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文艺美学论
18693300000006

第6章 文艺美学解释的现代思想基调(5)

最有意思的文艺美学解释,还是具体的诗歌美学、小说美学、戏剧美学、绘画美学和音乐美学的解释,即通过具体艺术部门的解释,还原文艺美学的生动丰富性和创造性,这本身也决定了文艺美学解释的思想综合路径。必须看到,任何单一的思想或艺术观念,不可能充分揭示文学艺术的美,所以,可以肯定,无论是对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解释,还是对人生与世界存在的生命美感价值的解释,“文艺美学”,始终需要跨学科与跨文化的综合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文艺美学,将在中西思想文化的交互中挺立,通过审美综合给予人们以丰富的思想启示。

第二节 文艺美学解释的哲学思想基础

1.现代哲学思想作为文艺美学解释的基础

在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中,已经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文艺美学,不仅需要面对活生生艺术的感性体验,而且需要超越具体的生命艺术形式之上,对人生与世界形成深刻的哲学反思。现在,就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即,文艺美学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反思的基础?就历史思想与现代思想维度而言,文艺美学的哲学基础,可以寻求现代哲学和古典哲学作为思想依托;从价值评判意义上说,可以把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生态哲学与宗教伦理哲学看作是文艺美学思想解释的重要哲学基础;就具体的解释方法论而言,认识论或现象学或语言哲学的方法,是文艺美学思想建构的重要哲学基础。从现代哲学出发,可以直接使文艺美学解释具有自己的时代性与敏感性。在文艺美学建构过程中,现代哲学思想视野,相对古典哲学思想而言,更应处于优先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古典哲学的价值。这里,之所以要反复强调:“现代性哲学”是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与时代思想最亲密的接触,也最能与民族国家的发展保持紧密的思想文化联系。文艺美学的现代哲学基础,是从时代意识出发来探讨文艺美学思想的来源。相对古典哲学基础而言,现代哲学的基础,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反形而上学传统”和“关注生存分析”。事实上,现代哲学试图从形而上学的迷梦中脱逃,回到生活自身。现代哲学,从时间上说,是从20世纪初叶开始的,在西方,就是唯意志论、生命哲学、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现象学等思潮组成的思想系统。现代哲学的生存分析,就在于张扬生命、强调个性、彻底反抗精神压抑,寻求自我的最大限度的解放。不过,现代哲学,就其直接的思想根源而言,离不开康德与黑格尔哲学启发,所以,我们也不妨说,文艺美学的现代哲学基础,是由康德与黑格尔奠基的。事实上,康德和黑格尔,从他们的哲学理想出发,特别确立了美学或艺术哲学在其思想系统中的地位。

因此,从文艺美学而言,寻求现代哲学思想的理性主义支撑,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非常关键,康德继承了柏拉图主义思想传统,而黑格尔则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主义思想传统。前者代表了“审美哲学”的方向,后者代表了“艺术哲学”的方向,尽管美学与艺术的划界在康德、黑格尔那里仍然不是很明显。康德的美学,有机地组合在他的思想之中,他设想在自然问题和自由问题之间,有一个起桥梁作用的审美问题,即审美直接与知识领域相关,并由此过渡到道德领域。在康德看来,审美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目的论和文化目的论的构成性统一。在康德那里,自然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因而,需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解决;自由问题又是一个道德问题,因而,需要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如果要在自然问题和自由问题之间达成自由过渡,去“构建”完整的主体性,实现“人为自然立法”和“人为道德立法”,便需要审美认知与审美判断及审美创造作为过渡。康德的这种总体构想,严格地说,不是美学问题,而是人类学问题。事实上,康德有关真善美的构想,最后,也落实到了人类学上,他晚年完成的《实用人类学》,把这一问题较好地统一起来了。康德的具体“美学建构”,体现在他对审美心理的分析、艺术天才的分析、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分析这三个主要环节上。可见,康德的美学,摇摆于哲学和伦理学之间,也缺乏一个稳固的根基,他把美学研究的目的看作是哲学认识理性向实践伦理的过渡,但是,具体的美学问题又与哲学和伦理学毫无关联,这种过渡是极牵强的。当然,如果把《判断力批判》从他的哲学中孤立出来,仅看作是有关美学的讨论,就会发现,这部书作为美学之建构确实具有特别深远的历史意义。

康德的美学,在现代美学史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有时令人颇费思量,但是,不得不承认,康德美学解决了文艺美学的几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首先,康德解决了审美的地位问题,即在知识、情感与意志的三维结构中,审美具有过渡与综合的作用,它能弥合理性与意志间的巨大分裂。其次,康德美学实现了自然目的论与自由目的论之间的和解,通过审美目的论巧妙地统一了自然目的论与自由目的论思想,而且,把审美目的论与神学目的论也统一了起来。第三,康德美学确立了人的自由地位。康德看到了人的理性生活、意志生活与审美生活的复杂性,把“主体性觉醒”视作人的根本特性,恢复了人的自由与自主地位,把人类生活的价值作了生动呈现。第四,康德美学建构了“自然向文化生成”,确证了人类在自身的无限丰富性想象中充实自己的问题。自然向文化生成,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将人的生命意志与文化意志对象到自然世界之中。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具体建构而言,他的美学,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关于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其中,涉及审美本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和审美过程诸问题;二是关于趣味和天才的分析,其中,涉及“趣味可以加以培养”和“天才为艺术立法”的问题;三是关于纯粹美和依存美的分析问题,前者预示了形式主义美学的发展道路,后者预示了伦理主义美学的发展道路;四是“自然向文化生成”和“美是道德的象征”等思想的形成,不仅涉及人在认知自然改造自然中的地位,而且把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价值与人的道德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美学的人类学构想,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建构过程中。应该说,美学在康德的理论中实际发挥的作用,不是桥梁作用,而是感性与理性冲突的调和以及自由主体的真正建立。所以,在康德的思想中,审美判断与想象力问题,被特别强调。康德认为,知性与想象力协调,达成美的和谐,而理性与想象力的冲突,导致崇高观念的崛起。康德的这种表面分散的美学思想分析,暗含着两大哲学问题:一是感性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美的生成,既立足于感性,又依托于理性。二是认知主体、审美主体和道德主体,构成完整的自由主体性。由此可见,康德美学中蕴含着深刻的矛盾,在于他无法真正调和认识和道德之间的冲突。不过,康德的这种美学思想,极富人文精神,而且,充满强烈的人性意识和生命哲学意识。这种美学,与形式化的、逻辑化的经院美学,有很大差别,但是,康德美学的内在结构所具有的形式特征,被后来的所谓“科学的美学”的鼓吹者当作美学的不变的逻辑,在这里,康德美学的本原自由精神与创造理念恰好被抛弃。应该说,这种舍本逐末的态度,导致了现代美学思想的局部衰退。

相对康德美学的消极作用而言,黑格尔的美学,则起到了补充作用。具体说来,黑格尔的美学,建基于人类艺术史之反思性考察之上。艺术现象的历史的描述,冲淡了他的哲学抽象,尤其是关于审美艺术的历史描述,使他的美学思想探索实际上被艺术的历史批评代替了。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关于审美对象的分析,关于艺术精神的阐释,充满了强烈的形而上学气息。

他对具体的艺术,虽有精到的感悟和判断,但是,在艺术理论的归纳和演绎上,却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例如,他粗暴地将“自然美”驱逐出审美领域,继而又将“审美问题”心理化;他对艺术类型演进的三阶段和艺术门类的审美特性之阐释,具有“强制性的历史归纳”倾向,而缺少严密的理论抽象,他的艺术类型进化理论与艺术解体理论,充满着逻辑预设的意味,结果,想象问题、典型形象问题、内容与形式问题,完全淹没到历史描述之中。黑格尔不可能建构出纯粹的美学,对美学问题的抽象和反思,也不如康德那么深刻,但是,他对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诗的一般审美特性之分析,确实弥补了康德美学的不足。因此,这两大美学构成强有力的互补,推动并导致近代意义上的美学思想之形成。

从世界范围的美学历史来看,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探索与变革,显得至关重要,这是审美哲学的两大话语形态;这两大哲学形态的美学思想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不仅探讨美学问题,而且,他们所探讨的逻各斯、道、语言、体验、自由、灵性、神等问题,与美学关联那么密切,深化了美学的认识,因而,康德美学所预示的问题极为关键。康德不将审美理论命名为《美学》,而命名为《判断力批判》,大约也正是考虑到美学与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宗教之密切关系。事实上,康德已经看到:美学,在名义上虽可独立,但在本质上具有不可能独立的精神特性。在这一点上,黑格尔与康德不同,他公然承认美学的存在之合法性,并多次宣讲“美学”,但黑格尔的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学”或“文艺美学”。因此,从黑格尔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雪莱、莱辛、丹纳、史达尔夫人、普列汉诺夫、卡冈,甚至刘勰、王国维等,纳入到这样一系思想文化传统之中予以讨论,而且,可以建构“文艺美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和艺术史上的重要位置。从文艺美学解释意义说,这不是哲学的分析和判断,而是艺术阐释的话语形态,他们重在探索艺术精神和艺术规律。所以,从总体上说,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成了近现代文艺美学的两大发展方向。哲学思想基础,是文艺美学思想建构与审美价值判断的路径依赖,也是深化艺术认知与体验的重要思想保证。古代文艺美学,由于其学科的独立性并不明显,因此,虽然具体的艺术各有其独立的存在形式与评价尺度,但是,有关音乐、诗歌、绘画和戏剧的艺术美学反思,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立法。自鲍姆加登开始,美学史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转折点:即,美学被理解成“感性学”,审美主体在传统认识论和生命哲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感性的合法地位。其实,“生命感性”,就是生命的最本原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生命的日常情感体验状态,它不仅不与生命哲学相冲突,而且还能不断地修正生命哲学的理性化与科学化倾向。所以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建立,乃是18世纪德国思想家的重要贡献,标志在于:鲍姆加登把美学看作专门研究感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从思想史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因为美学的确立,不仅为艺术立法找到了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审美心理之谜。当然,这并不是说,此前就没有实际发生的美学活动,实际上,此前不仅有深刻而独特的美学思想活动,而且有着更为本源、更为深邃的美学思想。

应该看到,学科的分化,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和目标,那是不幸的。

由于心理学借助实验,而与精神哲学“划界”,走上了科学化探索的道路,所以,人们一直寄希望于美学也能像心理学那样获得思想独立。实际的情况是,美学不是依托哲学,便是依托艺术学,真正的美学方法并未找到。因此,作为一门科学的美学,便“悬”在空中,或堕入了经院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逻辑空框之中,所以,美学的危机也就日益深重。鲍姆加登为美学布施洗礼,自然推动了德国美学的发展,但是,在德国,“美学”主要还是哲学思辨的问题,正如克罗尔齐所言:“卓越的鲍姆加登,充满热情和信念的人,在他的经院哲学的拉丁语中是如此的纯朴和灵活,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可爱和值得回顾的形象,但美学仍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科学,而不是已经形成的科学;美学还尚待建立,而并非已经建立起来了。”显然,这一工作,留给了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挣扎的思想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