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入教仪式
三一教的信徒称“门人”,这是林兆恩在世时所确定的称呼,沿袭了传统儒家的师徒关系。信徒称门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林氏所倡导归儒宗孔的基本主张,表明了其所创立的宗教具有明显的儒家色彩,就这个角度而言,称之为儒家的民间宗教形式,似无不妥。传统儒家收徒的仪式,简单地说是“自行束修以上”,即缴纳一定的贽仪,然后师徒关系便得以确立。在林兆恩所创的三一教中自然也保存了这一层最为原始的师徒礼仪,当然,作为一种宗教,林氏的三一教也增添了不少其他的必要程序。
如果想成为三一教的门人,首先必须得有一至两位老门人(对于老门人的人数,三一教的规定也是在改变的,按照《陈子会规》的规定,是需要三个。目前,是一至两位就可以了)。“介绍”这个程序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成为三一教门人的必要前提。同时,介绍人介绍的不是入教人简单的、基本的情况,而是要对入教者的日常品行进行介绍,只有被认定为“伦纪无亏,品行端正”,同时又具有“恒业”,才能够被介绍入门。这一点和三一教所强调的以儒家的三纲四业为基础密切相关。因为林氏在世之时,在创立其三教合一的宗教理论的时候,强调最多的,就是要以儒家的纲常来教化和约束人,只有在士、农、工、商的常业中践行儒家伦理道德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三教弟子。
隆庆六年(1572)在改作三纲五常堂、合一堂之后,林兆恩曾这样训诫弟子:士若能持受孔门心法,能时习举子业而两不相妨碍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儒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以举子业为相妨碍轻弃去之,谓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东舍,毋越他舍混坐。农者、工者、商者,能持受孔门心法,各守常分,各安常业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农俗工俗商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不守常分,不安常业,谓之农、谓之工、谓之商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西舍,毋越他舍混坐。布衣之士,能持受孔门心法,兼理家政,而仰足事俯足蓄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流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仰不事俯不蓄,谓之布衣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东之东舍,毋越他舍混坐。道释之徒,能持受孔门心法,又且诵习经典,而奉其戒律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僧俗道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不习经典,不奉戒律,谓之道释之徒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西之西舍,毋越他舍而混坐。
在林兆恩的这段训诫之中,对于那些要成为其弟子的人有两重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持受孔门心法;二是不管士、农、工、商,甚或道释之徒,都必须要做好本分,尽好本职。那么,简单地说,实际上就是前面所言的伦常和常业。这是成为三一教门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入门的人按照林兆恩的规定所必需考察的方面。三一教历来对于这两条的考察都是非常重视的,怎么考察?一则取决于对介绍人的信任;二则,除了介绍人介绍之外,主师(或见证师,入教仪式的主持者,门人入教之后即以其为师)要考察他(她)的相关情况,在确定没有问题之后,才能够获准成为三一教门人。一个人自愿成为门人,在经过介绍人的介绍以及主师(或见证师)的查勘,确定其符合入教条件之后,才能择日进行皈依仪式。
经过伦常、常业查勘的入教者,在选定的吉日,斋戒沐浴,由主师(或者掌教师)带领在教主殿前行入教仪式。其程序大致为:填“启章”——主师(或者掌教师)宣读戒律——焚启告天——授艮背心法(林子心法)。“启章”,一般称“警戒启章”、“入门启章”,实际上就是林兆恩生前(嘉靖三十三年)所确定的《初学诸生告天矢言》,教内亦称《具启三教门人》,是在门人进行皈依仪式的时候,必须填写并焚烧于教主殿前的一段启章,其大致内容如下。
谨筮日斋沐介贽皈依
三一教教主门下启领
孔门传授心法于是始知吾性之善即孔子,敢不战兢惕厉,夙夜奉行,誓发一念之减,学不至于孔子不已也。又敢不遵守明训,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适用之学也。
至于义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刚之气,不可不创也;嗣续纲常,固于认为最重,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惩也。如或败纲乱常,不忠不孝,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义利之辨,有所未明;沉湎之凶,有所未戒;方刚之气,有所未创;淫邪之僻,有所未惩;即是孔子罪人,将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也。为此肃启,不胜怵栗之至!
附启:
一自愿诸凡所授心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减,真有若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也。
一自愿日搜己过,痛自忏悔。某当窃闻之: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某亦众生也,而生平之所举止动念,恶得无罪?或为不善于明,而明为人所非;或为不善于幽,而幽为神所谴。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日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志心忏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之心!如有不搜己过,不自忏悔;抑或忏之于前,而不悔之于后,即是得罪于天,惟天鉴之。
太岁×年×月×日
三教门人×××焚香百拜
具启进上
奉教门人引证
当然,这段文字与林兆恩的《初学诸生告天矢言》是有稍许区别的,原文开头做“三教门人某谨筮日斋沐介贽启领”,文字到“惟天鉴之”终结,后面部分没有。很明显可以看出,从《初学诸生告天矢言》到《具启三教门人》的演变,完全是出于仪式的需要,目前教内门人入教时所焚的告天启章,就是上述《具启三教门人》的形式。在这段启章里,入门者一方面强调对自己的伦理纲常以及常业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忏悔,以表明其皈依的决心和努力的方向。
由于传统社会对于男女的道德要求不同,所以,在三一教发展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女弟子入门启章”,其内容与上引《具启三教门人》不同,根据《四尼宝经》的记载,大致如下:
三教门人×××率道徒门女×××,谨斋沐介贽,启领圣门传授心法。
于是始知人性本善,敢不旦明惕厉,誓发一念之诚,以求复其性乎?又敢不恪守妇箴,以求副四德三从之教乎?自今以往,谨遵懿训,孝翁姑,和妯娌,洽邻里,宜家室。凡闺阃当行之道,必懔懔然佩服不忘也。至于妒忌之心,不敢不戒;惨毒之念,不敢不惩也;淫乱之想,不敢不防也;针黹之功,不敢不勤也。
如或不孝不顺,不和不正,不慈不贞,即是败纲乱常之妇,岂非背圣人之教,有愧于闺房哉?为此肃启,不胜惶恐之至。
附启:
一、自愿诸凡所授心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诚,真若有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
二、自愿日搜己过,痛自忏悔。如有不遵明训,即是得罪于天,惟天鉴之。
三、每日持不迂斋一餐。
四、平常须戒杀生。
五、不许败乱教门道规。
六、不许忘师背祖。
这里很明显增加了很多对女子的传统道德的要求,比如三从四德、孝翁姑、和妯娌、宜家室等等,这些要求都是传统社会里对于女子的基本规定。因为男、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于各自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在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三一教的发展程度,因为林兆恩在世的时候是没有女弟子的,所以,只有《初学诸生告天矢言》,不需要对女子的问题做出特别的规定。而在林兆恩的弟子传教的时代,出于宗教组织发展的需要,女子已经开始入教,所以需要有针对女子的特别的规定。
在进行完焚启告天的仪式之后,由主师(或者掌教师)宣读“入门须知”,入门须知是向门人弟子介绍教门的最基本的知识,让门人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陈衷瑜的《陈子会规》曾规定入门须知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此法门,小而试之,可以去病养身;大而用之,可以成圣成仙成佛。此法门功夫,非能眼见,非能耳听,亦非空谈说怪,亦非定人生死,亦非判人吉凶。只要求心身性命之学,作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真门弟子也。如或背予前训,非门弟子也。听之,听之!这是传统的门人入门伊始所要掌握的对于三一教的基本理解。现在三一教入门的时候所要求门人掌握的“门人须知”也大概如此,当然,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之中也是需要有所改变的,比如东山祖祠编的《门人须知》就是和以上不太相同,而是要求门人掌握与三一教相关的一些基本常识:
一、三一教亦名夏教,民间俗称三教。教主林姓讳兆恩,字懋勋,别号龙江,道号子谷子。证果后自称混虚氏,曰无始氏。学者初尝称曰三教先生,后乃称三一教教主,又曰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师。俗称教主、林子、先生,或老师。(明正德十二年七月十六日寅时诞生,于明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十四日寅时成道归天。世寿82岁,圣寿无疆,莆田市城厢区英龙赤柱人)。
二、东山祖祠为三一教发源地,教主所著经典为本教指南。
三、三教门人在三教祠进香时,必要恭敬,精神集中,不要讲话,遇熟人只用点头即可。
四、进香时,双手合香向香位稍作揖,香要插正,身体不要曲足,及向四周作揖。每炉只敬一柱香,第一柱香敬教主,第二柱香敬虚空,以下按顺序进香。进香毕,恭对教主金容,先行三作揖,后进行一跪三叩礼,起立五作揖后,退一步礼毕。(一跪三叩表示三教合一,跪叩前三作揖表示三纲,跪后五作揖表示五常)
五、东山祖祠供桌排列:东木——鱼鼓,西金——罄,南火——香炉,北水——供茶,中土——花。(以五行排列,以形象度化)相比陈衷瑜的《入门须知》来说,山东祖祠编的《门人须知》更加显得通俗易懂,只需门人弟子掌握关于三一教的教名,教主生平、称号,三一教的发源地、经典以及简单礼仪及其意义。这对于初入门的弟子了解三一教来说是比较方便的。
在宣读完《门人须知》之后,主师(或者掌教师)还需要向门人宣读戒律、入门训言等(此处涉及三一教教规戒律,第六章《三一教的制度》中将详细述说),最后由主师(或者掌教师)授以艮背心法(见第七章《三一教的修持》相关部分)。这样,入教者的入教仪式也就基本完成了,也只有在经过这个仪式之后,才能成为“门人”、“三教弟子”。
当然,在门人入教的时候,是要交“贽仪”,亦即传统拜师所说的“束修之礼”。这并没有一定的规定,大概在用制钱的时候是八十一文,用银钱的时期为五分或者一钱。
目前,基本上是以随意捐助为主的,并没有数量上的明确要求。在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形式,表明捐助者与林兆恩之间具有了师生之谊,成为了三一教的门人。对于入门一系列程序,《陈子会规·入门规则》中有着比较详细的说明:
入门者以伦纪无亏,品行端正者方为合格。
入门者须得三人以上介绍,必经掌教认可,方得焚启告天。
入门者须先自温全是否能服从教门规章制度,如认可,然后筮日斋沐介贽行入门仪式。焚启后恭听掌教宣讲入门规则及存养省察功夫。
入门者须遵守入门规则,如有不正当之行为,介绍人应尽规劝之道,倘不悛改即行斥退。
门人在经过入门仪式、成为三一教弟子之后,也必须遵守教内相关规定,如果不能执行,或者在现实生活中伦常有亏,在经过介绍者和其他门人的劝告之后,若仍无悔改,那么就会被取消门人资格。
第二节 会道仪式
三一教有其自身的经典体系和崇拜系统,加上林兆恩创教之初即是以教弟子熟悉经典为主,故对于经典学习一直比较重视,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所著的《明经堂》中,林兆恩对弟子的经典学习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一、作文。以四、九日为期,每期作文一篇,辰候至午候而止。诸生所习之经不同,会日俱作《四书》文,经文随便自作。
二、作文。以理为主,气辅之,平淡中取奇,词苑之巨匠也。……今后作文,理要精微,气要昌大,转折处亦要圆活,然此非可易言也。……诸生毋徒求之文字之间可也。
三、看书。每日上午《四书》,下午本经,各一叶半。所看书,白文务要熟诵,小注亦要熟诵。
四、读书。每十日义二篇,论、策、表各一篇。
五、每月四、九日下午,会齐明经堂。先将本日所作之文,私相笔削批点,然后呈览。览毕,听挚签背经书白文,得签者即背首五句,依次左旋,各背五句,周而复始,至所看书毕而止。此掣签讲说经书,每掣二人,相为问难。若讲解不明,另举一人再讲。余者静坐以听,毋得譟言以乱规矩。其所讲者只要发明本文及体贴小注,截段明白。若有疑者,先书于起止簿上,俟讲毕时问难,且便掣签时查考。又次掣签背义、论、策、表,只掣三人,务要应声朗诵十数句。
六、各备起止簿,书所读某义、论、策、表若干,所看经书若干,以便查考。
七、会日俱早膳后来,午膳要回家,不必轮流办会,务以恬淡省事为主。
八、遇期有事,预先禀明。