了。
我们设想孔子听到学生们的议论,便自我调侃地说,是啊!我不应该有激情了。我已经太老了,我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我只配过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的闲居生活了!
“甚矣”、“久矣”作状语,分别修饰“衰”和“不复梦”。未知可否?
一个“复”字把孔子“信而好古”的精神表达得恰到好处。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换一个角度来读“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的直觉。这是孔子对完成自己理论创新的宣言。
孔子思想源于殷周,是对殷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然孔子已经久没有梦见周公,说明孔子已经摆脱周公思想的束缚,已经形成自己的思想。孔子借助这次讲座,公开阐述自己思想的基本框架,那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于道。朱熹认为是“人道”。
不妥。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是相通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也即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这是思想的目标,志存高远,“朝闻道,夕死可矣”。
据于德。“德”指六德:知、仁、圣、义、中、和。这是理论的行动法则。
依于仁。“仁”,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依”,“根据”的另一种表达,也是理论的行动法则。
“德”与“仁”构成孔子“道”的外显行为。
游于艺。“游”,自然往返于各个不同的领域,或各个领域任由驰骋。“艺”,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艺”构成“德”与“仁”行为的内容和范围。
然而,从教学的角度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更像是一种教学理论框架,联系下文,我认为孔子的原意是讲教学。
游于艺,即是讲课程。“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孔子教学,为学生设置广泛的科目内容,教授修学的方法,提出修学的目标,即是要求学生达到“游”的状态: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虽离师辅而不反。
依于仁,即是讲师德。“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槞这是缺乏师德者的教学行为,不依仁而教,不顾学生的实际,随意教学,结果只能是“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据于德,即是讲教学方法。“德者,得也。”“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槡教学得法,方有所得,“德行之得也。”
志于道,即是讲教育目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孔子九泉之下有知,那真不知道他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为什么这句话会有如此多的解读?
我有一个另类的想法。又一个教师节快到了,网上有人倡导教师节不收礼,有人建议取消教师节。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温孔子的这句话,我不由得默然而笑。
朱熹注:“脩,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
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可能是有人埋怨孔子,把一些聪明的人拒之门外,或者不能公平对待学生,孔子大叫冤枉:只要他拿一束肉干送给我,我哪有不教他呢?孔子被视为中国教师的祖师,祖师爷要收礼才教育学生,今日教师收礼,岂不也是以孔子为榜样吗?
想到这里,朱熹的解读,难道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不信朱熹的解读。
为什么?
颜渊,孔子的首席弟子,穷到不能再穷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之中,非其罪也。”孔子于是“以其子妻之”。
伯牛,患恶病到无人理的地步,然而,“子问子,自牗执其手”。
这样的孔子,不可能以“束脩”为条件而教人。
我比较接受这样的解读。“郑君云:‘束脩谓年十五以上也。鲁读诲为悔,今从古。”据此,考虑到孔子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经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我认为,孔子是后悔自己十五岁才立志读书。
孔子说:“我十五岁才志于学,对此我未尝不后悔呀。(我不是不后悔呀。)”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后悔自己立志求学的时间太晚,十五岁才志于学,这表明孔子对学习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存在一定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可能对人的后期发展产生显著的难以挽救的影响。
那么,在孔子看来,一个人何时开始学习才合适呢?老师什么时候施教才合理呢?
孔子说:“教一个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说明他还不具备学习能力,就不要继续下去,要另想办法。”
孔子指出:
具备学习的心理状态:“愤悱”;
教育教学方法:“启发”;
教学有效的标志:“举一反三”。
否则,就不能继续教学(学习)。没有达到一定的心理条件,反复操练,这样的教学,从孔子年代就已经不合适了。可惜,当今教育,有谁能理解孔子的苦衷呢?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是不是记录人把别人议论孔子的话也记录下来?
孔子曾经是做什么的?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包括替别人主持丧礼。
这句话似乎是有人在议论孔子,提到孔子小时候的事。如果我的猜测是真的,那么原因可能是孔子自己引起的。孔子认为自己“志于学”太晚,影响自己的发展,这使人联想到孔子十五岁之前从事什么职业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议论。
其中之一就是:少年孔子为别人主持丧礼,不但常常吃不饱饭,还要整日陪哭。
我常想,是不是因为少年孔子的艰辛,才使他对学生颜渊的惺惺相惜?
李泽厚先生翻译:“孔子在死人亲属旁边吃饭的时候,总吃不饱。
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便不再唱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种解读似乎并不符合孔子的处事原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唯独喜欢学生颜渊,这可能与他们两人都经历过苦难有关。
回顾孔子对颜渊的评价,也能感觉到孔子对人生经历的关注。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现在,孔子借助学生对自己少年经历的议论,先对自己和颜渊吹嘘一番。这场面很有意思。孔子在作报告,有人在下面私自议论自己,孔子自我嘲讽似的对颜渊说,正因为我们俩都经历过苦难,所以“我们知所进退。当社会需要时,我们当仁不让;当社会不需要时,我们悄然隐居。当今社会也只有我与你能这样做了。”
孔子说的是“用行舍藏”的问题,也即是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问题。孔子常常以自己及其弟子作为例子,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拿别人作为例子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
子路鲁莽,不了解孔子,总爱与孔子抬杠。子路听了孔子的话,不服气。他问孔子:“老师,如果指挥三军打仗,那您带谁去呢?”
言意之下是:您不会带颜渊去吧?那怎么能说颜渊“用之则行”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可能哈哈大笑,你小子又不服气了?
孔子说:“像你这样空手搏虎、徒步涉水过河、不顾死活(有勇无谋,不顾死活)的莽汉,我是不会带上的。只有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定而后动的人,我才会带上他。”
此处,“惧”,即,“故有知非而虑是,谓之惧。”小心谨慎。
这也难怪,夫子有时说话也不太注意场合,而子路又是那种只听只言片语的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子路直且勇,何须再思,闻之则行,不亦快焉!
子路虽勇,但不是智勇双全,心直口快,挨骂在所难免。子路有点冤枉。
我总觉得,孔子的课堂、会场,就像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喜怒笑骂,显得如此自然和谐,如此真心实意。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当是孔子的原创。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用行舍藏”表达了孔子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那么,孔子如何对待“富”的问题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并不反对富裕,而是反对不择手段致富,反对为富不仁。那么,致富的门道在哪里呢?
孔子说:“如果富可以求得,当保安给人家看门我也干;如果富不可以求得,那我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求富不能违背仁义,不择手段,否则,我只好独善其身了。”
问题就在于,孔子也知道靠给人当保安看门是无法致富的。所以孔子的话,前半句其实是假设,也就是说,孔子不相信富是可以求得的。既然如此,那么孔子对待富的态度也就是顺其自然。孔子以自食其力的态度对待富,富可求得,则不论工作贵贱;富不可求得,则视而不见,我行我素。
孔子的这个思想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社会的财富呢?看今天的社会,多少知识分子,一心想发财,却又不肯去干辛苦的工作赚钱,对工作挑挑拣拣,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而对利益却斤斤计较。
从教育角度看,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值得重视的。凡事要从小事做起,不能歧视工作。
子之所慎:齐,战,疾。
教育的常态:同一个老师教出不同的学生。
究其原因,要数俗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最为形象。
教学无小事。
记录《论语》的人也真有本事,既能记录孔子的言行举止,还能随时捕捉孔子周围发生的事情。上面这两句话,也可以看作一个小插曲。孔子讲“用行舍藏”和对财富的态度,一些学生却只听到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并从中听出孔子的谨慎。于是又有学生与孔子探讨问题,记录人没有记录是谁与孔子探讨问题,估计是不怎么出名的学生。
学生说:“老师一生谨慎,尤其是在齐、战、疾三个方面。”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国家层面:文明(礼仪)、战争和疾病,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谨慎处理好这三件事。
个人层面:斋戒、争端和健康,孔子认为每个人都要谨慎做好这三件事。
“齐”的古义作“斋”。
也即是“礼”的问题,在国家表现为文明问题,在个人表现为孝(斋戒)的问题。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上一句的“齐”字,历来都解读为“斋”,而这一句的“齐”字,就被认为是指“齐国”。如果把上一句的“齐”也理解为“齐国”,那会是怎么样呢?
“子之所慎:齐、战、疾。”即是,有学生说孔子平常谨慎对待的是齐国、战争和疾病,今天怎么担心起工作和生活来了?
我做如下断句: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学生说,老师在齐国,由于听《韶》乐,弄得茶饭不思,神魂颠倒。
从此便谨慎对齐国。孔子辩解说:“我不是因为贪图《韶》乐的美妙才慎重对待齐国的。”
“三月”是泛指,不是说具体准确的时间。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因为闻《韶》而谨慎对待齐国呢?
在《论语·八佾第三》里,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也矣,又尽善也。”也就是说,孔子深知《韶》乐对人的思想道德和社会文明的影响作用,他由此看到齐国的发展潜力,而为鲁国的乱象而担忧。因此,在对待齐国的问题上,孔子常常表现出谨慎的态度。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冉有和子贡两人跑到外面干什么?也难怪刚才与孔子对话的人没有具名,孔子的得意门生都到课堂外休息了。
冉有和子贡私下议论老师。
冉有:“子贡,老师对你这么好,你敢不敢问老师是不是想当卫国的国君?”
子贡:“敢,我这就去问。”
子贡回课室,对孔子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请教,伯夷和叔齐是什么人呢?”
孔子:“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
子贡:“像他们这样贤达的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吗?”
孔子:“追求仁而得到仁的人,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
子贡走出课室,对冉有说:“老师不会想当卫国国君。”
“诺”,相当于现在应答说“是”、“可以”之类,但更谦恭,类似“唯唯诺诺”。这里的“诺”,似乎表现出冉有和子贡嬉戏的场景。
子贡很聪明。他并没有直接问孔子,因为作为学生直接问老师这样的问题是不礼貌的。子贡通过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推断出孔子没有谋求卫国王位的企图。
伯夷和叔齐是什么人?为什么孔子给他们这么高的评价?
朱熹注:“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
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夷、齐耻食周粟,去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商朝后期,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长子伯夷,幼子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孤竹国君死后,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伯夷不肯,认为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立叔齐为国君。伯夷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也不肯做,认为如果自己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叔齐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伯夷和叔齐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孔子的大力推崇。
子贡因此认定,推崇伯夷和叔齐的人不会篡夺别人的王位。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何其聪明。子贡虽然没有直接质问孔子是否想当大官,然而孔子心知肚明,知道有些弟子对他的行为有误解,不理解他做事的意图。
孔子向学生坦言:“每日只要饿了有粗茶淡饭,困了能以臂当枕而睡,我就乐在其中了。不义的富贵,于我如浮云。”
日求一餐,夜求一宿,疏水曲肱。“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槞
子贡曾这样评价孔子说:“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南怀瑾先生认为:“根据这个话看起来,孔子总是在四十多岁,至多四十九岁说的。他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五十岁以后学《易经》。”这与“可以无大过矣”不相符,没有学过,何以知学以后无大过呢?
朱熹注:“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这个说法,似乎可以相信。也就是说,孔子有一种紧迫感,岁月无情,生命有限,而又感觉自己还没有完全读懂《易》,尤其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早几年学《易》。这句话,既是孔子感叹时日无多,也是孔子借感叹而教育学生。
孔子自己对于“学易可以无大过”有一段论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论语》难读,难在我们无法回到孔子的年代,难在人们对它进行了近两千五百年的包装,难在世人先入为主的认知倾向。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这句话可能是记录人加进去的批注,它表明孔子对待语言的态度。孔子是开办学校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说话南腔北调,所以,读《诗》、《书》和集体活动时,孔子用官话,也就是说上课甚至校内活动,孔子都用官话,就像现在规定课堂语言是普通话一样。
孔子也讲方言,“子所雅言”的“所”表明孔子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讲官话。
现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法律上规定普通话是学校教学语言,这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做法是一样的。在方言区的学校,这种做法也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学生已经没有能力用方言朗诵文章。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普通话也是南腔北调,这就使得学生感受文章真谛能力受到影响,语文学习因此受到一定的制约。
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一定是落后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奚”,疑问词,此处作“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在课室里,叶公当着孔子和学生的面问子路:“子路,你觉得你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子路不对。这个“对”字用得好。子路很尴尬,只能无言以对。
孔子主动为子路解围,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对叶公这样说:我们老师的为人嘛,一读书就忘记了吃饭,一高兴就忘记了忧愁,年纪这么大了还以为自己很年轻。”
孔子总结自己的人生态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进一步坦言,说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不是天才。
孔子说:“我是一个喜欢古代文化,并勤敏学习古典知识的人。”
这次讲座一开始,孔子就说自己好古,当时他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把自己比作老彭。这一次孔子只提“好古”,不提“信”古,因为对古代知识需要努力追寻和论证,确认真伪,去伪存真。这句话也是孔子对自己开场白“信而好古”的修正。
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句话可能是记录人加进去的批注。说明孔子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的话都极平常,说的事也是自己日常琐事,至仁至道则至简至常。
子不语,就是孔子不说,孔子不讲。为什么不讲怪力乱神呢?
朱熹引谢氏的话注:“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也就是说,孔子不评论怪、力、乱、神四种现象。
这是公认的解读。
孔子不谈、不讲、不评论怪、力、乱、神四种现象,何以能改造社会,何以能弘扬道德,施行仁义?
公认的解读有问题。
联想上下文,我以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必加标点,它的意思就是:
“孔子不说阴阳怪气的话。”
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时下多少所谓道德家,人前孔孟之道,人后男盗女娼。伦理道德如今已沦落为某些公众人物的遮羞布。
记录《论语》的人实在精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向古代的人学习,也向周围的人学习,这句话的前提依然是“我非生而知之者”。
“三人行”,是泛指,不独三人,而指他人。
“必有我师焉”,有两解:
其一,必有我学习的地方,而不是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肯定句。
其二,必有我学习的地方吗?而不是必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吗?
疑问句。
孔子说:“我不是天才,除了向前人学习之外,我观察周围的人,看有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好的东西,改掉不好的东西。”
《论语》很有意思,孔子说话常用第一人称。这样的文体,使人读出来就像在说自己。如把子曰删去,便成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以后人常把《论语》当励志作品。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那么,遇到极端情况怎么办呢?譬如,三人行中,有人要害你,你怎么应付?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并进一步说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孔子说:“上天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他能奈我何?”
孔子的言行表现很天真,这句话让人读来觉得不像孔子说的话,倒是有三分像王朔说的。王朔那句“我是流氓我怕谁”说得豪气和匪气十足。
桓魋是谁?能让孔子表现得如此豪气?
桓魋(tuí),宋司马向魋。有“向魋伐树”的故事: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南怀瑾解读为孔子的自信。“孔子就有一种自信,像宗教家一样坚定。他对学生们说,上天生下了我,把历史、文化的责任放在我身上,桓魋怎敢,又怎能伤害于我?”这与自信没有关系。如果《史记》中说的这个故事属实,孔子显然是逃走的,给人有一种“惹不起,躲着走”的印象。
如果放在教学背景来看这句话,那么可以看出,孔子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遇到危险的事情,要有临危不惧的品格。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中孔子说的话,有些可能是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而被记录下来的。而这也说明孔子教学的特点,那就是课堂上师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思想碰撞非常激烈。
孔子好像是拍胸脯说这话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肯定有人对孔子的行为有所报怨,才使得孔子听后急得捶胸顿足。
孔子说:“同学们,你们认为我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们朝夕相处,我孔丘是一个坦坦荡荡的人。”
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自由、平等的教学场面。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同甘共苦。现在的师生关系还远远没有达到那时的水平。
“二三子”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称呼。一般认为“二三子”泛指孔子的弟子,但我认为它有比弟子更亲近的含义,我们常用“小子”称呼自己的儿子,表达一种关心和亲密的关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又是记录人擅自加进去的点评,他把孔子的教育教学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文、行、忠、信。
孔子自己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似乎就是信、忠、行、文。
孔子教育学生,目标是“君子不器”,也就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孔子的教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学记》有更详细的表达。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当代教育,提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古今教育的目标并没有太大变化。不同的是,当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太多,课程变得越来越庞大,学生学“文”已感吃力,“行忠信”近乎摆设。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恆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虛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细读这段话,可以更好体会孔子为什么要向学生们坦言自己没有隐瞒。孔子反复申明自己不是什么天才,不是生而知之之人。反复申明自己的成就源于努力学习,没有什么诀窍。学生之中可能有人不相信孔子,他们可能抱怨孔子行踪诡秘,教学不专心,留有后手,就像拳师教徒弟一样,总是留有绝招。或者怀疑孔子是不是得到圣人的点拨,而又故意向学生隐瞒。
这段话可以看作孔子辩白之后的感叹。
孔子说:“我想见圣人而不得见,能得见君子就不错了。(我不但没有见过圣人,就是君子也少见呀。)”
何谓圣人?何谓君子?
“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孔子自己对圣人和君子的说法是:“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
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以这样的标准,世上的圣人和君子都将是非常罕见的。
孔子接着说:“我想见善人而不得见,能得见有恒心的人也就不错了。(我不但没有见过善人,就是有恒心的人也少见呀。)”
这就是大问题了。善良的人不见了,只有虚伪的人;踏实工作的人没有了,只有浮躁的人。
孔子进一步描述说:“当今社会的人,本事不大架子大;学识不多衔头多;囊中羞涩扮大款,诚实做人的难找呀!”
亡(无)假装有,虚假装盈,约(穷)假装泰(富),怎能守住道德底线呀!
从教学角度看,不懂装懂,虚张声势,打肿脸充胖子,怎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是为师者必须引以为戒的。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记录《论语》的人可能走神了,怎么突然想到孔子钓鱼和打鸟的事?
字面上是说,孔子钓鱼不用网具,打鸟不打巢里的小鸟。
“钓”,“昔尧舜禹汤之钓也。以圣贤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祿利为饵,四海为池,万民为鱼。”孔子是因为家贫去钓鱼和打鸟维持生计吗?不见得吧。我以为,这是一句比喻的话。“子钓而不纲”比喻孔子“每事问”的开放的学习态度、“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广泛的教学内容。“弋不射宿”比喻孔子的教学方法,正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形象说法。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讲座开始时,孔子就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在我看来,古时候述和作的界限不如现在这么泾渭分明,特别是在书写用纸发明之前,述和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孔子并非不作,而是不随便作。孔子为什么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呢?那是因为孔子觉得社会上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人太多,或者述怪作神的人太多,孔子羞于与这样的人为伍。
“不知而作”,即,如作神怪作品,科幻小说。
“多见而识之”可能是“多见,择其善者而识之。”
孔子说:“现在有些人凭空想象就著书立说,这样的事我做不来。
我只能多听,而后选择并采用其中好的;多看,而后选择并记住其中好的。这就是我学习做学问的方法。”
孔子自称是“非生而知者”,否认自己是天才。此处,孔子通过另一方面强调先前的观点。另外,从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孔子对做学问的要求,那就是要有事实为基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批评当时学人“不知而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要“见多识广”。
例如,办教育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孔子自己把学生分成三类,即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和不可以知的人。现在,孔子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对待差生,这也正好间接说明什么是见多识广。
“互乡难与言”,朱熹注:“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这里讲的是民俗,如说某某村村民强悍,某某村民风纯朴,等等。孔子说的这个村子,可能由于闭塞,语言不通,对陌生人有敌意,将孔子及其弟子一干人拒之门外,孔子的学生感到很不爽。未必如朱熹所言是“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
“童子见,门人惑”。“童子要求见孔子”。即使村民不友好,但对于要求读书的儿童,孔子还是接待他们,收下他们,孔子的学生对此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小器呀。教育就是应该使人进步,而不应该使人退步。一个人只要改正缺点,要求进步,就应该鼓励他,给他机会,而不应该计较他以前的所作所为。”
孔子对待差生的态度,就是不拒绝任何人,相信教化的力量,肯定进步,肯定洁身自好努力修养的行为,不追究以往,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接着说:“你们不是觉得仁离我们很远吗?不是的,像这样对待差生,就是一种仁的行为。仁就在我们身边,我欲仁,仁就到呀。”
关于仁,孔子有很多说法,其中如:
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
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
我总感觉,孔子的仁,其实是一种内心体验到的善举,以及无意而为的善行。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子举另一个例子,以说明如何应对不礼貌的行为。
陈国的司法部长跑到鲁国,招来孔子问话:“孔子,昭公懂得礼仪吗?”
这个问话带有责问的意思。一个外国高官,跑到别国责问该国君王是否知礼。这种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甚至是有挑衅性的。面对这样的人,孔子只是淡淡地说:“昭公懂得礼仪。”便退了出来。
孔子退出来后,他的学生马施双手抱揖走了进去。陈司败对马施说:“我听说你的老师不结党营私,这也叫不结党营私?昭公娶同姓女子吴孟子为妻,如果说昭公懂礼仪,那么有谁不懂礼仪?”
马施把陈司败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听后说:“孔丘有幸,我有过错,世人就一定知道。”
孔子为什么讲这个故事?
我想,孔子是想进一步说明:“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待差生的那种行为是仁,对待不可理喻的人的这个行为也是仁。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这又是记录者的评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论?
上一次评论说到孔子钓鱼和打鸟,这一次评论孔子唱歌和作曲,两者都属娱乐,即艺。孔子称自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而在讲话中,讲道德仁义多,讲娱乐少,可能是记录人自己觉得有必要交代孔子在娱乐方面的行为,所以才有这两句评论。
孔子和别人唱歌,如果那人唱得好,他必请那人再唱,自己则跟着唱腔伴奏。
这里指出孔子“游于艺”的表现。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这句话是对陈司败事件的补充。
孔子觉得自己很平常,觉得自己与大家没有什么两样,有过失,有忧愁。孔子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淡然,却又有些无可奈何。
孔子说:“我自己文学修养方面并不比别人差,但在践行君子言行方面,自己还没有什么心得。”
孔子为什么要进一步解释这件事呢?孔子显然知道学生的理解能力,知道“孔子式的幽默”并不能为所有学生所理解,所以需要对陈司败事件做些解释。
孔子知道,幽默不能作为课堂的主要语言,教学语言应该是具体的、平铺直叙的。
昭公娶同姓女子吴孟子,是事实。孔子回答昭公知礼也是事实。
从陈司败的角度看,孔子是虚伪的。但另一方面,陈司败从陈国到鲁国质问孔子鲁国君王是否知礼,本身就无礼。孔子为君王讳,合乎礼数。这就使得孔子只得向学生们坦言:“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知行的态度。
孔子对待行是比较谨慎的。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继续说:“如果说我是圣人与仁人,那么我不敢当。我强迫自己走圣人和仁人的道路,不知厌倦;教育别人学习圣人和仁人,不知疲劳。仅此而已。”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来的呀!”
从陈司败事件到这里,我们看到孔子教学的一贯作风:由一个事例,引出一长串问题,并出给出相关的结论。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现在农村还有这样的习俗,子女病重,父母会为他(她)求神拜佛,父母病重,子女也会其求神拜佛。富裕家庭有时还会请和尚或道士到家里祈祷驱鬼。这里的“请”,可以是子路请别人替孔子祷,还可以是子路自己为孔子祷。我倾向于后者。子路性急,看到老师病重,急忙求神拜佛,请神明保佑老师早日康复。
这是孔子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病重,子路去拜神,祈求孔子早日康复。孔子知道后,问子路:“真有这回事吗?”
子路:“真的,《诔》上说,为你向天地告事求福。”
孔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已经祈祷很久了。”
子路可能担心老师的批评,把求神拜佛说成是祷告天地。孔子便顺水推舟,说自己与天地的交流已久,无须临时祈祷,间接批评子路。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这是针对“子路请祷”的行为而引出的结论,礼的问题。
因病而祈求神鬼,孔子认为是奢侈行为,孔子曾经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林放问礼之本。孔子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为什么?
孔子在这里作了回答: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
孔子说:“奢华了就会越礼,俭约了就会简陋。与其越礼,宁可简陋。”
孔子重视礼节,但不主张过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抓住子路不放,继续批评子路。荀子为子路隐瞒,无意中间接证明这句话是针对子路的批评。“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这句话也是对这次讲座的总结。孔子要求学生要做光明磊落、不忧不惧、心胸宽广的君子,不要做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心绪不宁的小人。
孔子的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的千古名言。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记录人评价孔子在这次讲座上的表现。
记录人文字功夫真了得,十个字,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
回顾这次讲座,孔子处处体现这十个字,分别列举一句话,便能有所感受。
温而厉: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威而不猛: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恭而安: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我不愿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因为任何翻译都是多余的,只会破坏其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